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學傳

曾學傳

曾學傳(公元1858~1930年),又名紹新,字習之,晚年自號皂江逸叟,世居縣城。祖父瑞三,教私塾。父光宇,是小商。幼隨祖父讀書,祖父歿,延師授業。18歲應童子試,名列前茅,補為廩生,銳意功名,勤習舉業,常自比於古代良相伊尹、呂尚。不料連續3次參加鄉試都名落孫山,遂決意不再追求功名,轉而立志終身從事教育,潛心著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學傳
  • 年齡:23歲
  • 時間:1930年
  • 地區:成都
人物生平,人物經歷,

人物生平

23歲即設館授徒,歷時20餘年。後在成都存古學堂教經學,繼任四川國學院院長。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學傳被四川省學務處委為溫江學務總理,掌管全縣學務。乃將萬春書院改為師範傳習所,培養初等國小師資,並親自教授修身、講經、歷史、地理、格致等科。次年,師範傳習所改為溫江高等國小堂,學傳兼任該校監督(校長)。在管理日常校務和全縣學務的同時,用一年多的時間,為該校編寫出歷史、地理、物產等教材。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到民國10年,先後執教於成都甲種工業學校、四川高等學堂、四川法政學堂、四川鐵道學堂和陸軍弁目速成學堂。後返縣創辦皂江學社和國粹班,親自講授國語。民國11年,出任溫江縣第一高級國小校長,直至病逝。學傳從事教育工作五十年如一日,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言傳身教,嚴於律己,深受學生崇敬,亦為縣人所推重,尊之為“曾大聖人”或“皂江先生”。
學傳一生尊孔崇儒,篤信程朱理學,提倡常與變的哲理。他認為孔孟之道的中心思想是“仁”。孔孟所謂的“性”是“仁義禮智之性,為人所固有”。主張治學和做人的要旨是去物慾,複本性。推崇程朱理學是“始接孟子垂絕之緒,得孔子之正傳”,認為“不學孔道,人類相率而為禽獸,則道德喪,綱常滅絕,天下國家何能保存”,並以繼承儒家道統為己任。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與門人彭芸生(崇慶縣人)在成都創立“國粹學會”,繼又組建“常學會”、“教育研究會”、“中華國粹學會”等研究孔孟之學的學術團體。民國2年,復在成都發起“孔教扶輪會”,並作為代表赴山東闕里參加全國孔教會。次年孔教扶輪會併入上海孔教總會後,改為四川支會,學傳任會長。同年,他倡導成立孔教會溫江支會,併兼任會長,曾上書北京臨時參、眾兩院,請定孔教為國教,未被採納。
學傳出於愛國熱忱,竭力讚揚“戊戌變法”,對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十分敬仰,稱“維新黨人,政府之寇讎,中國之志士也”。對清政府喪權辱國、鎮壓民眾的行為深惡痛絕。對清政府逮捕台灣抗日誌士簡大獅解送日本的事件義憤填膺,特撰《台民簡大獅事》一文嚴加痛斥。辛亥保路運動事起,四川總督趙爾豐逮捕蒲殿俊、羅綸及縣人王銘新等保路運動領導人,學傳聞訊,振臂高呼:“焉能坐視,非匍匐往救不可!”立即與縣人吳慶熙等共同策划起義,進攻省城。袁世凱復辟帝制,他大張撻伐,專門撰寫《丙辰護國軍之役》一文,頌揚吳慶熙回響蔡鍔護國起義之舉,揭露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和禍國殃民的罪行。目睹當時政局動盪,戰亂頻繁,民眾災難深重,他直接上書四川都督陳宦,籲請停止內戰,減輕苛捐雜稅,仗義執言,為民請命,晚年居處縣城,常向當局坦陳縣政利弊和民眾疾苦。

人物經歷

民國8年,他受縣知事公署的聘請,纂修《溫江縣誌》,民國10年書成出版,同時編寫了《溫江縣鄉土志》。其修志主旨是“嚴而不刻,寬而不濫。苟有行誼,雖微賤必錄,苟無善狀,雖榮貴不書”。縣人徐雲衢系兩榜進士,學傳認為徐“在國不能致君澤民,在家不能義方教子,故削而不書”。此事引起一些人的非議,學傳公開答辯,編成《溫江志案答問》—卷,以供後世評論。生平主要著述有《中國倫理學史》7卷,《宋儒學案約編》20卷,《皂江文集》及其《補編》《外編》共23卷,《皂江詩集》6卷。
民國19年12月4日,學傳在家病逝,終年72歲。四川省教育廳命溫江縣教育局對其家屬從優撫恤。並於縣城溫泉公園內建造“先哲曾學傳先生祠”,立石碑和遺像,以作紀念。民國36年,縣政府上報到省,將他列為鄉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