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下北街村

方下北街村

方下北街村隸屬萊城區方下鎮,為方下鎮政府駐地,位於萊城西北10公里處。1980年底以前與方下南街村為同一行政村,全村現有502戶、1148口人,耕地面積1264畝,北鄰辛泰鐵路,西鄰方寨公路,方下河從村東流過,一條主大街往南直通泰萊新舊公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方下北街村
  • 行政區類別:鄉村
  • 所屬地區萊城區方下鎮
  • 郵政區碼:271100
  • 地理位置:萊城西北10公里處
  • 人口:1148人
  • 耕地面積:1264畝
  • 學校:土樓國小
村莊名片,行政區劃,發展歷史,人文自然,

村莊名片

據村碑記載,明代以前,村中方姓在此居住曾取名方莊子。後來,方姓建造了一座高大廈屋,人們稱為方廈,村名逐漸演化成方下。清康熙五年臘月二十五日立集,逢五、十為方下集。

行政區劃

據《萊蕪市志》載,方下北街村清末屬方下保;民國初年屬第十區,1941年屬萊蕪(北)縣方下區,1945年方下、魯西兩區合併為魯西區。1951年魯西區改稱第四區,1955年10月復稱魯西區。期間隸屬萊蕪縣魯西區(第四區),1958年3月魯西區分為魯西、方下兩個鄉,同年10月改稱魯西、方下兩個公社。本村隸屬於萊蕪縣方下鄉(或公社),1959年2月,魯西、方下兩公社合併為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4月方下人民公社改稱為方下辦事處。1985年10月方下人民公社改稱為方下鎮,期間本村隸屬於方下公社(辦事處、鎮)。
最初,只有方姓家族在村中居住,後來,其他姓氏家族遷來居住.主要有曹、魏、刁三大姓,連同其他28姓,總計32姓,以後,方姓遷出此村(如喬家義村),另有其他7姓也相繼遷出,現剩有24姓,各姓村民勤勞智慧、忠厚善良,民風樸實,人口雖有多少、貧富之差,但世代都能和睦相處,被傳為佳話。

發展歷史

村人尚武,喜歡使槍弄棒。解放前後,該村有不少遠近聞名的武術世家,較有特色和名氣的有李子紅、曹京三、曹文斌、曹京倫、曹連吉、魏如明等6家。其中李子紅門徒最多,其次是曹京三。曹京三身懷絕技,兩腋下夾著兩碌碡在武場內來迴轉,獨自一人用三個碌碡把井口篷住,然後再移開,碌碡競掉不到井裡,可見其功底之深厚。人們習武練功,一為健身,造福自己,二為看家護院,保護村莊,造福全體村民和子孫後代。這種尚武精神一直流傳至今。如今村里較有影響的習武者有曹紀元(曹京三之子)、曹俊東、魏效法、魏廣魯、曹俊勇、盧金瑞、賀文孝等。1976年,全縣文藝大匯演,本村的武術表演團以其精湛的武技和表演,在全場獨樹一幟。現小輩們習武者也大有人在。村民王德忠之子王江華在上國小五年級時就被萊蕪梆子劇團選中,後來成為劇團中的武生演員。
全村人崇尚文明,重視教育,嚴以教子,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大學專科以上就考取87名。村內文化生活也異常活躍。
村劇團的全體成員,雖沒有專業演員的表演技巧,但他們熱愛藝術,特別是在那沒有電視的年代,無私奉獻,積極排練,為豐富全村人的文化生活,為全村乃至全鎮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功不可沒。這裡一一記下他們的名字:曹秀亭、曹新亭、張其林、曹俊聖、曹志修、賀俊明、曹京紅、曹俊堂、張洪修、曹山亭、李承祥、曹俊秀、張斌、劉興堂、曹俊偉、曹春英、李玉芝、曹新美、魏振香、魏廣愛、魏翠香。
解放前後,方下北街村還有一些富有特色的手工藝人和特色產業,如張家的糖人,李家的餚藥,曹家的饃饃、油煎包,賀家的狗肉、餚肉,魏家的家什(家俱)等。其中,理髮匠“李二子”在十里八村更是小有名氣。“李二子”大名李廣勝,因在家排行老二,所以人們稱他“李二子”。說起他的大名不少人不知道是誰,而說起“李二子”鄰近村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他理髮技術好、按摩好、服務態度好,“李二子”很快就成了他的藝名而被叫響了。李廣勝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活潑樂觀,善言談,嘴皮子利索。邊工作邊與人交談,談天說地,從別人那聽到的訊息很快就通過他的嘴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遍村村落落。他的理髮鋪無形中就成了傳播信息的“轉播站”。“李二子”也就像現的電視播音員那樣而家喻戶曉了。李廣勝雖已八十有餘,但身體健康,精神矍鑠,仍天天騎腳踏車走村串巷,為躺在病床上的老顧客義務理髮。不知疲倦,被人稱頌。
計畫經濟時代,本村出產的優質大白菜、大蘿蔔,源源不斷地運往上海等各大中城市。村中嶺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現的紅土嶺原來是一片高低不平的荒嶺野坡,方下人硬是靠著吃苦耐勞的精神,把它變成了層層梯田,並建造了一座提水渡槽,800多畝嶺地全部變成了可澆、可耕的良田。近幾年,村民回響黨和政府的號召,大搞產業結構調整,大量種植大麻、蔬菜、生薑、大蔥、大蒜等經濟作物,建溫室、搞養殖等。
方下北街村人多地少,沒有村辦企業,剩餘勞動力多,但人人都有用武之地,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形成了農、工、商三位一體的全方位產業結構,全村有300多人在泰山造紙廠等鎮辦企業上班,為振興方下經濟特別是為全鎮工業發展做出了貢獻。村里出現了不少私營企業,王學利、魏述利兩家的印刷廠,魏述芳的造紙廠,曹元軍的水暖器材廠,沿方下河的三家空心磚廠,還有電機維修部、家電經營部、服裝加工店、春蕾照相館、愛美和李慧美容店、馨靚酒樓、魏強酒樓、際河正宗羊湯館、扎彩店、工藝美術商店、新貴批發部、電氣焊、家俱廠、還有8個個體運輸戶,另外還有32家屠宰及食品加工廠(豆腐坊)等,可謂多種經營,遍地開花。村中最有特色、形成規模的是建築業,全村共有中小建築隊9家,在村和鄰村這幾年如雨後春筍般平地而起的小康樓,前後出廈的小康住宅都出自他們之手,成為本村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靠黨的好政策富裕起來的村民,兜里鼓鼓的。有錢了,眼見鄰村人漂亮的小樓很是羨慕,自己也想蓋,也有能力蓋,但不敢。因為老人們守舊有一種說法:本村種大麻,大麻收成後種白菜,白菜地上蓋房了,誰家比人家高了,就像白菜一樣出梗、開花、結籽,就到頭了,就敗世。所以從古至今有錢也不蓋樓房,終於有幾個年輕人不信這一套,投資蓋了樓,住進去後生意和日子照舊過得紅紅火火。前有車,後有轍,一座座小樓房正接二連三地平地而起,展示給我們一個嶄新的方下北街村。

人文自然

據方下北街村先輩口述,現茂源堂舊址,先前是村中學堂。學堂是解放後由一座廢棄廟宇改建的,此廟取名玉皇廟,占地約15畝。廟內建築及室內陳設豪華氣派,氣勢輝煌,較有代表性的是玉皇樓、曹氏祠堂、兩郎坊、觀音大殿、土地廟、鐘樓、太古石等。廟門前有一白楊樹,五六摟粗,枝繁葉茂,是人們休閒納涼、聽書和談天說地的理想場所。後來,元宵燈節玩龍燈時不慎失火,將大白楊樹燒毀。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至20世紀50年代,全民大煉鋼鐵時廟內建築多數被拆除,磚石用於建造煉鋼爐,廟內神像及各種陳設物品也因此被毀。清朝年間,從方下街遷至濰縣的曹氏後代曹洪勛考中狀元,給方下送來一對精美別致的狀元燈籠,凡觀此燈者無不交口稱讚,現已無存。
清朝同治年間,為了防禦土匪的襲擊,全村男女老少齊心協力建造了一座長約2000米,高5米多,牆厚能同時並行三人的圩子牆。東、西、南、北各設一門。20年前尚見圩牆遺蹟,現今都被新建民宅取代。
方下北街村內文化生活也異常活躍,解放前後,村內有戲園子,戲園子內有戲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戲園子和村國小合二為一,白天學生上課,晚上演戲或放電影。村劇團排練了一系列節目,有京劇《陳香》、《虎頭牌》《黃泥崗》、《河伯娶婦》、《打漁殺家》、《蘇三起解》、《小湯山》、《轅門斬子》、呂劇《牆頭記》、新編萊蕪梆子《半兩毛線》、《社長的女兒》、《工農一家人》等。這些劇目不但在本村和鄰村為村民演出,還多次被縣裡調演,受到好評。村鑼鼓隊年年為鎮政府的各種慶典活動助興表演。
方下北街村有不少遠近聞名的武術世家。他們家家有練武場地,一律是鋪上三和土(石灰、黃土、沙子混合)後用碌碡壓平的,地面平整、結實,淋雨後也能照常習武練功。各家武功和拳法各有千秋,多數是中國傳統武術,如硬氣功、刀術、棍術、槍法、七節鞭、擒拿術等。還同時為扭傷、挫傷病人推拿按摩、合骨等。各家除全家人習武練功外,還教授門徒,廣傳武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