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龜(爬行綱動物)

旋龜(爬行綱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旋龜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生物,產於怪水。出自《山海經·南山經》。其體貌與普通的烏龜類似,但顏色為紅黑,長著鳥的頭、毒蛇的尾巴。據說它的叫聲像剖開的木頭的聲音,將其佩帶在身上,耳不聾,還可以治療足底的老繭。

基本介紹

傳說,詳解,分布,形態特徵,雌雄鑑別,生活習性,

傳說

1.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旋龜體貌與龜相近,但頭為鳥狀嘴與老鷹相似而尾巴猶如蛇、鱉尾。怪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huǐ )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山海經·南山經》。
《山海經》談到的“旋龜”產地,一是在海外赤道以南;一是西北洛水的支流,說明“旋龜”的分布較廣。《辭書》介紹:龜有十種,“旋龜”屬於水龜中的一類。吉林市發現“旋龜”,說明松花江及其上游支流中自古就有“旋龜”存在,已經成了稀有動物。《漢書·五行志》說:“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罰恆雨時則有龜孽。”又:“雨以龜為孽。”注說:“多雨則龜多出也。”入伏後,已進入多雨季節,所以出現“旋龜”,這就是“龜孽”,屬於一種自然現象。
2.傳說大禹治水時,應龍在前面用尾巴劃地,指引禹沿著它所劃的地方開鑿水道,將洪水引入大海;而旋龜則背上馱著息壤,跟在禹身後,以便禹能隨時把一小塊一小塊的息壤取來投向大地,息壤落到地面後迅速生長,很快就把恣意的洪水填平了。可見旋龜也是治水的重要角色。
其實,旋龜是真實存在的。它就是鷹嘴龜。
旋龜

詳解

2002年2月15日報導2月,筆者在江西省南城縣潯溪鄉潯溪村村看到一大一小兩隻“怪龜”。這兩隻龜通體呈黃褐色,腿部與頸部長滿酷似穿山甲的鱗甲,背部有明顯裂紋。大的全長約20厘米,其中尾長竟長達10厘米。小的只有大的一半大小。更讓人叫奇的是,這兩隻“怪龜”的頭部碩圓喙鉤,嘴的前端一對尖銳的“鉤牙”,能輕輕咬斷樹枝一般的硬物,似貓頭鷹的面部。
旋龜
據“怪龜”的主人,村民塗國明介紹,這隻叫不出名字的“怪龜”是他不久前在該鄉大竺村靠近洪門水庫水源盡頭的一個水坑裡捕獲的,因為覺得此龜與眾不同,所以沒捨得“殺生”,一直養。有人出400元高價要來買,他也沒有同意。該鄉一位水產專業出身的鄉幹部也說,這隻龜與一般的烏龜長相相去甚遠,他也從沒看過或聽人說過,真是有點奇怪。
另據網友說這是“平板龜”、“大頭平胸龜”,又叫“鷹嘴龜”、鷹嘴龍尾龜、大頭龜、三不象等,古人稱之為“旋龜”在《山海經》中曾有記載而且還有圖片。是一種棲息于山區溪流的小型龜種,分布範圍遍及中南半島諸國和中國大陸南部。有五個不同的亞種。數量非常稀少,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藥用價值,產於我國南方以及越南等國,以前菜市場有賣的,很少見了。此龜攀爬能力在龜當中數一數二,十分厲害。

分布

屬爬行綱,龜鱉目,平胸龜科,平胸龜屬。國內主要分布於安徽、重慶、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浙江、江蘇、湖南等。國外分布於越南、寮國、高棉、泰國、緬甸。

形態特徵

頭大,呈三角形,且頭背覆以大塊角質硬殼,上喙鉤曲呈鷹嘴狀,眼大,無外耳鼓膜。背甲棕褐色,長卵形且中央平坦,前後邊緣不呈齒狀。腹甲呈橄欖色,較小且平,背腹甲借韌帶相連,有下緣角板。四肢灰色,具瓦狀鱗片,後肢較長,除外側的指、趾外,有銳利的長爪,指、趾間有半蹼,既利於陸地爬行,又便於水中游泳。尾長,個別已超過自身背甲的長度,尾上覆以環狀短鱗片。此龜的頭、四肢均不能縮入腹甲,是我國已知龜類中較特殊的一種。
旋龜

雌雄鑑別

雄龜腹甲較長,中央略凹,尾較粗,泄殖腔孔距腹甲後緣較遠。雌性腹甲中央平坦,體較寬,肛孔距腹甲後緣較近。
旋龜(爬行綱動物)

生活習性

為水陸兩棲,以水中生活為主,一般生活在溪流、湖沼的草叢中。由於具有鋒利的爪和強有力的尾巴,能夠輕易爬越障礙物,還能爬上樹捕食小鳥,性兇猛。3、4月份天氣轉暖時,開始尋食、發情,5~9月份食慾最旺,秋末冬初,則鑽入沙土、草叢或潛於水底冬眠。野生平胸龜主要覓食螺、蜆、貝、蝦、魚、蟹、蛙、昆蟲和蝸牛,飢餓時樹葉草根也吃。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餵以動物下腳料、螺、蛙、魚蝦肉以及糠麩、豆餅、果實或水果皮等。人工飼養的平胸龜,三年左右開始性成熟,4~9月份產卵,產卵時大多數卵產於陸地沙土中,少數產於水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