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景賢

曾景賢

曾景賢(1913- ) 福建長樂人。即曾威,公路及橋樑專家,我國公路科學研究工作的開拓者。在參加編制我國12年科學規劃時,提出了把公路路面列為重點之一,促進了我國公路路面的科研工作。對公路橋樑建設,他首先把減少鋼筋用量的板、殼結構引用到橋樑上來。為了充分發揮舊有橋樑作用,提高其使用能力,對結構的非線性分析開展了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他提出應開展大跨徑橋樑結構設計理論和技術的研究;主張鋼結構橋應有所發展。對我國公路建設的現代化、發展高速公路和大型橋樑的建設起了推動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景賢
  • 別名:曾威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長樂
  • 出生日期:1913
  • 職業:工程師
  • 畢業院校:北洋大學
生平,個人履歷,人物生平,成就及榮譽,個人作品,個人其它信息,社會評價,

生平

曾威幼年隨父母由東北至西南過的是流動生活。1922年他9歲時,由四川北京,寄居在叔祖家中,讀完北京匯文國小後,又進入匯文中學、北京師大附中,隨後進入哈爾濱東鐵許公職業學校初高職部半工半讀,學習土木建築技術。1927年,該校改名為東省特區第一高級工業學校。

個人履歷

1931年曾威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入東北大學土木工程系,“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大學流亡北平,他又就讀於天津北洋大學土木系,1935年畢業後,又到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繼續學習,1936年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那時美國的公路正在發展,土壤力學還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他接著又讀博士學位,主科為結構工程,第一副科為公路工程,第二副科為土壤力學和基礎工程,“實業救國”的意識促使他選擇了改造社會和改造自然的道路,從而奠定了他從事橋樑及公路建設的基礎。

人物生平

1937年11月他父親被調去主持廣西的鹽務稽核,在由湖南向廣西搬遷途中,汽車在過零陵渡口時失事,父母雙亡。曾威得悉噩耗後未及等到博士論文答辯,於1938年2月匆匆回國奔喪。當時,重慶國民政府談不上搞建設,他只好走上教書餬口的道路,首先受聘於湖南大學,又逢日本侵略軍轟炸了長沙湖南大學校園,湖南大學遷入湘西的辰溪。為了弟妹們的就學,曾威接受老師茅以升的安排去重慶國民政府交通部橋樑設計處工作。以後又進入了交通部公路總管理處工作。由於他不習慣於守辦公桌而無技術工作可作的局面,仍回到了教育界。

成就及榮譽

1939年起,他應聘擔任在重慶的中央工業職業學校土木工程科主任,由於生活負擔很重,曾威在重慶幾所大學都任過教,直到抗戰勝利後,他的弟妹們有4個都大學畢業,就了業,最小的妹妹也考入了上海的醫大,他才出川。
1946年,他應聘回北洋大學任土木系教授兼系主任。1947年秋,他在同學經營的台灣大陸工程公司,擔任總工程師,搞一些民用建築的設計施工。1949年初,他離開台灣到了香港。在香港他看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決心回國參加建設,11月間由香港返回天津,再一次回到北洋大學任教,結束了他彷徨半生的歷史。

個人作品

1950年他回到北洋大學不久,東北人民政府公路總局與交通部聯繫,邀他去瀋陽參加渾河和太子河兩座大橋的方案設計,他提出了建設鋼筋混凝土梁橋的方案和就地取材,通過養護提高路面性能的措施,都得到了採納。1950年底抗美援朝開始,東北公路總局邀請他再赴東北,商議支前公路及橋樑的恢復與建設事宜,經報請交通部向北洋大學借調,他就留在瀋陽以專家的名義主持支前公路和橋樑的建設。他參考了蘇聯戰後恢復橋樑的經驗,將瀋陽遭破壞的渾河鋼筋混凝土懸臂樑大橋由水中起吊修復,贏得了時間和使用效果,這在國內還是首創。他經常深入現場,與幹部工人共同勞動,深受交通部蘇聯專家的讚許,推薦他擔任東北公路總局總工程師。

個人其它信息

在東北期間,他主持了沈大、蓋莊、沈安三條公路的建設,在缺乏建築材料的條件下,利用沙礫加鋪級配路面以保持通車,在瀋大線上建設自行設計的鋼筋混凝土雙梁橋,在吉林松花江橋採用射水沉樁作業,1953年他在修復瀋撫黑色路面公路時,首先使用了國產瀝青,煤瀝青和油母頁岩渣油。這些,當時在國內都是首創。50年代,全國學習蘇聯先進經驗,基本建設管理經驗引入中國的公路建設,他也是走在全國的前面的。他能夠和蘇聯專家進行認真的討論,和蘇聯專家共事很好。1954年他調來北京,在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公路總局擔任副總工程師,1955年在修復南昌八一大橋中,他提出採用鋼筋混凝土板與鋼桁架的結合橋樑方案,以及預製浮運沉井加固橋墩的方案,都得到實現。這種組合式鋼桁架橋等,當時均屬於最新技術。1954年底他參加康藏、青藏(當時只是簡易公路)兩條公路在拉薩會師的通車典禮,由格爾木隨建設部隊前進,在高原上一路風餐露宿,順便完成了所經地區青藏公路正規建設的初步踏勘任務。

社會評價

1956年我國編制“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他主持了公路部分科學規劃的編制,參與了交通學科和建築學科部分的規劃工作,在編制規劃工作中,考慮到通暢的運輸條件對經濟發展會產生巨大推動作用,曾威提出把公路路面列入規劃發展的重點之一,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公路路面科學的起步和發展,使我國的路面科研集中了一批人員,購置了一批設備,形成了一定規模。
同年,交通部成立了公路科學研究院籌備處,他任籌備處主任,10月任副院長,從此走上了從事公路科研的道路。儘管從1957年反右以後,他在艱難坎坷的路上度過了20年,但他仍然盡一切可能努力作出貢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年近七十的曾威又有了發揮才能的機會。右派問題也得到徹底平反。1980至1985年間他曾三度去蘇聯和東歐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雖然他有很多親屬在美國、日本和東歐,他的親屬也希望他留在國外安享晚年之樂,但是他對中國的公路事業有強烈的責任心,促使他不能留在國外。即使在1979年和1985年在美國探親期間,他也通過各種關係參觀訪問了美國的一些公路科研機構,收集了大量在國內得不到的科技資料,在他回國的行李中,竟有幾十公斤是書本、雜誌、大本的論文集、成套的試驗報告,回國後他把這些資料放在橋涵研究室的公用書架上供同志們查閱。1986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2年被授於中央國家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的榮譽稱號。1990年1月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的第五版刊載了一篇《風景這邊獨好》的通訊,報導了他選擇共產主義人生道路的歷程。這位年逾八旬的老知識分子的一生是不平淡的一生,是執著追求的一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