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曾安,一方文章悠遠,桃源居里的熱土。位於贛中新興重鎮峽江的東北區域,縱深四十里,寬八里,三面環山,背靠新乾、樂安、連線永豐四縣,猶如一個簸箕型的地方。在這個簸箕型的盆地中間有一條沂江河,沿著沂江河的兩岸,零七八落的山坑裡,錯落著24個村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安
  • 歷史:春秋戰國時期
  • 地理位置:江西
  • 河流沂江
歷史變遷,當前現狀,

歷史變遷

(撰稿:曾安同鄉會彭程。民間組織采寫,禁止官方單位那些吃了飯不幹活的傢伙轉載)
曾安歷史悠久,考古發現考證的歷史能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因地處多縣交界處,又是沂江發源地,自唐代便在曾安時埠設碼頭,連線馬埠到湖洲直達贛江。自古以來,曾安人民勤勞文明,桑農稼種,農耕讀獵。在宋元時這裡商賈繁華,明嘉靖年設村小組18個,人口最多時為清朝同治年間,已達五千人。地處偏遠的曾安,少兵災戰亂,積聚五湖四海人文隱士,是桃源居里,避亂福地。
20世紀30年代,先後發生多次瘟疫,人口死亡或遷出。僅剩的原住民也是在民國20年以後從外地搬遷而來。比如陳姓大體就是從豐城、樟樹等地搬遷到馬埠陳家,下塘等地,後來又支衍生到曾安。到50-70年代,來自湖南、河南、浙江、江蘇、廣東、安徽等全國各地17個省的移民和上海知青,不同省份、不同民族、不同成份、不同宗姓、不同原因先後移居、定居於曾安。這樣曾安成為一個非常特殊的包容各個地域,各種習俗,各種文化的大移民聚集地。
各地移民為了團結,只要屬於同域類同宗姓的人,都會搭上親戚關係。哪怕祖宗族譜上根本沒有任何聯繫,都成了親屬關係。後來不同省份的人之間開始融合,通婚,走親戚,甚至對族譜。曾安人在地域派系基礎上又加了一層宗姓派系關係;24個不同村落組成的村的派系,使得曾安各種文化生活色彩分呈顯現。
90年代前後,曾安新生代子弟外出求學,打工,還有部分學徒,學開汽車或修理。年長的一輩吃苦耐勞,搞特色養殖,搞副業發家致富。靠著移民遺傳的生存基因,闖出一番天地。截至目前,從曾安走出去的新生代博士兩名,研究生13位,本科生200位。億萬富翁兩位,上百萬企業經營者16位。自主長途運輸車主120多個,其他經營業主不計其數,這些群體很快富裕起來,在街上購房成家,把戶口轉為商品糧戶口。短暫十幾年,移民新生一代大部分在外打工,或經商或定居。

當前現狀

近兩年,農村政策轉好,國家對實施移民補貼,曾安主路與小村都實現路路水泥通,最遠的村落到縣城不超過半小時。電話,手機,網路等現代化設施全部接聯。家鄉的發展變化與熱土情懷感召了移居外鄉他地人員,大批人員戶口重新移居回來。曾安被批的有三個縣級移民示範新村,各個村落的民居煥然一新,棟棟新宅或別墅拔地而起。曾安依舊成為桃源居里,居家福地。
曾安人的移民與混居文化就是中國人的文化,移晃如浮萍,根魂不斷。文化的差異,歷史的衍變,宗土情懷隨著社會的變化如雲煙涌動,將來的曾安必定是更加安定祥和,一派繁榮昌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