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讀音míng chá qiū háo,漢語成語,形容眼力好到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事物。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視力很好。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察秋毫
  • 外文名:Discover the minutest detail in everything
  •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
  • 拼音:míng chá qiū háo
  • 釋義:指有敏銳的洞察能力
解釋,出處,詞語辨析,故事,

解釋

明:眼力;察:看清;明察:看清楚;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小的微觀事物。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微觀事物,也指視力很好。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有敏銳的洞察能力。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三國 魏 曹植 《與吳季重書》:“想足下助我張目寬縱小人,自以為明察秋毫,而實則反助小人張目。”
三俠五義》第四十二回:便道:“實系八盆景,內暗藏著萬兩黃金。惟恐路上被人識破,故此埋在花盆之內。不想相爺神目如電,早已明察秋毫,小人再不敢隱瞞。不信,老爺看書信便知。”包公便道:“這裡面書信二封,是給何人的?”
清 沈復 《浮生六記·閒情記趣》:“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

詞語辨析

【近義詞】洞若觀火、洞察秋毫、火眼金睛
【反義詞】不見輿薪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的意思
【易錯】明查秋毫,查應為察
【燈謎】明察秋毫(打哲學詞語一) 謎底:微觀
【英語】be perceptive of the slightest

故事

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時先後稱霸,統領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幾百年後,戰國時的齊宣王田辟強也想稱霸,因此他向孟子請教。齊宣王對孟子說:“您能把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講給我聽嗎?”
孟子答道:“對不起,我們孔夫子的門徒向來不講霸主的事。我們只講王道,用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
齊宣王問道:“那要有怎樣的道德才能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我聽說,有一次新鐘鑄成,準備殺牛祭鐘,您看見好好一頭牛,無罪而被殺,心中感到不忍。憑您這種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統一天下。問題不在於您能不能,而在於您乾不乾罷了!比方有人說:‘我的力氣能舉重三千斤,但舉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鳥獸毫毛那樣細微的東西,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柴。’您相信這種話嗎?”
齊宣王說:“當然不相信!”
孟子緊接著說:“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來對待動物,卻不能用來愛護老百姓,這也同樣難於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夠安居樂業,是您根本不去關心的緣故。顯然,這都是乾與不乾的問題,而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您問能不能行王道、統一天下,問題也是如此,是不去乾,而不是不能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