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二疊世含煤地層

晚二疊世含煤地層

中國南方最主要的含煤地層,在黔西、川南、滇東、湘中南及贛中等地賦存較豐富的煤炭資源。其層位介於下二疊統茅口組中部和下三疊統大冶組(飛仙關組)兩套淺海型石灰岩組之間,系一套海陸交替相或以淺海相為主的碎屑岩、石灰岩含煤岩系,曾有龍潭煤系、斗嶺煤系、樂平煤系、宣威煤系等名稱,均以產出大羽羊齒植物群化石為特徵。其時代屬早二疊世晚期至晚二疊世,但認識並不一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晚二疊世含煤地層
  • 外文名:Late Permian coal-bearing stratum 
  • 分布:黔西、川南、滇東、湘中南及贛中
  • 學科:煤田地質學
  • 特徵:產出大羽羊齒植物群化石
  • 位置:晚二疊世
地層特徵,古生物特徵,形成條件,

地層特徵

按地層結構、岩性岩相、生物組合綜合考慮,含煤地層在南方劃為六區(圖1),各區地層劃分對比關係如表1所示。
晚二疊世含煤地層
晚二疊世含煤地層
下二疊統上部在川黔區東部及揚子區,該地層均屬淺海型茅口組的上部層位,其頂部普遍存在古風化殼而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以西的川黔區西部及康滇區,該地層稱峨嵋山組,由玄武岩及中一基性、基性火山碎屑岩組成,內夾砂岩、泥岩及煤層,厚0~1000m不等,西厚東薄,於四川珙縣、貴州貴陽等地尖滅。以東各區,均發育有含煤地層的下部層位,部分地區無可採煤層,部分地區則為海陸交替相碎屑岩含煤沉積,以童子岩組為代表。
童子岩組據福建連城童子岩標準剖面命名,在龍巖一永安一帶發育良好,含煤性亦高。該組連續沉積於下二疊統文筆山組(相當於茅口組中部同期沉積)之上,厚300~800m,由細砂岩、粉砂岩、泥岩組成,夾薄層泥質灰岩及煤層,煤層的可采總厚度常在10m以上。按岩性組合分為三段,下、上段均為海陸交替相碎屑岩夾煤層;中段為淺海相泥岩、粉砂岩。煤層附近,產出大羽羊齒植物群化石;而在下、中段內有豐富的海相化石,重要分子有菊石Mexicoceras,Waagenoceras,腕足類Uncisteges等,並有雙殼、珊瑚、海百合莖、三葉蟲等門類,上段海相化石中出現了Asioproductus,Tyloplecta等晚二疊世腕足類分子。全組向東到閩中德化、永春一帶,岩石粒級加粗而以細砂岩為主;向西到連城一帶,岩石粒級變細,海相比例增大,但厚度減小,含煤性變差,三段的劃分已不明顯。在粵東北興寧、梅縣、粵中廣州、台山、恩平等地,亦呈海相比例增大、厚度減小、含煤性變差的趨勢。到海南東方附近,已不含可採煤層。
上二疊統下部為晚二疊世含煤地層主體。按岩相分三種類型,①淺海相,以揚子區吳家坪組為代表;②近海相,以江南區、川黔區的龍潭組上部為代表;③陸相,以康滇區宣威組為代表。福建、粵東的翠屏山組及贛東北的霧林山組,大體上亦屬於陸相,但含煤性差,到粵中地區已變為紅層或雜色地層。
龍潭組據江蘇省南京市龍潭標準剖面命名,其完整的岩石地層結構應包括上部含煤段) 及下部無煤段。根據古生物學界意見,多將下部劃歸早二疊世晚期,並視作茅口組上部Yabeina-Neomisellina帶的同期沉積。無煤段在江南區一般假整合於茅口組中部的Neoschwagerina-Verbeekina帶(贛中、湘中南稱鳴山組、當沖組)或與之相當的孤峰組(蘇浙皖地區)之上,由蹾湖海灣相泥岩、粉砂岩及細砂岩的互層組成,一般厚100~400m,段內化石稀少,植物多系碎片,腕足類個體萎縮細小。沿安徽銅陵—江西高安—湖南漣源—廣東陽山弧形地帶,該段由東南向西北厚度急劇遞減直至尖滅。該段在各地有互層段 (蘇南)、下官山段(贛中)、下部不含煤段(湘中、湘南、粵北)等不同名稱,蘇南的堰橋段亦大體與其相當。龍潭組上部含煤段,通常分為三個岩段,下煤段、海相段及上煤段,一般總厚50~200m,由海陸交替相砂岩、泥岩夾煤層、菱鐵礦、砂質灰岩、灰岩、矽質岩等薄層組成。上、下煤段產出大羽羊齒植物群化石; 海相段產出以類Codonofusiella,頭足類Anderssonoceras、Pseudogastri-oceras,腕足類Aulosteges等為主的海相化石,還有海百合、三葉蟲、雙殼類等。上煤段僅發育於江南區偏東部位 (蘇南、浙北、贛中、粵北),於江蘇常州—安徽廣德—江西南昌—江西萍鄉—湖南郴州—廣東陽山一線,向西消失而併入海相段中。川黔區龍潭組僅發育了上部,假整合於峨嵋山組或茅口組之上,在茅口組頂部有明顯的古風化殼,而在龍潭組上部的最底部,岩層常為角礫岩或殘積相粘土岩,全組厚100~400m,由石灰岩、泥岩、砂岩及煤的互層組成,產大羽羊齒植物群化石及以類Codonofusiella,腕足類Cathaysia, Cru-rithyris等為主的海相動物化石,岩性、岩相變化明顯。向東,石灰岩層比例增多而漸變為揚子區的吳家坪組;向西,則砂岩比例增多,逐漸過渡為康滇區的宣威組。
吳家坪組據陝西南鄭吳家坪標準剖面命名,廣布於陝南、川北、川東、湖北、贛北、湘北、湘西、黔東、黔南、廣西、粵西北等地,以一套淺海相石灰岩、矽質岩為主,夾泥岩、砂岩、煤層、粘土岩等薄層,一般在其下部或底部含可採煤層,底部常為粘土岩或角礫岩層,假整合超覆於茅口組石灰岩之上。全組厚100~500m。產出以類Codonofusiella,腕足類Cathaysi-a,Crurithyris為主,包括珊瑚、頭足、雙殼、三葉蟲、海百合等類海相動物化石,並有少量大羽羊齒植物群的植物分子。該組的地方名稱尚有合山組(桂)、辰溪組 (湘西) 等。
宣威組據云南省宣威縣標準剖面命名,分布於四川西南地區及雲南東北部、東部。一般假整合於峨嵋山組之上,為一套陸相碎屑岩組,河流相和坡積、殘積相都發育,在東部夾可採煤層,組內常含噴出岩及火山碎屑岩層,總厚小於200m。組內產出大羽羊齒植物群化石。該組層位包括整個上二疊統。
上二疊統上部整合(局部為假整合)於上二疊統下部之上,一般有兩種岩石類型,①淺海相石灰岩型,稱長興組,產出以類Paleofusulina為代表的動物化石; ②淺海相矽質岩型,稱大隆組,產出以頭足類Pseudotirolites為代表的動物化石。另在黔西水城—盤縣一帶,龍潭組上部之上還有一套海陸交替相含煤碎屑岩組,稱汪家寨組,產出Pseudotirolites及大羽羊齒植物群化石;康滇區宣威組也包括上二疊統上部地層,但因均屬陸相沉積而不易劃分開來。上二疊統上部地層厚度一般以10~30m居多,長興組發育處稍厚,但小於20m。
此外,在雲南西北部鶴慶、寧蒗、墨江等地,亦有含可採煤層的晚二疊世含煤地層分布。

古生物特徵

中國南方晚二疊世生物界特別繁盛,動物門類有頭足、腕足、腹足、雙殼、、珊瑚、海百合、苔蘚蟲、牙形刺類、三葉蟲等。頭足類演化快,是劃分對比該地層的重要依據;腕足類個體數量多,最常見。植物屬於大羽羊齒植物群,分三個組合,是成煤的主要原始質料 。

形成條件

古地理中國南方在早、晚二疊世為一廣闊的沉積盆地,盆地北側在秦嶺—大別山一帶,即通稱“淮陽古陸”;東側在浙閩粵沿海地帶,通稱“華夏古陸”,因後期構造變動及噴出岩覆蓋,盆地北、東緣具體邊界已難辨認,盆地中的中、上二疊統也缺失邊緣相沉積;盆地西側在四川昌都地區至雲南東部一帶,通稱“康滇古陸”,是川黔區晚二疊世沉積的主要陸屑供給區,其上並有火山噴發活動。三個古陸之間,是南方盆地與外界聯通的隘口。在早二疊世晚期,江南區、浙贛區及閩粵區首先接受沉積;西部的康滇區及川黔部分區域則有噴出岩的堆積,揚子區及川黔區大部在茅口組沉積後一度處於隆起狀態,遭受風化剝蝕;閩粵區、浙贛區為濱海地帶,其西的江南區則為潟湖、海灣地帶,海水主要來自廣東南部。在晚二疊世,整個南方沉積盆地處於拗陷、接受沉積階段,揚子區遭受長期海浸,淪為淺海,海水來自廣西南部及四川西北部;其東、西兩側各區均為濱海低地,康滇古陸東側屬於濱海平原一高地。在濱海地帶,一般都有成煤作用發生,尤其在川黔區,形成了豐富的煤炭資源。安徽銅陵—江西高安—湖南漣源—廣東陽山一線在早二疊世晚期存在同沉積斷裂,直接控制了沉積與剝蝕的邊界。
古氣候中國南方早、晚二疊世以溫暖濕潤氣候為主,晚二疊世在閩粵、浙贛區逐漸變為乾燥氣候,到晚二疊世晚期,乾燥氣候的範圍基本上擴展到整個南方。
含煤情況中國南方早、晚二疊世含煤地層在各地均含可採煤層,但基本上屬薄煤層,中厚煤層僅占少數;在大部分地區(主要為揚子區)以局部可採為主,煤層一般呈似層狀。煤層發育較好,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川黔區,其次為江南區和閩粵區的一部分。
川黔區煤炭資源集中於貴州盤縣—四川重慶一帶,有六盤水 (見六盤水煤田)、織納、川南、滇東等煤田,可採煤層1~33層,可採煤層總厚1~58m,以盤縣、水城為最厚,向東、南、西逐漸減薄。煤種為煙煤及無煙煤。
江南區煤炭資源相對集中於蘇、浙、皖交界處—江西樂平—江西萍鄉—湖南漣源—湖南郴州—廣東韶關一線,有長廣、萍樂、漣邵、郴耒及曲仁等煤田,可採煤1~5層,可採煤層總厚1~5m,在郴耒煤田局部地段有7層煤可采,總厚達30餘米。煤種為煙煤、無煙煤。
閩粵區以閩西南龍巖—永安一帶及永春附近煤層層數多,總厚大,主要煤田有龍永(龍巖—永定)、永安、天湖山(永春縣)等,含可採煤層3~16層,可採煤層總厚5~12m,但構造複雜,開採條件差。煤種均為無煙煤。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