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村(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新建村)

新建村(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新建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建村,流村鎮轄村,位於鎮政府西北部2.5公里處,距昌平城區32公里,區級公路北禾路由村邊經過,是11路公車的終點站,交通便利。村域面積3800畝,聚落占地村宅500畝,耕地1831畝。全村共400戶,其中農戶295戶,人口共807人,其中男性397人,女性410人,非農戶人數152人。姓氏以劉、王、葛為主,均為漢族。村內主要街五道,小街八道,院落一律座北(偏東)朝南。有國小校一所(原為完小,並校後改為初小),有幼稚園一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建村
  • 村域面積:3800畝
  • 人口:共807人
  • 文物古蹟:真武廟一座和觀音庵一座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1℃
歷史沿革,自然環境,文物古蹟,經濟發展,村政建設,村史榮譽,

歷史沿革

成村於明朝上德年間,建村於栢峪口溝峽谷的河灘上,村名栢峪飩(又名栢峪坤),有碑文可證。
有上村、下街、上井、南井、老井之說,後因洪水之患,全村遷至溝口的北台之上,重建村落,村名隨之改為栢峪口村。毗鄰復興莊,是牡羊城村由於洪水之患分遷至此成村,建村於清朝乾隆年間。
解放以後,栢峪口村、復興莊,同隸屬的牡羊城鄉“一五”期間由於國防工程建設需要,於1956年4月合併遷至現在的村址,距老村址(栢峪口村)1.5公里。遷移時,栢峪口村共150餘戶,人口450餘人,復興莊共30餘戶,人口120餘人。因屬於新建設的村落,所以取名:新建村,屬流村鎮轄村。

自然環境

地處栢峪口溝的北側,牡羊溝口的南側,屬山前台地及洪積坤積扇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質瘠薄,屬酸性土壤。森林覆蓋率為27.17%(數據為林業站提供)。
年平均氣溫11ºC左右,無霜期200天。年降雨量為350—450毫米,高溫期和多雨期一致,多在6-8月。
村東和村南各有孤山一座,因形同筆架,又名筆架山,與五峰山遙相呼應,山上植被多為荊條和雜草,有經綠化栽植的側柏及黃櫨。
村東孤山的南側區水產公司建有特種魚養殖基地,又是集餐飲、住宿、休閒、娛樂、會議為一身的場所。在村域面積內的村西一公里處建有3.8萬立方米的蓄水池一座和村南特種魚養殖基地東側的8萬立方米的蓄水池一座。

文物古蹟

原栢峪口村有真武廟一座和觀音庵一座(有碑記可證)都已蕩然無存,現有清朝慶王家族良郡王陵址一座,只剩殘垣斷壁的亨殿,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

經濟發展

村域內屬果林為主,林糧間作的生產方式。
截止2006年底,全村經濟收入400萬元,人均勞動所得4000元。

村政建設

1962年通電,1982年鑿岩石井一眼,深220米,當年通自來水,村內分時間分片供水。近年來村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修建村內街道17000平方米,實現道路硬化100%。
2003年又鑿岩石井一眼,深405米,已和村自來水管道併網,同年徹底改造自來水管道20000米,實現一戶一表,24小時供水。安裝太陽能路燈91盞。
加強了對村內環境衛生的綜合治理,配備了保潔員,每天對街道進行清掃,全村設定30個垃圾桶,保證了街道環境衛生的整潔。建公共衛生間一座,村民314個旱廁一律改建成三格化糞池抽水沖洗廁所。搭建吊炕324鋪。建設了一座村民建生園。
2006年底建了村級衛生服務站。有線電視和電話基本上戶戶通,方便了村民的休閒娛樂。通過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改變了村民傳統的生活方式。

村史榮譽

1946年建立黨支部,第一任支部書記葛建國,至2006年村建黨組織60年,歷17任黨支部書記,現任黨支部書記劉元有,全村共有黨員35名。村籍革命烈士三人,王世俊犧牲於1938年(參加國民抗日軍),張志賢犧牲於1946年(土改工作隊),王士亮犧牲於1947年(區小隊)。村籍革命人物:張志安、張志光、張志昆、張志強、劉延侃,曾先後擔任河北省、新疆鐵道部及昌平縣不同的領導職務。
復興莊劉佩璋(學名:劉鐘鏻)在清朝嘉慶年間中第八名進士(與張之洞同年),官居正五品,在山西知州任上三十餘載,七十歲時告老還鄉。栢峪口村民張志良在解放前在昌平縣及南口地區也屬於知名人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