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峰塔

斛峰塔

斛峰塔(又名青雲塔),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建於城廂(今青雲鎮)西南5華里處的萬斛峰上,1983年省文物處拔款1萬元修復,2006年縣政府拔款進行了第二次修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斛峰塔
  • 建立時間: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
  • 地理位置青雲鎮西南5華里處的萬斛峰
  • 別稱:青雲塔
概述,萬斛峰名字由來,歷史傳說,遊覽之名士,

概述

青雲塔(又名斛峰塔),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建於城廂(今青雲鎮)西南5華里處的萬斛峰上,峰高海拔205米,高崇峭拔,松樹參天,松濤滾滾,浩氣乾雲,舊時“萬斛松風”與“雙峰藜火、桃源曲水、龍池潭影、奇壁樵歌、東梁煙柳,竹屯漁火、奎光映月、星山雪霽、古陽夕照”齊稱“姚西十景”(萬年又稱“姚西”)。據萬年舊志載,萬斛峰屬火星,致使縣城(今青雲鎮)常遭火災,故建塔以鎮之,塔級7級,高9丈,八卦形,每方寬8尺,塔磚青灰,每塊重25斤,堅實牢固。青雲塔巍然屹立,使萬斛峰更加顯觀出奇峰絕壁,參天插雲,有古詩描述青雲塔: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文革”期間塔基被盜空,岌岌可危;塔頂由於長期受風雨侵蝕而倒塌,存6級。1983年省文物處拔款1萬元修復,2006年縣政府拔款進行了第二次修復。
萬斛峰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地方歷史文化遺產,有寺廟、佛堂、撞鐘、學堂、書院,現除了一古井至今依然保持之外,其它歷史文物幾乎廢毀無蹤。

萬斛峰名字由來

萬斛峰,為何更名為“萬斛松風”?可謂源遠流長,含義精深。它有上自南宋,下至元、明、清前後四個朝廷,跨度七、八百年的悠久歷史。是歷代名人及學者名流,用於讚頌南宋良賢忠李伯玉的高風亮節的專用詞。
宋度宗年間,禮部尚書兼同修國史李伯玉(字潤甫,餘干下院村,今萬年青雲鎮史橋村大塢人),畢生為官清正,剛直不阿聞天下,敢於上疏罷黜貴戚大臣。與權臣賈似道政見相左,遭忌氣怒,從朝廷檢點行裝,返鄉而歸。他退朝後,帝以伯玉舊學,進之臥內,相對泣下。伯玉病逝,朝廷以金質桂冠、十八副棺材為他隆葬。南宋中書舍趙汝騰評價伯玉“銅山鐵壁,立朝風節”。元朝卸史(後提升為禮部尚書)李思衍(即伯玉的侄子。餘干下院村、李家橋人,今萬年青雲鎮史橋人)賦詩讚伯玉“聲價高於萬斛山”。
萬年青雲
為讚譽伯玉高尚氣節,明朝總制軍務陳金,明正德十四年萬年縣令白繡、清康熙二十一年萬年縣令張勵知、清代自南海而來的大文人張業南、明朝萬年地方鄉賢吳孔佑、方起龍等,均先後登上此峰揮毫潑墨、賦詞吟詩(他們的筆跡,已全部收集於《萬年地方文史叢書》中)。所有這些,堪稱我縣地方歷史優秀文化的瑰寶,理應繼承與發揚,必須不失時機地努力發掘。

歷史傳說

相傳建塔之前,所有萬年縣令、知事因種種原因,政局動盪,皆未能任期屆滿便紛紛落馬,道光庚子年(1840年)邑人劉燮倫為萬年縣令,此人博學多才,為官清廉,愛民如子,且頗懂陰陽地理之術,時年恰逢萬年火災、水患連年不斷,百姓麻風病(大麥風病)流行,政局也極不穩定,常有油嘴光棍滋擾生事,縣令憂心如焚。一日,偶登萬斛峰,發現萬斛峰周圍群山環抱,恰似囊中藏錐、人人都想出頭的“出頭峰”,遂討教高明地仙,為鎮災驅邪,當年便於峰頂建造一塔,名斛峰塔。與一般塔不同的是,它沒有金腳、銀腳,塔底卻撒滿了大麥、油菜,取“鎮住大麻風、油嘴光棍永世不得翻身”之意。果然,自建塔之後,水災、水患被鎮,麻風病被扼,政令暢通,政局穩定,而後斛峰塔又被人們稱為“寶塔”。且拜塔之人甚眾,歷年商賈拜塔財源廣布,仕徒拜塔則官運亨通,百姓遂求美好心愿,幾無閃失。斛峰塔聚“青雲直上”一身靈氣,加之塔身青雲環繞,故後又稱“青雲塔”。

遊覽之名士

絕嶺上行誰不愛。”萬斛峰為何亦名文筆峰?其含意是,這裡地靈人傑,群賢綿至,是歷代名人和文人酷愛聖地。宋、元、明、清四朝,均有不少各層次的官方人員和學者名流雲集此峰觀光,揮毫潑墨,著書、立說、賦詩、作畫。
①南宋禮部侍郎李伯玉歸隱此峰編寫的《斛峰集》,形成千古流傳的歷史篇章。
②元朝御史(後升禮部尚書)李思衍李伯玉之侄,餘干縣下院村李家橋人。即今萬年青雲鎮史橋村人。字昌翁,一字克昌,號兩山)曾賦詩讚李伯玉退隱,詩云《萬斛峰》:“持囊簪笏紫宵間,聲價高於萬斛山。絕嶺上行誰不愛,急流中退古來難。人言進步必有相,我道知幾好丐閒。若也買田清穎上,幅巾便是進賢冠。”
明正德七年,即1512年,戶部尚書陳金(字汝礪,湖北應城人)總制軍務,前來江西萬年鎮剿王浩八起義而失策,被朝廷召返。他返回京城之前,登此峰寫下了《萬斛峰高眺》詩一首:“萬斛峰頭望萬年,萬春山勢更遒然,地靈人傑由來事,一洗塵氣啟後賢”(塵氣,是他對王浩八起義軍的貶詞。)
明正德十四年,萬年縣令白繡(字文仲,廣西臨桂縣舉人)吟詩《萬斛峰偶題》:“萬斛峰頭望眼開,浮雲飛開又飛來。十年燈火渾閒夢,百里煙花愧菲才。印厘公餘封野馬,斗城春暖長青苔。可憐千載桃源洞,白骨黃昏盎草來。”
明代萬年籍時名詩人吳孔佑(字文徵,田家莊人,今萬年齊埠鄉田家人)詩云《萬斛松風》:“郭西一瞻仰,萬斛插雲微。古剎跡猶在,前賢(指伯玉)名不違。”
明代地方鄉賢文人方起龍(字易谷,萬年甫田人)吟詩《萬斛松風》:“萃嵂松巒勢薄天,風濤常自拂蒼煙。于于聲振峰頭籟,謖謖音和澗里泉。頓遜杯前陳廣樂,羲皇枕畔奏虞弦。閒來獨步禪天下,餘韻猶傳伯玉賢。”羲皇,指原始農業、畜牧業發展的代表人物伏羲氏
⑦清康熙二十一年,萬年縣令張勵知(山西澤州人)仰伯玉為官清正,敢於上疏罷黜貴戚大臣的高尚氣節,以“萬斛松風”之名的題詞讚頌李伯玉
⑧清代從省外遠道而來此遊歷的大文人(南海人,清嘉慶已未年進士)張業南登達此峰觀光時浮想聯翩,欣然揮筆,題詩《萬斛松風》曰:“來從萬斛插雲間,古剎無僧晝掩關。日千松風發清籟,半空翔鶴卻知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