峙峪遺址(朔州峙峪舊石器遺址)

峙峪遺址

朔州峙峪舊石器遺址一般指本詞條

峙峪遺址,位於山西省朔州市黑駝山東麓。1963年,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峙峪遺址。峙峪遺址是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的一處較大型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峙峪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物達數萬件之多,其中石製品近2萬件。根據放射性炭 14測定結果,其年代為距今28135+1330年。峙峪遺址地層清楚、時代明確、文化遺物豐富而集中,顯示了發達的細石器技術的跡象。因此,在探索中國華北地區細石器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等問題,峙峪遺址占有較重要的地位。

2019年10月7日,峙峪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峙峪遺址
  • 地理位置:山西省朔州市黑駝山東麓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屬時代:舊石器時代晚期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8-0006-1-006
歷史沿革,遺址特色,文物遺存,研究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63年,中科院的考古工作者在朔州市西北部黑駝山腳下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先生前來考證,把它命名為“峙峪遺址”。同年,進行了局部發掘。

遺址特色

峙峪遺址
峙峪遺址出土文物
峙峪村位於山西省朔州市黑駝山東麓,桑乾河上游的支流峙峪河繞村而過,西、北、南三面由群山環抱,東面是廣闊的桑乾河平原。遺址就在峙峪河與小泉溝匯流處的一個孤立的島狀沙丘中,這裡地形呈小丘狀,屬於峙峪河較低階地的一部分,階地面高出河床25~30米。
峙峪遺址南北長100米,東西寬15米。時代屬晚更新世,經C14測定,距今為28945±1370年和28135±1330年。
峙峪遺址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骨器和裝飾品。出土石器有:尖狀器、雕刻器、刮削器、石鏃等兩萬餘件。製造石器的原料有脈石英岩、矽質灰岩、燧石、火成岩等。石器主要是小型的,大型石器極少,砍砸工具罕見。此外,發現了細緻打擊成的骨尖狀器,其它一些打制痕跡清楚的骨片,可作為某種工具使用;還有1件可以反映磨製鑽孔技術的扁圓形石墨裝飾品;與灰燼、石器、燒骨共存的動物化石,有的密集成層,大多為單個的動物牙齒,總數達5000餘顆;還有大量被人工擊碎的獸骨片。哺乳動物化石中最多的是野馬,至少代表120個個體,野驢88個個體,顯然這兩種草原動物是當時人們獵取的主要對象。全部出土遺物告訴人們:當峙峪人在這裡生活之時,山上森林茂密,丘陵灌木鬱閉,平川草肥景勝,河裡魚游水漣。當時生活在峙峪一帶的動物有羚羊、野馬、野豬、鹿、鴕鳥等。

文物遺存

綜述
峙峪遺址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骨器和裝飾品。出土石器有:尖狀器、雕刻器、刮削器、石鏃等兩萬餘件。製造石器的原料有脈石英岩、矽質灰岩、燧石、火成岩等。石器主要是小型的,大型石器極少,砍砸工具罕見。此外,發現了細緻打擊成的骨尖狀器,其它一些打制痕跡清楚的骨片,可作為某種工具使用;還有1件可以反映磨製鑽孔技術的扁圓形石墨裝飾品;與灰燼、石器、燒骨共存的動物化石,有的密集成層,大多為單個的動物牙齒,總數達5000餘顆;還有大量被人工擊碎的獸骨片。哺乳動物化石中最多的是野馬,至少代表120個個體,野驢88個個體,顯然這兩種草原動物是當時人們獵取的主要對象。全部出土遺物告訴人們:當峙峪人在這裡生活之時,山上森林茂密,丘陵灌木鬱閉,平川草肥景勝,河裡魚游水漣。當時生活在峙峪一帶的動物有羚羊、野馬、野豬、鹿、鴕鳥等。
石旋
峙峪遺址除發現大批細小石器和大量動物化石外,還發掘出數百件有刻劃痕跡的獸片和一件人類初期的武器,石旋。
計數符號
峙峪遺址以出土大批精巧的細小石器和伴隨大量的哺乳動物遺骨而著稱。在兩萬多件人工砸擊過的碎骨片中,有數百件留有清晰的數目不等的直道。專家們根據獸骨片的刻劃痕跡推測:在文字發明以前,這很可能是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數符號。在峙峪遺址的剖面上,可以看到文化層中的兩個灰燼層。下面的灰燼層中出土了一件有較為複雜圖像的骨片,骨片刻劃痕跡十分清楚,易於辨認,顯然是峙峪人有意識的骨雕。
石鏃
另外,亦發現一件石鏃,這是人類前所未有的武器,證明當時人類已發明了弓箭。這是人類改進工具增強征服自然能力的重要標誌。這是前所未有的武器,等於把手延長了幾十米,在當時來說是最有威力的狩獵工具。弓箭使狩獵的範圍擴大,提高了捕獵的效率,從而促進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峙峪石鏃以燧石為原料,用非常薄的長石片製成,前鋒銳利;一側邊緣經過很精細的加工,另一側保持石片原有的鋒利刃緣,只在靠近尖端的部分稍加修理,以使尖端更為周正;與尖端相對的底端左右兩側均經加工而變窄,狀似短短的鏃鋌。如此典型、精緻的石鏃,在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中尚屬首見。
從石鏃的加工精細程度看,人類最初使用弓箭的時代,還要比這早一些,至少在距今3萬年以前。原始弓箭是用竹木製造的,極易腐朽,很難完整保存至今,所以在考古發掘中往往只能見到鏃,而見不到弓。
枕骨化石
在峙峪遺址還發現一塊人類枕骨化石,通過對枕骨化石特徵的分析而推斷:峙峪人早於山頂洞人,但晚於山西丁村人,距今至少有十萬年的歷史。這表明,他們十幾萬年前已經開始勞動,生活和繁衍在朔州這塊遼闊的土地上。
石刀石鋸
峙峪遺址出土的“斧形小石刀”,應是中國現知時代最早的一件打制石刀。該石刀用半透明的水晶製成,有寬約三厘米的弧形刃口,兩平肩之間有短柄狀呈凸形的突出。整個器型規整而小巧,精緻而美觀,以前在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還未曾發現過這一類型的石器。考古學者推測,小石刀應為切割獵物之用。它在使用時很可能裝有木柄或骨柄,與該遺址所出的石箭頭同是中國早期複合工具的代表。
在峙峪遺址中還發現了中國稱得上鋸的最早遺物。這類“石鋸”由刮削器發展而來,是把薄石片的一側邊緣修理成鋸齒狀刃口,敲擊出來的刃緣比較均勻,刃口薄而鋒利,當鋸使用是很可能的。這類“石鋸”既可以鋸截,又兼作刮削之用,因此,考古學家在峙峪遺址的發掘報告中,稱之為“單邊刃刮削器”。
石墨裝飾品
在出土的文化遺物中有一件用石墨磨製的鑽孔裝飾品,這件藝術品是當時人們文化生活需要的產物,是中國遠古時期的原始藝術品。

研究價值

化石研究
對峙峪遺址動物化石的研究表明,馬類動物占到了食草類動物的90%以上,初步統計至少有120匹野馬,88頭野驢。如此眾多的馬類動物化石發現於面積不大的發掘範圍內實屬罕見,顯然這些野馬、野驢並非自然死亡。考古學者們斷定,“峙峪人”的認識能力和狩獵水準已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他們在長期的狩獵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懂得根據獸類生存情況,較集中地捕獵一、兩種動物。
舊石器時代文化
峙峪文化屬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是周口店第一地點、許家窯遺址、峙峪遺址這一代表華北舊石器文化發展進程的極其重要的組成環節,是華北新石器時代細石器文化產生的基礎。峙峪遺址的發現,為中國考古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科學資料,為研究亞洲、美洲舊石器時代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這說明在“許家窯人”後,人類在桑乾河流域日益發展和昌盛,標誌著中國史前社會的繁榮和進步。

文物保護

1965年,峙峪遺址被確定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峙峪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峙峪遺址,位於山西省朔州市黑駝山東麓。
峙峪遺址

交通信息

自駕:自朔州市人民政府開車用時30分鐘,路程大約14.7千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