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蘭圖(明杜大綬幽蘭圖)

幽蘭圖

明杜大綬幽蘭圖一般指本詞條

《幽蘭圖》是明代杜大綬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該圖以唐人楊炯《幽蘭賦》為畫意,畫出了《幽蘭賦》 的境界,寫秋蘭數叢,雖生於山野,與湖為伴,即“受雨露之津潤,吸日月之光”,而莖葉華滋,蘭花累累,表現了幽蘭“雖處幽林與窮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的高潔品格。圖中的幽蘭圖像自然流露出高尚情致,沒有一絲的自炫,迥異於歷史上出現過的舒張、剛正、灑脫、野逸種種風格,與“幽”的精神本相通,達到了思想與精神高度統一的化境。該圖中的《幽蘭賦》不是圖解式的,因為即使不題此賦,圖畫的幽境已躍然於眼前。圖與賦乃是互為賓主,內容上互相增益,章法上更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小楷的端工又增強了靜謐的氣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幽蘭圖
  • 作者:杜大綬
  • 規格:縱110.3厘米,橫32.8厘米
  • 材質:紙本
  • 創作年代:明代
  • 現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 畫作類型:設色畫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該圖畫面形象只占據下方二分之一。空白之外是玲瓏剔透的坡、石、水、蘭。該圖最醒目的形象是兩塊太湖石,一高一低,立於小溪細流之兩岸,四五叢蘭草分布於兩塊太湖石的前後,蘭草以淡淡的花青渲染。
幽蘭圖幽蘭圖
《幽蘭圖》上方用工整的小楷抄寫初唐四傑之一楊炯的《幽蘭賦》全文:“惟幽蘭之芳草,稟天地之純精;抱青莖之奇色,挺龍虎之嘉名。不起林而獨秀,必固本而叢生。爾乃丰茸十步,綿連九畹。莖受露而將低,香從風而自遠。當此之時,叢蘭正滋美,庭幃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楚襄王蘭台之宮,零落無叢;漢武帝猗蘭之殿,荒涼幾變。聞昔日之芳菲,恨今人之不見。至若桃花水上,佩蘭若而續魂。竹箭山陰,坐蘭亭而開宴。江南則蘭澤為洲,東海則蘭陵為縣。隰有蘭兮,蘭有枝;贈遠別兮,交新知。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及夫東山月出,西軒日晚,受燕女於春閨,降陳王於秋坂。乃有林塘坐曛,鶴琴未罷,龍劍將分。蘭釭燭耀,蘭麝氛氳。舞袖迥雪,歌聲遏雲,度清夜之未艾,酌蘭英以奉君。若夫靈均放逐,離群散侶;亂鄢郢之南都,下瀟湘之北渚。步遲遲而適越,心鬱郁而懷楚。徒眷戀於君王,斂精神於帝女。汀洲兮極目,芳菲兮襲予。思公子兮不言,結芳蘭兮延佇。借如君章有德,通神感靈。懸車舊館,請老山庭。白露下而鶴警,秋風高而虬縈。登階除而下望,見秋蘭之青青。重曰若有人兮山之阿,紉秋蘭兮歲月多。思握之兮猶未得,空佩之兮欲如何?抽琴命操,為幽蘭之歌。歌曰:幽蘭生矣,於彼朝陽。含雨露之津潤,吸日月之休光。美人愁思兮,采芙蓉於南浦;公子忘憂兮,樹萱草於北堂。雖處幽林與窮谷,不以無人而不芳。趙元淑聞而嘆曰:昔聞蘭葉據龍圖,復道蘭林引鳳雛。鴻歸鶯去紫莖歇,露往霜來綠葉枯。悲秋風之一敗,與蒿草而為芻。”

創作背景

在杜大綬心目中,個性的展現已成為不足掛齒的俗態,《幽蘭圖》畫於明代萬曆四十二年(1614),屬杜大綬晚年作品,是早已超出了藝壇的尋常態相,展現出人本我自性的幽深簡遠的作品。

藝術鑑賞

技法
湖石之顯,襯託了蘭草之幽;湖石之重、黑,襯託了蘭草之清、淨。這裡對蘭草,實際採取了欲擒故縱的手法,即欲顯故隱,以隱求幽。幽者本該黑暗,但如果把蘭草畫的黑暗,便失去了幽蘭的本真。幽蘭指其雖然生長於深谷之中,依然明潔芳馨的高貴品行。為此,畫家以焦濃墨畫石以求幽深,以雙鉤畫蘭以求明潔。石之黑、坡之灰、水之白,三個層次之外,唯蘭草以淡淡的花青渲染,因而儘管這花青很淡,在強烈的黑白對比中仍如翡翠寶石一般地動人,讓人想起畫家題居室為“玉齋”的心境。渲染色彩的技法,粗看似乎平塗,沒有什麼濃淡變化,但細加辨析,便會發現變化十分微妙,並且正是以令人難以覺察的微妙變化,顯出了花蕊莖葉、強弱老嫩、陰陽向背、前後左右。用筆方面。石頭為顯其堅凝,以短線、渴筆、側鋒皴擦,十分細緻表現出紋理、質感、凹凸和孔洞。而坡坂則以簡潔的淡墨大筆掃出,空出水流,又添以碎石作為過渡。蘭草則近乎工筆勾染。全畫以水之無筆襯坡之簡筆,以坡之簡筆襯石之繁筆,以石之繁筆襯蘭之工筆,層層襯托,相得益彰。

作品評價

美術理論家、畫家鄭奇:“《幽蘭圖》畫面有山有石有水有蘭,有書法有文賦,山水與花鳥融合,書畫與文學一體,內容之豐富,為尋常書畫作品所不能及。然而,此畫看上去卻顯得極為簡潔。這種以繁求簡、以實求空的高超,在畫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它比起那種寥寥數筆,以簡求簡、以空求空的手法更為難能。”

作者簡介

杜大綬,字子紆,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平不詳,明代書畫家,顏所居日“”玉齋”,藝術活動約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杜大綬畫題較為廣泛,山水、花鳥等俱佳,尤其畫蘭頗有心得。他的作品筆墨清潤,畫面淳雅,在當時頗為世人追捧。傳世作品有《幽蘭圖》《品研圖》等,年七十時,書《華嚴經》八十一卷,藏天宮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