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平紀念碑

新加坡和平紀念碑

建立新加坡和平紀念碑的構想始於1962年。這一年,新加坡多個地方相繼發現日本占領時期被屠殺者的遺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不忍讓這些骸骨散棄在荒郊野嶺,同年成立了日本占領時期死難人民遺骸善後委員會,負責探查、發掘和安葬等工作。紀念碑於1967年2月15日落成揭幕, 每年2月15日,這裡都會舉行悼念會以紀念在二次大戰日軍占領新加坡期間死難的平民。新加坡和平紀念碑也象徵新加坡四大種族在二戰期間共同掙扎求存的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加坡和平紀念碑
  • 地理位置:新加坡美芝路紀念公園
  • 象徵新加坡的四大文化
  • 類別:人文景觀
簡介,介紹,新加坡淪陷,建立紀念碑,景點信息,

簡介

新加坡和平紀念碑位於美芝路紀念公園,由四支70公尺的白色錐形石柱組成,象徵新加坡的四大文化,同時也悼念在二次大戰日軍占領新加坡期間死難的平民。

介紹

新加坡淪陷

新加坡日治時期由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海峽殖民地政府投降起,至1945年9月12日在政府大廈舉行日軍投降儀
式為止。日占時期是新加坡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日軍,尤其是憲兵隊,做出了諸多暴行。為了報復新加坡華人之前支持中國抗日和新加坡的義勇軍,在星洲淪陷以後,日軍對新加坡華裔展開大規模的屠殺行動(新加坡大屠殺)藉以泄恨。
紀念碑全景紀念碑全景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入。1942年1月31日,戰爭開始僅55天,日軍就占領了整個馬來亞半島。1942年2月15日(春節),白思華中將向日本陸軍的山下奉文將軍投降後,日本將新加坡改名為“昭南島”,行政上稱作“昭南特別市”。同年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新加坡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肅清行動。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甄別中心」。他們的計畫是甄別所有介於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剷除。最後,日軍抓走約二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都被帶到偏遠的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建造“死亡鐵路”。

建立紀念碑

建立新加坡和平紀念碑(日本占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 的構想始於1962年。在這一年,在新加坡多個地方相繼發現日本占領時期被屠殺者的遺骸。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不忍讓這些骸骨散棄在荒郊野嶺,於是在2月28日成立了日本占領時期死難人民遺骸善後委員會,負責探查、發掘和安葬等工作。紀念碑於1967年2月15日,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主持下宣布落成揭幕。李光耀在致詞說,這座紀念碑標誌著一種經驗和教訓,它時刻提醒人們,當他們對未來的事物與發展毫無準備之時,什麼可怕的禍患都可能降臨。“只有我們痛定思痛,認真吸取歷史的教訓,明智而勇敢的鞏固我們的未來,我們許多死難的同胞才不至於白白地犧牲”。此後,每一年的這一天,人們都會在這裡舉行悼念活動。
遠處就能夠看到紀念碑那高達70米的碑身高聳入雲。四支錐形的白色石柱,組成一座巨大的錐形石塔,插入藍天,象徵新加坡的華裔馬來人、印度裔和歐亞裔所共同擔負的苦難和精神。紀念碑四周環繞著碧水,方形基座的南北兩面由石階分成四個面,分別由四種文字寫著“日本占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 1942-1945”。沿石階而行,穿過水池,來到紀念碑的中心。在四支石柱上,各自有一面銘文,記錄著紀念碑建立的始末。而在整個建築的中央,有一尊半人高的方形石台,四面都有不同文字的銘文,中文部分這樣寫道:
日本占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日本占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日軍占領新嘉坡,我平民無辜被殺者,其數不可勝計。越二十餘年始得收斂遺骨,重葬於此,並樹豐碑永志悲痛。”
紀念碑下埋葬的,正是上世紀60年代初在新加坡市郊山谷內發現的,被日軍殺害的數千具屍骨。新加坡後人把探查、發掘的骨骸安置在此處,讓亡魂得到永久的安息。

景點信息

地址:美芝路(Beach Road)
公共運輸
巴士:10、100、166、167、171、196號等
捷運:政府大廈捷運站或濱海中心捷運站 (Esplanade or City Hall station)
11月14日,新加坡河畔,華燈初上。蔥蘢的雨樹下,新落成的鄧小平紀念碑,同落日、波光交相輝映。
紀念碑上雕刻的鄧小平同志,依舊是那堅毅的目光、抿上的嘴唇、和藹的面龐,還有那件洗得發白的夾克,似在沉思、似要遠行。
剛剛踏上這片土地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和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親切會談後,一起來到河畔,出席紀念碑揭幕儀式。從四面八方趕來的新加坡各界人士,靜靜等待著這一刻。
新加坡文物局主席許通美是中新建交的親歷者,他深情介紹了紀念碑的由來。他說,我們在為誰修建紀念碑上有嚴格的標準,一要看他對本民族的貢獻,二要看其國際知名度,三要看他與新加坡的淵源。我們之所以通過修建鄧小平這座偉人的紀念碑來慶祝新中建交20周年,是因為小平先生既深受中國人民愛戴並廣受國際社會尊重,同時也是新中關係的奠基人。
習近平和李光耀走到紀念碑的兩側,輕輕拉動紅色綢布。習近平的目光,久久停留在紀念碑上,蓄滿了敬重、緬懷。
幕布拉開,掌聲頓時響徹河畔。習近平和李光耀的雙手,緊緊握在一起;他們順著鄧小平的目光,望向人群、望向遠方……
遠方,是欣欣向榮的城市國家新加坡;跨過萬水千山的更遠處,是朝氣蓬勃的中國。
因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與新加坡的淵源,中新兩國之間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感情。習近平和李光耀在會談中,情不自禁地多次提起“鄧小平先生”,共同回溯中新走過的歲月——
李光耀說,90年前,鄧小平先生前往法國勤工儉學時,曾踏上新加坡這塊土地,停留了兩天,從此與新加坡結下淵源。
時光荏苒。32年前,鄧小平再次踏上新加坡的土地,開始了一段載入史冊的訪問。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索著新加坡的發展經驗、思索著中國的現代化。1992年在著名的視察南方重要講話中,他進一步提出:“我們應該學習借鑑新加坡的經驗。”
這句話,就像蒲公英的種子,灑向中華大地,拉開了中新合作的帷幕。幾十年過去了,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一大批中新合作項目紮根在大江南北;3萬名中國各部門、各地區的幹部到新加坡考察學習。
此刻在新加坡河畔,這條河、這座橋、這裡的人們,習近平也倍感親切。21世紀80和90年代,他曾多次來到新加坡,走進廠房、走進住宅,學習經驗、招商引資。習近平說:“新加坡長期以來積極參與、支持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許多方面的成功經驗為中國在解決改革發展中的一些難題提供了有益借鑑。”
無數新加坡人,也從中國的蓬勃發展中,看到了機遇。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的李秉萱趕到現場,希望看看小平先生,他說:“小平先生所說的‘學習借鑑’,影響了新加坡這塊方寸之地的命運。中國廣闊的市場,就是新加坡的機遇!”
幾十年來,中新兩國互鑒互學、一路同行。“發展才是硬道理!”,紀念碑背面的這句話,如春水破冰,噴薄而出,成為中新相互借鑑、互利合作的思想支撐。相同的膚色、說著同樣的語言,無數海外華人喜看中國日新月異,深感自豪。“‘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句話,現在仍然管用,”習近平說。
“鄧小平先生生前多次提出中國要向新加坡學習。這種學習過去需要、現在需要、將來也還需要。”習近平對李光耀先生說道:“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發展起來以後,遲早會走上‘國強必霸’的路子。我認為,這種看法不符合中國講信修睦的文化傳統,不符合中國的外交方針和實踐,也不符合鄧小平先生關於‘將來我們發展了’也‘永遠不稱霸’的鄭重宣誓和承諾。中國會把和平發展道路、把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把中國永遠不稱霸的宣示和承諾一代代傳承下去。”
展望未來,“我們雙方要保持中新合作的創新和示範性”,“加強兩國區域合作”,“不斷提升中新務實合作水平”……習近平和李光耀熱切交流。
建交20年了,一個嶄新的起點。人們看到,中新友誼、合作的腳步愈發堅實,續寫春天故事的嶄新篇章…… 人民日報記者杜尚澤 新華社記者吳黎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