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鶴齡

曾鶴齡

曾鶴齡(1383一1441年),字延年,一字延之,號松臞,江西吉安府泰和(江西太和縣)人。明朝文學家,北宋農學家曾安止後代。

永樂十九年,狀元及第,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修撰、侍講,遷侍讀學士、奉訓大夫。參與編修《成祖實錄》、《仁宗實錄》、《宣宗實錄》,實心任事,屢受嘉獎。為人坦蕩直率,事親至孝,持身甚謹。

正統六年(1441年),去世,終年五十九歲。著有《松臞集》二十八卷,存於《四庫全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鶴齡
  • 國籍:明朝
  • 出生地:江西泰和縣澄江鎮西門村狀元坊曾家人
  • 出生日期:1383
  • 逝世日期:1441
  • 職業:官員
人物生平,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曾鶴齡,字延年,一字延之,號松臞、一號臞叟,北宋農學家曾安止後裔。
曾鶴齡自幼聰敏異常,小時候在家中接受啟蒙教育時,便不用大人督責,自覺刻苦鑽研。後來,與其兄曾椿齡一起主攻《尚書》。二十歲出頭,就與曾椿齡參加永樂三年(1405年)鄉試,兄弟同時考中舉人。次年,本擬趁熱打鐵,同兄長一道進京會試。考慮到父母年邁,身體欠佳,放心不下,便主動留下來侍候父母,放棄赴京參考的機會。其兄曾椿齡會試時,考中進士,選為庶吉士
本來曾鶴齡打算參加下一屆科考,不料曾椿齡得病不起,英年早逝。因此,上要贍養父母,下要供養兄長的遺孀、幼子和自己的妻子,一家重擔全落在曾鶴齡一人身上。他不得不再次放棄應試的機會。再往後,父親去世,守孝三年,里里外外都得由他一人操持,更分身不得。待到侄子長大成人,他已近“不惑”之年,但他還是辭別老母,赴京參加永樂十九年(1421年)會試,此時離他中舉已經16年了。主持會試的考官是本縣的楊士奇,賞識樸實之作,看了他的卷子後十分高興,就取在前列,而後通過殿試而大魁天下。
曾鶴齡狀元及第後,歷官翰林院修撰、侍講,至侍讀學士、奉訓大夫。參與編修《成祖實錄》、《仁宗實錄》、《宣宗實錄》,實心任事,屢受嘉獎。
正統三年(1438)戊午科鄉試,他以翰林侍讀學士的資格出任順天府考場正主考。不料初試之夕貢院失火,部分考卷已被燒得殘缺不全。怎么辦?有關部門怕說失火燒毀考卷而受處罰,主張悄悄收拾一下,錄取時對被燒試卷酌情處理。曾鶴齡則力排眾議,堅持道:“必更試,然後滌百弊,以昭至公,不然雖無私,亦欺朝廷矣。”最後將他的意見上報朝廷,結果朝廷採納了曾鶴齡的意見,獲英宗下詔:“更試”。大家都佩服曾鶴齡為考生負責的精神。
他是明代的文學家,供職翰林院達20年之久,在文學上頗有成就,“文章之美,中外稱之”。他的詩歌蘊藉曠達。如《羅知洲之交趾分韻得北字》:“惆悵杯酒間,踟躕衢路側。邇別情所難,況君運行客。行客適何許,南交已絕域。山川阻且修,匹馬獨登陟。丈夫四海志,萬里猶咫尺。苦辛諒不辭,所思在明德。俯視川從東,仰睇星拱北。還朝會有期,側佇聽訊息”。這首詩雖是迎送應酬之作,卻感情真摯,熱情洋溢。尤其是後半首,一轉惜別之情,而為熱情鼓勵,使人滿懷信心。他的文章也很美。《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其“詩多牽率之作,命意不深,而措詞結局,殆非所擅長。文側說理明暢,次序有法,大底規模歐陽,頗近王直抑庵集》,而著則不及。”
曾鶴齡為人坦蕩直率,事親至孝,持身甚謹。正統六年(1441年)三月二十日得病去世,終年59歲。明英宗朱祁鎮命令禮部侍郎王直往祭,歸葬於泰和縣水南象山。著有《松臞集》二十八卷,存目於《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親屬成員

先祖:曾安止,北宋農學家
哥哥:曾椿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