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平縣

昭平縣

昭平縣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轄縣,地處廣西東部、桂江中游,縣域面積3273平方公里,介於北緯23°39′—24°24′,東經110°34′至111°19′之間,東鄰賀州市八步區,西靠梧州市蒙山縣,東南與梧州市蒼梧縣接壤,西南與梧州市藤縣交界,北與桂林市荔蒲縣、平樂縣和賀州市鐘山縣相依。

昭平縣城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文明縣城”稱號,並連續兩屆榮獲廣西市容市貌“南珠杯”競賽“優秀城市”獎,連續5年被評為全區社會治安治理模範縣。

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昭平縣
  • 外文名稱:Zhaoping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
  • 政府駐地昭平鎮
  • 電話區號:0774
  • 郵政區碼:546800
  • 地理位置:中國華南、廣西東部
  • 面積:3273平方公里
  • 人口:44.8(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昭平黃姚古鎮
  • 火車站:昭平站(待建)
  • 車牌代碼:桂J
  • 特產:昭平銀杉、昭平八角等
  • 行政代碼:451121
歷史沿革,古代,近代,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氣候特徵,人口,資源,動植物,水力,礦產,交通,政治,經濟,綜合,工業,農業,社會,教育,衛生,文化,旅遊,特產,風景,名人,

歷史沿革

古代

昭平,古為百越地,因地處嶺南,亦稱南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桂林郡,縣地屬之。
漢初90餘年,縣地屬南越國
漢元鼎六年(前111)武帝平定南越,置蒼梧郡,轄臨賀、猛陵等縣,縣地大部屬臨賀縣,今馬江、木格屬猛陵縣。東漢獻帝建安八年(203),縣地仍屬臨賀、猛陵2縣,隸蒼梧郡。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縣地仍臨賀、猛陵2縣,臨賀縣屬臨賀郡,猛陵縣屬蒼梧郡。
兩晉和南朝宋,因漢制,縣地仍屬臨賀、猛陵2縣。
南朝梁普通元年(520),武帝分臨賀縣地在今昭平縣地上部置靜州,並先後置梁壽、靜慰2郡,龍平、安樂、寧新、博勞、盪山5縣。靜州統梁壽、靜慰2郡。梁壽郡轄龍平、寧新2縣;靜慰郡轄安樂、博勞2縣;盪山縣隸樂梁郡(治今鐘山縣),屬東靜州(治開建,即今廣東封開縣南豐鎮)。又分猛陵縣在今昭平縣地下部置武城、開江2郡及豪靜、開江、猛陵3縣。武城郡統豪靜縣,開江郡統開江縣,均屬東靜州;猛陵縣隸陰石郡,屬石州。
南朝陳永定二年(558),武帝於諸郡外又立逍遙郡,轄猛陵縣,並把梁壽、靜慰、武城、開江、逍遙5郡統歸靜州管轄。
隋開皇十年(590),撤銷梁壽、靜慰、開江、武城、逍遙5郡,改寧新為歸化縣,與龍平、安樂、博勞同屬靜州;豪靜、開江、猛陵屬梧州;盪山縣屬富州(今鐘山縣),皆受桂州總管府監察。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撤銷靜州及開江、安樂、博勞、歸化、盪山等縣,開江併入豪靜縣;安樂、博勞、歸化併入龍平縣;盪山併入賀川縣,皆屬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高祖復置靜州,並分龍平縣地復置博勞、歸化、安樂等縣,屬靜州。分豪靜縣復置開江縣,屬梧州;九年(626),撤銷歸化、安樂、博勞3縣入龍平縣,開江、豪靜從梧州改屬靜州。此時,靜州轄龍平、開江、豪靜8縣。貞觀元年(627),太宗設道,靜州屬嶺南道;八年(634)改靜州為富州;十二年撤銷豪靜縣,其地併入蒼梧縣。聖曆元年(698),武則天分富州龍平縣地置思勤縣(治今鐘山縣清塘鄉陶塘村)。此時,富州轄龍平、開江、思勤8縣。天寶(742—758)後,玄宗復置盪山縣,屬賀州。長慶二年(822),穆宗改開江縣為馬江縣,以志馬援之功。鹹通三年(862),懿宗分嶺南道為東、西兩道,富州屬嶺南西道桂管。
五代十國富州領縣如唐。後梁開平二年(908),湖南節度使馬殷自稱楚王,割據嶺南,富州屬楚,南漢乾和六年(948),南漢王劉晟擊敗馬楚,嶺南盡歸南漢,富州屬南漢。
宋初;太祖設廣南路,開寶五年(972),廢富州,撤銷馬江、思勤2縣,併入龍平縣,隸昭州;撤銷盪山縣併入臨賀縣,屬廣南路。至道三年(997),太宗分廣南為東、西兩路,昭州屬廣南西路。神宗熙寧八年(1075),龍平縣改隸梧州。元豐八年(1085),復隸昭州,仍屬廣南西路。徽宗宣和六年(1124),龍平縣改名招平縣,意謂招撫平定。“招”字不雅,採用光明、明亮的“昭”代替“招”,定名為昭平縣,仍隸昭州,這是昭平縣得名之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昭平縣復名龍平縣,仍隸昭州,屬廣南西路。
元初,龍平縣仍隸昭州,至元十三年(1276),世祖立廣西道宣撫司,昭州屬湖廣行中書省廣西道。成宗元貞元年(1295),並左右兩江道為廣西兩江道,昭州改屬湖廣行省廣西兩江道。大德五年(1301),改昭州為平樂府,至正時(1341—1368),順帝置廣西行中書省,龍平縣隸平樂府,屬廣西行中書省。
明洪武十八年(1395),太祖撤銷龍平縣併入平樂縣,其地設昭平里和馬江里。萬曆四年(1576),神宗分平樂、富川兩縣一部分復置昭平縣。自始,昭平縣名沿用至今。萬曆五年,又劃賀縣招賢里之西水樊家4屯及蒼梧、藤縣一小部分入昭平,仍隸平樂府屬廣西布政使司。
清初,昭平縣屬南明永曆。清代,昭平縣仍隸平樂府。光緒十三年(1887)前,受桂平梧郁道監察,是年鬱林直隸州改屬左江道,桂平梧郁道改名桂平梧道,平樂府受桂平梧道監察,屬廣西行省。

近代

民國初,昭平縣屬廣西省桂林道。民國5年(1916)9月經省政府批准,於6年(1917)撥昭平的防、樂2區歸鐘山縣。民國23年(1934),昭平縣屬平樂行政督察區。
解放初,昭平縣隸平樂專區屬廣西省人民政府。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昭平縣隸平樂專區屬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7月,撤銷平樂專區,昭平縣改屬梧州專區。1971年專區改為地區,昭平縣屬梧州地區。
1996年,昭平縣面積3273平方千米,人口約37萬人。轄8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昭平鎮、文竹鎮、黃姚鎮、富羅鎮、北陀鎮、馬江鎮、古袍鎮、五將鎮、富裕鄉、仙回瑤族鄉、走馬鄉、庇江鄉、鞏橋鄉、樟木林鄉、鳳凰鄉、九龍鄉、木格鄉。縣政府駐昭平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昭平縣總人口353298人。其中:昭平鎮49169人,文竹鎮9068人,黃姚鎮10503人,富羅鎮23082人,北陀鎮21703人,馬江鎮14525人,古袍鎮18378人,五將鎮29718人,富裕鄉16317人,仙回瑤族鄉13435人,走馬鄉12226人,庇江鄉13165人,鞏橋鄉38869人,樟木林鄉30209人,鳳凰鄉25308人,九龍鄉9419人,木格鄉18204人。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70號)同意調整昭平縣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富裕鄉,整建制併入昭平鎮,昭平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庇江鄉,整建制併入走馬鄉,走馬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鞏橋鄉,整建制併入黃姚鎮,黃姚鎮政府駐原鞏橋鄉鞏橋村;撤銷九龍鄉,整建制併入北陀鎮,北陀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古袍鎮,整建制併入馬江鎮,馬江鎮政府駐地不變。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3年7月(1982年11月,自治區人民政府發文批准),劃昭平縣樟木公社四和大隊的新村片11個生產隊歸賀縣公會鎮新村大隊管轄。
1996年,昭平縣轄8個鎮、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昭平鎮、文竹鎮、黃姚鎮、富羅鎮、北陀鎮、馬江鎮、古袍鎮、五將鎮、富裕鄉、仙回瑤族鄉、走馬鄉、庇江鄉、鞏橋鄉、樟木林鄉、鳳凰鄉、九龍鄉、木格鄉。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同意調整昭平縣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富裕鄉,整建制併入昭平鎮,昭平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庇江鄉,整建制併入走馬鄉,走馬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鞏橋鄉,整建制併入黃姚鎮,黃姚鎮政府駐原鞏橋鄉鞏橋村;撤銷九龍鄉,整建制併入北陀鎮,北陀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古袍鎮,整建制併入馬江鎮,馬江鎮政府駐地不變。

區劃詳情

截至2016年,全縣轄9個鎮,3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昭平鎮、黃姚鎮、馬江鎮、文竹鎮、富羅鎮、北陀鎮、五將鎮、走馬鎮、鳳凰鄉、木格鄉、樟木林鎮、仙回瑤族鄉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昭平縣境內地質多次變遷,大地構造在內外營力長期作用下,至第四紀,逐漸形成山嶺連綿、平地狹小的地貌景觀。
昭平縣
昭平縣地貌的顯著特徵是:群山起伏,河谷深切,平地狹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7.6%,素有“昭平不平”之說:其中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主要分布在縣西北部、中部及東西邊境處,占總面積2.7%;500至800米低山是境內主要的地貌類型,占總面積32%,多分布在富羅、九龍、富裕、龍坪、馬聖等鄉村;500米以下的丘陵主要分布在縣南部桂江兩岸的五將、古袍、馬江、木格等鄉鎮。東北部的黃姚、樟術林為岩溶窪地;西北部和中部的群山之間有三個狹長的山間盆地。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及窪地面積最廣,約占全縣總面積三分之二,西北邊界與東南部的木格鄉駐地平均海拔相差943米,境內大部分河流由偏北向南匯流。

氣候特徵

昭平縣縣境地處南亞熱帶氣候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基本特徵是:夏長冬短,春濕冬乾,夏澇秋旱,冬有霜雪。
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9.8攝氏度,年降雨量為2046毫米,為廣西多雨、暴雨中心地帶之一。無霜期平均在310天以上。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昭平縣總人口353298人。其中:昭平鎮49169人,文竹鎮9068人,黃姚鎮10503人,富羅鎮23082人,北陀鎮21703人,馬江鎮14525人,古袍鎮18378人,五將鎮29718人,富裕鄉16317人,仙回瑤族鄉13435人,走馬鄉12226人,庇江鄉13165人,鞏橋鄉38869人,樟木林鄉30209人,鳳凰鄉25308人,九龍鄉9419人,木格鄉18204人。
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截至2017年,昭平縣人口為44.8萬人。

資源

動植物

昭平縣森林覆蓋率80.7%、綠化率98.18%,有野生植物1700多種,獸類、鳥類、爬行類動物將近千種,其中有世界稀有樹種小葉紅豆、四方竹以及被譽為“活化石”的珍稀動物鱷蜥和娃娃魚等。廣西最大的原始森林之一的昭平大廣原始森林有林面積74.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95%,2002年6月,昭平縣被國家環保總局列入全國生態建設示範縣。
昭平是全國十大產脂基地、廣西四大林業縣之一和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廣西首批綠化模範縣。全縣林業用地面積27.53萬公頃,有林面積26.26萬公頃,生態公益林區9.32萬公頃,商品林區18.3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003.99萬立方米,人均有林面積、人均活立木蓄積量均居廣西前列。主要樹種有松、杉、毛竹、尾葉桉,其中:針葉林10.27萬公頃,蓄積量599.77萬立方米;竹林0.58萬公頃;尾葉桉0.35萬公頃。“十五”期間年森林採伐限額47.13萬立方米(蓄積),其中商品材可出材15.59萬立方米。

水力

昭平縣總流域面積14395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屬桂江水系,年平均流量45.35億立方米,域內河流總長1624公里。桂江由北向南流經全縣7個鄉鎮,有思勤江、桂花河、九龍河、富群河、臨江河等14條較大的支流。全縣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8.5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量25.2萬千瓦,境內規劃建設電站44座。

礦產

昭平縣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重要礦產有金、銀、鐵、鎂、錳、鉛、鋅、白雲石、石英石、大理石、花崗岩、重晶石等20餘種。

交通

昭平縣距賀州市區128公里,梧州市200公里、桂林市210公里。水路交通便利,桂江自北向南縱貫全境,桂江上連灕江、下接西江,建有昭平、馬江等港口。水運常年通航,船隻上通平樂、桂林,下達梧州、廣州、深圳、香港、澳門。
主要公路有經由昭平縣城分別與323國道(鐘山段)和321國道(蒙山段)相接的三級油麵公路及與賀州、鐘山、蒼梧等縣市相通的縣級公路,設有昭平汽車總站。正在興建的桂(林)梧(州)高速路自北向南縱貫該縣東部區域,並在黃姚附近的篁竹、樟木林鄉潮江、富羅鎮三合、文潭建設四大出口。

政治

昭平縣現任主要領導有:
縣委書記:張譽夫,男。
縣長:劉秋梅,女,滿族,1964年8月出生,1985年7月參加工作,2011年6月任中共昭平縣委副書記、代理縣長;2011年8月任昭平縣人民政府縣長。

經濟

綜合

昭平縣農業歷來以種植業為主。解放後,進行了生產關係的變革和逐步改善生產條件,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了承包責任制,調整了產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198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0309萬元,比1952年增長4.38倍,比1978年增長0.78倍,其中農、牧、副,漁的產值占76.42%,農業總產值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68.17%。(按1980年不變價)。
2010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8.41億元,比2005年增加12.9億元,年均增長10.11%;財政收入1.89億元,比2005年增加0.67億元,年均增長9.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33億元,比2005年增加36.45億元,年均增長29.3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6元,比2005年增加8096元,年均增長16.46%;農民人均純收入3965元,比2005年增加1809元,年均增長12.96%。
2011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6.85億元,同比增長1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28億元,增長31.1%;財政收入2.17億元,增長14.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7億元,增長17.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9元,增長11.9%;農民人均純收入4560元,增長15%;城鄉居民年末儲蓄存款餘額24.63億元,增長18.7%。

工業

昭平縣以林產工業為突破口,以水電業為支撐點,發展以中(高)密度纖維板、膠合板和優質紙等為主導的人造板業和造紙業,至2007年,全縣有大小工業企業近100家,其中規模以上林產工業20家,中纖板等板材產量達15萬立方米。做大水電業。重點抓好投資4.2億元、裝機容量4.95萬千瓦的下福電站,投資5.2億元、裝機容量5.4萬千瓦的金牛坪電站這兩個中大型水電站建設。

農業

昭平以建設茶業工程為突破口,推進農業企業化,有著近千年種茶歷史的昭平縣發展茶葉生產,採取“企業+基地+農民”的模式不斷擴大茶葉種植規模。昭平茶具有系列茶品牌,如將軍峰銀彬、象棋山高山石崖茶、凝香翠茗等,2013年,全縣茶葉種植面積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現已有茶園5萬多畝,大小茶廠70多家,年產乾茶3000多噸。

社會

教育

明萬曆時,即有縣學。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始辦國小。民國26年(1937),創辦第一所中學。解放後,對舊教育進行了整頓改造,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至1957年,全縣有中國小246多,在按學生19357人。至1989年,全縣有中學23所,在校學生10915人;國小480所(含分校),在校學生43891人。
2013年春季學期,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73所,其中縣辦幼稚園1所、鄉鎮中心幼稚園4所,私立幼稚園37所,學前教育在園在班8974人;全日制國小211所(其中縣直國小2所、特教學校1所、中心國小17所、村小130所、教學點61個);國小在校生3199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6%,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為83.2%;初級中學17所,國中在校生13149人,國中階段入學率為98.2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84.1%;國小畢業生升學率為100%,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升學率達到89.4%;普通高中2所,在校高中生5660人;職業教育中心1所,全日制在校生883人。全縣中國小校教職員工3784人,中國小專任教師合格率為100%。

衛生

20世紀30年代初,縣內始有設備簡陋的醫療機構。1951年,設衛生科。1972年,改設衛生局。至1989年,全系統有幹部職工546人,並逐步健全醫療機構。
至2009年,全縣設立公立醫療機構22個,其中二級甲等醫院一家、一級甲等醫院4家、一級乙等醫院5家。全縣衛生系統獲技術職稱684人。有床位325張,衛生技術人員800人。全縣有153個行政村設立了衛生所,有鄉村醫生、衛生員328人,健全了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路。

文化

2010年來,昭平縣全縣先後興建了富裕鄉、黃姚鎮、走馬鄉宣傳文化中心,實現了鄉鄉建起圖書館(室)和村村通廣播電視的目標。開展創建文化先進縣活動,不斷完善縣鄉文化基礎設施,在縣城建成了占地28畝的文化廣場;興建了縣博物館大樓和老年活動中心;調整充實了縣歌舞團,組建了15個農村業餘劇團;縣圖書館逐年完善,努力提高檔次,現有藏書9萬冊,被評為自治區一級館、國家二級館、國家文明圖書館。

旅遊

特產

昭平縣主要盛產茶葉、黃姚豆豉、沙田柚、蠶繭、曬煙、八角、蜂蜜、茶油、松香、木衣架、青梅、玉桂、靈芝等,茶葉,是昭平縣新興的綠色支柱產業之一。“將軍峰銀杉”、“凝香翠茗”、“桂江碧玉春”、“象棋茶”等“昭平茶”系列品牌,曾榮獲中國“陸羽杯”名優茶評比特等獎、全國新技術新產品交易會金獎,中國(國際)首屆名茶博覽會金獎,獲得國家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認證。將軍峰茶廠被國家農業部定為茶葉生產定點企業。

風景

黃姚古鎮是千年古鎮,素有“夢境家園”之稱,縣境內還有大廣原始森林、五疊泉瀑布、馬三家瀑布、黃花山溫泉、孔明岩、出氣岩、九如洞、北陀古墓群、天然睡佛、桂江風光等景區。
黃姚古鎮,地處桂林灕江下游,距桂林200公里,全鎮方圓3.6平方公里,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七沖原始森林位於昭平縣文竹鎮境內,有林面積74.8平方公里,是廣西東部天然林保存最好、植被種類最豐富的原生性天然林區,也是華南地區最完整的森林生態體系,是省級自然保護區。

名人

林作楫(1721—1778),字濟客,一宇濟川,號沙棠。黃姚鎮連理街沙棠底人,18歲補縣學生員,28歲畢業於桂林秀峰書院,經鄉試及第18名舉人,51歲被試用為江西省都昌、分防縣、南康府參軍,52歲提升為江西省章州府安遠縣知縣。
黎肇元(1860—1912),字壽蒼,昭平鎮人,有文才通武藝。初當差於雲南總督府中,後因軍功保舉,歷署元謀、騰越、江川、廣甫、景東、永北、思茅等廳州。
邱艾軍(1920—1986),原名家綽,古袍鄉人。1940年,先後在桂林文協、讀者書店、《新華日報》桂林發行部工作。1942年秋,考入中山大學哲學系深造。1946年春,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會,並參與編輯進步刊物《生活導報》。1949年春回昭平創辦私立馬江初級中學,並任校長。昭平解放後,他在軍管會負責接管文教工作,後調任《梧州日報》編輯、梧州高中、梧州一中副校長。
貝朝準(1923—1949),鞏僑鄉客塘村人。1945年在桂林中學畢業,在港期間由陳大良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曾任游擊隊的中隊政治指導員。1949年6月,在廣東德慶縣解放戰鬥中不幸犧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