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深滬中學

晉江深滬中學

地處,泉州市晉江南部的深滬鎮,

是一所國中校,占地125畝,在校生大約為1800人,在校教職員工接近100人

現任校長為周練習,

從2003年舊校(東安)般到新校區(東山)同時與科泉中學合併·

應屆畢業生升了一級達標高中的學生第年超過100人

其中2006-2007年度,高達167人上一極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江深滬中學
  • 校訓:勤、嚴、創、實
  • 類別:國中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
  • 地理位置:泉州市晉江南部的深滬鎮
  • 在校生:1800人
校訓,校訓的指導思想,校訓內容的含義,充分重視,認真貫徹履行校訓,校歌主題思想和主要內容,校歌歌詞的具體涵義,璧山靈秀,獅踞龍藏,滬江興學,志在開創,櫛風沐雨,幾度滄桑,開拓進取,譽滿南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勤、嚴、創、實,教學相長,勤學苦練,尊師守紀,良好學風,代代相傳,僑胞扶持,園丁辛勤,贏來滿園桃李香,學海無盡頭,乘風又破浪,祝願我滬中,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地圖信息,

校訓

經過較長時間的探討和徵詢意見,深滬中學初步制訂了校訓,內容是:勤、嚴、創、實四個字。

校訓的指導思想

1、 校訓是學校風貌和辦學精神的反映,並且要有約束力,因此必須明確、易懂、易記。
2、校訓應該反映學校自己的傳統與特色,又成為今後努力的方向,促進良好校風的建設。
3、校訓要成為師生行動的指南,因此要具體、實際,易於落實、檢查。

校訓內容的含義

1、“勤、嚴、創、實”總概括是:勤奮、嚴格、創造、求實。也就是“勤”字當頭,嚴格認真,勇於改革,講求實效,狠抓落實。
2、具體含義是: 勤:我們制定校訓,目的在於努力建立良好校風,因此要求領導、教師學生都自覺樹立良好風氣,即“勤謹奮發,團結協作”的領導作風;“勤教勤導,嚴己嚴人”的教風;“勤學苦練,尊師守紀”的學風。所有這些都突出“勤”字當頭,沒有勤奮的治學精神,就談不上辦好學校,提高質量,甚至將一事無成。 嚴:古雲“教不嚴,師之惰”因此治學必須嚴。全校上下,都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都要嚴於律己,嚴格要求。不得過且過,不姑息遷就,不放鬆,不馬虎。 創:提倡勇於創造、開拓、創新、首創。我們學校的歷史,貫穿著創造與改革精神。我們要永遠朝氣蓬勃,充滿生機;永遠勇於改革、創新;永遠發揮創造力;永遠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要回響鄧穎超同志:“為了共產主義的明天,我們必須學會創造”的號召,努力培養創造精神。 實:要面對現實,一切從實際出發。 “三個面向”是辦好學校應面對的最大現實。又要結合學校的具體現實情況,從實際出發,培養“四有”人才。 要注意聯繫實際,講求實效,落實行動。 要培養樸素踏實的作風,培養求實的精神。

充分重視,認真貫徹履行校訓

校訓既已制定,就要真正發揮其作用,使之真正成為行動時的指南。全體師生都應充分重視,認真對待,認真貫徹履行,在校訓的指導下,在我校進一步樹立良好學風,提高辦學效益。 要有步驟地貫徹校訓,首先學校領導、老師要統一認識,統一口徑,統一要求,進而組織學生認真學習,通過各種途徑宣傳、學習,使大家領會精神,牢固掌握,從而落實於行動。每年的新生入學訓練,都應結合校史教育,把校訓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來抓。 其次,要定期組織回顧、總結、檢查貫徹情況,不斷推進。 再次,開展競賽,及時表揚好人好事,不斷鼓勵,持之以恆。這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使校訓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建立“團結協作,朝氣蓬勃,勤嚴創實,品學兼優”的良好校風,提高質量,辦好學校的時間中,發揮其積極作用。

校歌主題思想和主要內容

主題思想是:唱校歌、懂校史、明方向、勇進歌。
主要內容,有三個部分:
1、“壁山靈秀”……“譽滿南疆”
主要講學校的創辦、變化與聲譽。
2、“德、智、體、美”……“代代傳揚”
主要講學校的辦學方向、學校校訓和良好學風,是校歌的中心部分。
3、“僑胞扶持”……“與日月齊光”
主要講珍惜成果、繼往開來,勇往直前,再創輝煌,讓“理想”與“事業”長青!

校歌歌詞的具體涵義

璧山靈秀,獅踞龍藏

講學校所在地的地理環境優美、壯麗,(璧峰嶺似一頭蹲踞的巨獅)地靈人傑,潛藏著許多英才。可是這些“潛龍”需要教育、培養、造就,才能騰飛。

滬江興學,志在開創

“滬江”,是“深滬”的古稱。宋元時,“深滬”鄉名叫“滬江”,元朝時才正式採用唐末詩人羅穩詩中所提“深滬”為鄉名,但“滬江”、“深滬”經常並稱。
意即,在深滬興辦中學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立志開創深滬教育的新篇章。
在深滬有識之士的積極要求下,晉江縣政府於1960年在深滬創辦中學。1962年由於國家經濟困難,調整學校布局,又決定撤併。社會賢達人士陳尚文、陳取仁、陳紹強、洪祖印、蔡衍須、蔡婉真、楊謀舉等人,在僑胞的支持下,成立“校董會”,接辦深滬中學,並確定新校名為“晉江深滬華僑中學”,使深滬的教育事業,繼續向前推進。

櫛風沐雨,幾度滄桑

意思是辦學的艱難和學校的經歷、變化。艱難——內外賢達,不畏風雨,勞累奔波,籌資辦學。旅菲愛國僑胞吳慶龍諸先生,在中菲尚未建交的困難情況下,想方設法,靠“地下”活動,籌集辦學資金。另一方面,1962年,也是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接辦為華僑中學的,接辦為僑中時,可以說是“三無”:無校舍、無教師、無學生。因為原借用的中心國小校舍,由於中心國小急用而被討回;原來的教師有的下放,有的調動,有的辭退,所剩無幾;新生無招,舊生也擬撥轉給南僑中學和晉江三中。在這種情況下,校董會及學校領導採取緊急措施,在公社黨政的支持下,僑中校舍遷往璧山南坡“崇真殿”,破損的古廟,緊急清理、修補套用;急請教育局重新適當支持師資,並設法自聘;請南僑、三中撥回生源支持。基本上是一切從頭做起,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把學校辦下去,而繼續克服種種困難,力爭把學校辦好。
變化——“三起三落”、“三落三起”。
1960年創辦,1962年要撤併,鄉賢組織校董會接辦。
1962年,由校董會續辦為“僑辦公助”性質的華僑中學。1964年,由於國家經濟困難尚未完全解決,而繼續調整中學布局,深滬僑中又在撤併之列,撤併“工作組”已來校處理具體撤併事宜。可是 ,鄉民頗覺緊張,自發阻擋“工作組”只好變“撤”為“扶”。校董會召開緊急會議,派出歸僑陳紹強、地方人士蔡衍須、蔡泳藍三位先生向縣、地、省上訪,得到省教育廳的支持和許可,批准為純僑辦的華僑中學。
1964年,以“純僑辦”性質的華僑中學續辦。即辦學經費,全部由華僑負責。菲律濱即成立《籌建深滬華僑中學委員會》(簡稱《建中委員會》)一方面繼續籌集辦學經費,一方面籌建新校舍。《建中委員會》由七人組成,吳慶龍先生任主任,委員有:張溫助、陳紹普、吳世庚、陳紹偉、蔡芳看、王宏造等先生。新校舍興建的地點,選定“菜堂內”,華僑籌資,楊謀舉先生獻地,全校師生進生大量的義務勞動,挖土方近5000立方米(在前座“教學樓”和南座“綜合樓”兩座樓的整個範圍)經多方努力,1965年搬進新校舍上課,師生無不歡欣鼓舞。
1966年“文革”動亂,校名被改為“向陽中學”,學校一度被迫停課,與華僑聯繫被迫中斷,學校受到衝擊與破壞。
1970年,複課恢復原校名“深滬中學”,1972年增辦高中部,1981年由於調整高中布局而停辦,1989年開辦職業高中班,1990年試辦職業國中班。

開拓進取,譽滿南疆

我們學校,整個辦學過程,都貫穿著開拓進取的精神。因此,不懈努力,獲得很多榮譽,在我們縣、市,以至全省和菲島,遐邇聞名。下面列舉幾例,加以說明:
例 1 建校初期,在中菲尚未建交的情況下,旅菲愛國僑胞為了籌集辦學資金,設“點”(即“股”)捐款,每點每年人民幣50元,普通華僑職工,也力所能及,通過“地下”活動,廣泛聯繫鄉僑,使他們心向祖國,“減人不減點,移人不移點”,這個辦法,是華僑集資辦學史上的創舉,得到各級僑務部門的高度評價和表揚。
例 2 建校初期,首屆國中畢業班,升學考試獲縣總分第二名;縣文藝會演,我校舞蹈“巧姑娘”,獲演出獎;國中組男子籃球比賽,獲縣冠軍,在全縣震動很大。不少人驚問:何時冒出一個深滬僑中,寧產了得!
例 3 1989年,旅菲校友,成立《深滬中學暨附中菲律濱校友會》,是全菲第26個成立的校友會,可是活動能量和影響卻超過前面所成立的校友會。在我國中原水災時,我菲律濱校友會聯合晉江三中、金井喬中菲律濱校友會聯誼會、香港福建中學旅菲校友會舉行“千里獻心聲”救災捐款義演,震動全菲,受到我駐菲大使館的極大重視和好評,並匯報到我國務院,得到國家的重視。
例 4 歷年學科校際競賽和中、高考都獲得好成績,得到很多獎勵,甚至出了全市“中考狀元”,第二名。學校教改尤為突出,1994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先進單位”,受到國級的表彰。1995年,被刊物《人民教育》第6期發表我校教改經驗總結《拓寬辦學路子》。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這是國家的教育方針,也是學校的辦學方向,社會主義學校,應該按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勤、嚴、創、實,教學相長

“勤、嚴、創、實”是我們學校的校訓。總括起來說是:勤奮、嚴格、創造、求實。也就是“勤”字當頭,勤勤懇懇,嚴格認真,勇於改革創造,講求實效,狠抓落實。
“教學相長”,是新型的師生關係。尊師愛生,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勤學苦練,尊師守紀,良好學風,代代相傳

“勤學苦練,尊師守紀”,是我們提倡的良好學風,經過艱苦培植,普遍樹立,已堅持多年,效果良好,成績顯著,初步形成優良傳統,必須堅持,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僑胞扶持,園丁辛勤,贏來滿園桃李香

從建校至今35年,僑胞和旅外校友一直十分關懷和支持我們學校,深滬中學的校史,也可以說是深滬華僑的興學史。
我校領導和教師,堅持“勤謹奮發,團結協作”的領導作風和“勤教勤導,嚴己嚴人”的良好教風,為辦好學校而辛勤勞動。
35年來,我校國中畢業32屆,普通高中畢業8屆,職高畢業5屆,職初畢業2屆,校友總數七千多人,遍布海內外,為人類進步,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學海無盡頭,乘風又破浪

繼往開來,繼續努力,勇往直前,再創輝煌。

祝願我滬中,與天地比壽,與日月齊光

這是校歌的結束語,是願望,也是對母校的祝頌(即祝頌與願望)。
“與……光”,是引用愛國詩人屈原的詩句。“比” 、“齊”,都是“同”的意思。
總意思是:“業績”與“成果”永存,“理想”與“事業”長青。

地圖信息

位置:東海垵路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