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誡子書

曾國藩誡子書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這是一個令曾國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今天曾國藩的父親去世了,當天,他拜過父親的牌位,讓兒子紀澤扶他去花園散步。他對紀澤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父子倆拉著家常,不知不覺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陣大風吹過,曾國藩連呼"腳麻",便倒在兒子身上。扶進屋時,曾國藩已經不能說話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寫好的遺囑。..... 誡子書其實是曾國藩的遺書,為曾家世世代代的家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國藩誡子書
  • 時間:同治十一年
  • 人物:曾國藩
  • 出生日期:1811年
  • 逝世日期:1872年
  • 一生總結: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誡子書內容,附:曾國藩其人,個人簡介,其一生總結,

誡子書內容

原文
余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許可,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將四條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冊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則身強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飢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既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見識。為天下計,則必已飢已溺,一夫不荻,引為餘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祇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條為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譯文
我作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職已經到了最高等級,可是學業一點也沒有成就,德行一點兒也沒有可讚許的地方,到歲數大了只有傷悲,不勝驚慌慚愧。現在將要與你們永別,特將以下四條教給你們兄弟。
第一、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就能在處世時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氣和。修身養性做人做學問的道路,最難的就是養心,養心中最難的,就是做到在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能夠做到在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就可以問心無愧,就可以對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質問。如果一個人在獨處時沒有做過一件問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會覺得十分安穩,自己的心情也常常會是快樂滿足寬慰平安的,(做到在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強不息的道路和尋找快樂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礎。
第二、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強健。內心專一寧靜渾然一體,外表衣著整齊態度嚴謹,這是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門就像要去拜訪一個尊貴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恭恭敬敬的樣子,這是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的氣氛。想要憑藉自己掌握的知識來安撫老百姓,必須做到一絲不苟恭恭敬敬這樣老百姓才能信服,這是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的效果。聰明的人和機智的人,因為他們都能夠做到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所以總能夠給別人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莊重嚴謹恭恭敬敬,就會一天比一天壯大自己,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傲慢無禮肆意而為,就會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無論對一個人還是一群人、無論對小事情還是大事情都態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絲一毫鬆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體和內心的強健,還用值得懷疑嗎?
第三、講究仁愛就能使人心悅誠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機理才成就自我的性格,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氣息才成就自我的形象,我(指曾國藩)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對於生命生生不息的意義其實都是相同的。假如我(指曾國藩)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對老百姓講究仁愛對事物加倍愛惜,那么就是違背甚至拋棄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義。至於那些享有豐厚俸祿的大官,高高地位於眾人之上,就應該承擔起拯救老百姓於溺水之時和拯救老百姓於飢餓之中的責任。讀古書學習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書中的意思,就應該有大力推行古書中自己已經領悟的古人正確思想的責任。孔子的儒家學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講究仁愛,而講究仁愛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貴自己首先就要富貴他人。能夠成就他人富貴他人的人,人們哪會有不心悅誠服的歸順於他的呢?
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勞動就能使神明感到欽佩。一個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與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氣相匹配的,就會得到旁人的認可和鬼神的讚許,這是因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飯。假如普通人家男人耕田女人織布,一年到頭辛苦勞動,才有了幾擔谷和幾匹布的收入,而富貴人家的老爺少爺卻一年到頭安逸淫樂,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錦羅綢緞。喝醉了酒以後就像豬一樣呼呼大睡,醒來後他一叫喚就有下人們對他唯唯喏喏,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連鬼神看見了都不會允許他(富貴人家)這樣胡作非為,難道富貴人家就可以長期這樣安逸淫樂享福嗎?古代聖明的帝王和賢良的大臣,沒有一個無時不刻不是把勤勞工作作為座右銘來激勵自己。如果從個人安身立命的角度來說,就應該努力操練和學習技術本領,積極煅練自己的體魄,感覺到自己知識太少時就加倍努力去學習知識,時時刻刻做到居安思危,這樣才能夠做到通過增長自己的學識來增長自己的才幹。而從為天底下老百姓著想的角度來說,就應該做到讓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飽飯、穿暖衣,不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讓他們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邊的蒿草一樣沒有自己的主見,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背負的責任。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對於個人生活應該非常節儉,而對於工作應該非常努力,辛勤勞動以使自己豐衣足食。勤苦勞動的人長壽,安逸享受的人短壽,勤勞的人因為經常參加社會勞動,學有才幹而能夠派上用場,安逸享受的人因為從不參加社會勞動,毫無才幹而會被社會所淘汰,一個人努力工作辛勤勞動就能為社會創造財富給別人帶來好處從而使神明都對他的行為感到欽佩敬仰,一個人貪圖安逸享樂就不能為社會創造財富不能給別人帶來好處從而使鬼神都他的行為感到厭惡。
這四條是我從數十年的人生中積累的,你們兄弟們記住並且履行,而且要把它傳給子子孫孫,這樣,我們曾家就可以長盛不衰,每代都有人才。

附:曾國藩其人

個人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漢族,湖南湘鄉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 裕。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文正”。
曾國藩誡子書

其一生總結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乾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
在黃袍加身他果斷退出,一句:“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更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