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同仁街

昆明同仁街,雲南省昆明市的一條街道,南起金碧路,北至寶善街,長200餘米。2001年,重建後的同仁街成了熱鬧的商貿區,多的是酒樓和服裝店,往外走,是新建的城市休閒綠地——金碧花園,同仁街周邊重修後的金馬碧雞坊等建築與這條歷經滄桑的街道一樣,在“新昆明新形象”評選中多次被市民推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昆明同仁街
  • 評選:新昆明新形象
  • 街長:200餘米
  • 重建時間:2001年
同仁街簡介,同仁街歷史,改造後的同仁街,

同仁街簡介

同仁街南起金碧路,北至寶善街,長200餘米,明清時是昆明南城門外護城河水
流往滇池的一段河道。街南口有橋,稱通濟橋,據說是元末梁王殺害段功造成“孔雀膽”悲劇
的地方。
同仁街最為市民津津樂道的是街道兩側的廣式騎廊建築,一樓一底,前檐為人行道,建築風格獨特。1998年因改造金碧路,同仁街被拆除。
1998年,金碧路拓寬改造,同仁街被拆除;2001年,同仁街恢復重建。重建後的同仁街成了熱鬧的商貿區,多的是酒樓和服裝店,往外走,是新建的城市休閒綠地——金碧花園,同仁街周邊重修後的金馬碧雞坊等建築與這條歷經滄桑的街道一樣,在“新昆明新形象”評選中多次被市民推薦。

同仁街歷史

歷史上的同仁街,因清末滇中富商王熾號稱“南邦之雄”,馳名省內外的“同慶豐”商號籌資興建,取其同行仁德者,猶言一視同仁之意而名。考王熾者(1836~1903),字興齋,男,漢族,彌勒縣虹溪人。王青年時鬥毆殺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慶,與旅渝滇商合營“天順祥”商號,來往川滇互貿。隨後又與席茂之在昆明合資開設“同慶豐”商號。數年經營,成為滇中富商。時清廷唐桐巡視川東,勸王開匯號並代辦鹽運。王即與席茂之分伙獨營,在西南、東南各大要埠設分號,專營存放匯兌業務。清同治十一年(1872),王在昆明主持“同慶豐”商號,並設“興文公當”兼營房地產,修建昆明同仁街,長約200餘米,南起金碧路,北至寶善街,西臨三市街。同仁街是王熾在1872年主持修建,時與金碧路、三市街成為昆明城最為繁茂的商貿“金三角”,長僅里許,則集中了旅滇閩、湖、粵、桂、贛眾省商人,更有琳琅滿目的港貨、洋貨入駐。雖然這裡有著濃厚的商業氣息,但無疑也是鬧市中築起的一塊愜意生活場所。在老昆明人的記憶里,這條街的場景是一樓一底的騎廊建築,許多人家的一樓是廚房,到吃飯的時候,滿街都是煤煙味,不過這個味道很好聞;下雨天,小孩子不用擔心雨淋,在騎廊里就可以從東家跑到西家。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這裡的商鋪漸漸多了起來,有了昆明最早的來自廣東的“髮廊”,到同仁街燙頭,是當時時髦人士的首選,爆炸式、大波浪。繼“髮廊”之後,這裡又多了些相館,同仁街的牙醫也開始出名,手巧的婦女在這裡能找到各式各樣的紐扣和毛線……

改造後的同仁街

不過因改造金碧路,老同仁街在1998年被拆除,現在的同仁街是2001年仿照原樣重修,因此別具一格的青石立柱騎街雨廊及當街法式建築讓其成為昆明街市中別致勝景。騎廊採用整根青石柱,同時騎廊戶戶貫通,有明黃色的牆壁和暗綠色的窗欞,保留了連續界面的騎樓式商業街景觀;二樓的歐式小窗嚴格按照當年尺寸打造,帶有濃郁的法國風情,同時契合中式特色,在個別小窗的頂上加戴青色磚帽;鋪路的大青石也分外有講究,石間有縫隙,雨天不積水,天干時,石面返青,十分濕潤宜人。多雨季節,行人不必到街面上穿行,順著間間貫通的騎廊內行走,就可以從一戶人家到另一戶人家。
在沿襲老同仁街文脈,給建築物豐富文化內涵的同時,如今這條擁有百年商業積澱、享有不可替代先天地位的同仁街,更是成為當下昆明的時尚策源地和品牌商家集合地。總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的商鋪,一樓主營專賣,以品牌為特色,二樓提供城市中心區的休憩娛樂平台,加之周邊寫字樓、酒店、住宅區、金融機構眾多,交通較便利。絕無僅有的黃金區位和得天獨厚的商業環境,讓同仁街上時尚族群頻繁光顧、八方遊客穿梭如織,各路商家接踵而至,上演著百年前商賈雲集、街市縱橫的繁盛之勢。
作為百年昆明歷史人文和商貿傳統絕佳載體的同仁街,如今在稟承傳統元素、延續昆明特質的基礎上,把握時代特徵,為街區注入新鮮的建築元素和商業元素。既恢復重現曾經的特色建築風貌,又要結合現代城市發展需求,積極改良、更新普通風貌建築;既要因循商業傳統,也需要將最時尚的一線品牌店融入其中。按照這樣理念,“升級換代”後的同仁街成為了現在昆明特色風情商業中的強勢樣板和亮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