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長腳胡蜂

普通長腳胡蜂

普通長腳胡蜂,昆蟲名,為膜翅目,胡蜂科。分布於陝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寄主昆蟲有棉鈴蟲、棉小造橋蟲、豆莢螟、粟灰螟、菜青蟲等,主要危害棉花、豇豆、白菜等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普通長腳胡蜂
  • 拉丁學名:Polistes okinawansis Matsumura et Uchida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膜翅目
  • 亞目:廣腰亞目
  • :胡蜂科
  • 亞科:胡蜂亞科
  • :長腳胡蜂屬
  • :普通長腳胡蜂
  • 分布區域:陝西、河南、湖北、湖南等
  •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 寄主昆蟲棉鈴蟲棉小造橋蟲豆莢螟
  •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豇豆白菜
  • 總科:胡蜂總科
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蛹,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雄19mm左右,橙黃褐色,體平滑,微具光澤。頭胸腹所有縫合處均具黑線紋。頭頂兩複眼間,由複眼上緣前方至近後緣處包括單眼區在內及二觸角間至上方均黑色;單眼褐黃色;觸角棕褐色,13節;唇基隆起,形似盾牌,具稀而粗的刻點;額上具密刻點。前胸背板棕黃色,後緣淡黃色,前方具深色斑紋,前緣成脊狀;中胸背板黑色,中線微凸出,中間2條長紋及兩側的短紋棕黃色。小盾片近方形隆起、褐色,具黑色縱中線;後小盾片棕黃色,上具菱形黑斑。並胸腹節黑色,橫生脊紋。腹部背面第1節黑色,後緣黃色,中部有2小黃色斑紋,第2節以後為棕褐色,但有黑斑紋,第2節前緣黑色。中部前方棕褐色,中後部斑紋及第3、4節斑紋均黑色,斑紋波狀,中間向後延伸成末端部尖的縱紋,以後各節只顯中間的黑縱斑紋,胸側及體腹面大部黑色,腹部可見6節。翅赤褐色,前翅前緣脈後方橙黃色。足基節、轉節、腿節、前足基部1/3、中足2/3、後足足膝均黑色,其餘部分黃褐色,前、中足脛節黃色,後足脛節黑色,跗節黃色,後足第1跗節一側黑色,前足腿節彎曲。雌蜂體長21mm左右,形態基本與雄蜂同,但頭部斑紋有不同,雌黑斑紋小,觸角16節。

長4mm左右,白色,長茄形。前端圓鈍,末端彎,橙黃色,粘附在巢的內壁上。

幼蟲

初孵幼蟲白色,尾端仍粘附在巢壁上,長大後黃色,略呈圓錐形,胸部肥大,腹部向後縮小彎轉,頭小,黑褐色。

長約22ram,窄長,淡黃色,觸角在前胸腹面不達前足附節末端。複眼、翅芽褐色。巢口封蓋為白色,封蓋不向巢口突出。

生物學特性

1年發生3代,以成蟲群集在背風向陽的屋檐下或牆縫、草堆、樹洞內越冬。越冬成蟲於3月初開始活動,雌蜂4月上旬築巢產卵,巢多築於屋檐下,呈鐘形,由多個六角形小室組成。一巢蜂群為一頭雌蜂繁殖的後代。第1代發生於4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2代發生於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第3代發生於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9月成蟲即離巢至越冬場所準備越冬。
成蟲4、5月在麥田活動,捕食粘蟲、棉鈴蟲等幼蟲。7、8月活動於棉田,每天6時開始出巢,10~12時活動最盛,12~14時高溫時稍停,14~16時又活動,18~20時歸巢。成蟲捕食害蟲種類較多,主要有棉鈴蟲、小造橋蟲、豆莢螟、粟灰螟、菜青蟲等。據記載一頭雌蜂,以棉鈴蟲3-4齡幼蟲飼養,每天可食5.5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