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

斗笠

斗笠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dǒu lì,指一種遮擋陽光和蔽雨的編結帽,是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同時也是兒童文學作家王宜振的一首詩歌作品。

斗笠是斗篷里的主要類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斗笠
  • 外文名:Coolie Hat
  • 拼音:dǒu lì
  • 又名:笠帽
  • 用竹篾:夾油紙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
  • 屬於斗篷的主要類型
斗笠簡介,起源,笠,斗篷,製作材料,歷史,素三彩斗,斗笠舞,教程故事,斗笠山鎮,詩歌作品,原文,作者簡介,賞析,

斗笠簡介

斗笠 dǒu lì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是斗篷里的主要類型。
斗笠斗笠
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
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這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更有一些旅遊勝地,將斗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十分受人歡迎。許多家庭,往往在牆上掛上一斗笠作為裝飾,亦賞心悅目。

起源

斗笠起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詩經》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說明它很早就為人所用。《說文》中提到一個“簦”字,意為竹篾編的有蓋有柄的遮陽擋雨的器具,而有蓋無柄的則稱之為笠,又叫笠帽。俗語稱之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一種遮擋陽光和蔽雨的編結帽。又稱笠、笠子、笠帽。從《詩經》“何簑何笠”、《國語》“簦笠相望”來看,斗笠作為雨具,至遲出現於公元前5世紀初。此後,斗笠在民間一直沿用,常以材質區別品名。①箬笠:即竹笠。又稱箬帽。以箬(一種細竹)的葉或篾,夾細紙製成。②草笠:以草梗編成。其中蘆葦質的稱葦笠香蒲質的稱蒲笠。③氈笠:以毛氈片製成。④雨笠:雨林地帶採用當地棕皮、棕毛編結的大斗笠,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地區的斗笠各具特色(見圖)。
斗笠斗笠

斗篷

頭戴的遮蓋物(斗笠等)即斗篷,篷子是撐起的遮蓋物,不限於竹草材料,布的也行,斗笠和所謂帽子傘都是斗篷。在南方民間,罕見說斗笠一詞,老百姓都是說斗篷,文人作文時才會寫斗笠一詞。

製作材料

斗笠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織而成,有尖頂和圓頂兩種形制。講究的以竹青細篾加藤片扎頂滾邊,竹葉夾一層油紙或者荷葉,笠面再塗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兩層竹編菱形網眼組成,中間夾以竹葉、油紙。“或大或小,皆頂隆而口圓,可芘雨蔽日,以為蓑之配也”(《國語》)。古詩文中,故常蓑笠並用,“圓笠覆我首,長蓑披我襟”(唐·儲光羲《牧童詞》);“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斗笠,又名箬笠。“楚謂竹皮曰箬”(《說文》),即以竹皮編織的斗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張志和《漁父》)。有的斗笠,以葵葉鋪陳笠蓋,因而稱之為葵笠。有的則以筍殼夾於竹篾中,“筍皮笠子荷葉衣,心無所營守釣磯”(唐·高適《漁父歌》)。
斗笠斗笠
在武俠小說,斗笠常為高人手中的武器,往空中一擲,旋轉飛行,直奔對方頭頸,使讀者嘆為觀止。

歷史

中方斗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發展經歷了漢代的雛形期,明代的成熟期,清代的鼎盛期,民國的興盛期至建國以來的繁榮、衰敗期。相傳乾隆年間,時任太常寺博士的中方荊坪村人潘仕權執掌宮庭禮儀,他回鄉省親返京,將中方斗笠獻給乾隆皇帝,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極高讚賞。從此中方斗笠成為清朝貢品,名聲鵲起。解放後,中方斗笠歷久彌新,十分走俏,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方年生產斗笠800餘萬頂。1979年,中方斗笠參加廣州商品交易會,1985年馬尾斗笠在北京農展館展出,產品風靡香港,遠銷日本、荷蘭、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斗笠成為懷化首個打入國際市場的創匯產品。
鑒於中方斗笠具有新穎、美觀、時尚、防曬、透氣、隔熱、防雨、耐用等多種功能,加上本帽輕盈,頂戴舒適,防風穩固,帽型非常適合我國農民朋友們的習慣消費觀念,它不僅是遮陽擋雨的勞動保護工具,更是時尚女性和釣魚玩家的個性遮陽帽,還可做為舞台道具及家庭、飯店賞心悅目的掛件飾品,是很受世人歡迎的一帽多用的竹藝工藝品。中方斗笠現已占有了廣西、安徽、貴州、四川、湖北、江西、廣東及本省大部分市場。

素三彩斗

清康熙
高7.2cm
口徑20.6cm底徑7cm
斗笠碗斗笠碗
江西省景德鎮陶瓷館藏品
敝口、斜壁、矮圈足、澀胎。內外以黃、綠、紫、白色釉相間混雜點於器上,略有暈散,釉面光亮堅緻,變幻光澤,有自然垂流狀。碗內不見利刀痕,外壁明顯。外釉未到底足,露澀胎,底部白釉青花雙圈內有窗柵款。
碗的一種式樣。廣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過來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燒,此後歷代均有燒制。

斗笠舞

《斗笠舞》悠悠,曲悠悠,步悠悠。那一曲一步總悠悠地踩著歲月的煙雲,從我少女時代的記憶深處悠悠地舞出。曲是悠悠的,為曲伴奏的是老師的兒子林和他的弟兄。哥仨一字樣排著,玉樹臨風。短笛聲潺潺地從玉樹中流出,晨光朦朧,雲霧繚繞,蔥鬱的玉樹山林流淌著的情感竟是那樣柔細。手風琴悠悠地拉出了縷縷陽光,圓潤如珠的音符在指間蹦跳,似只只喚晨的雲雀。多種樂器的合奏響起,露珠兒叮咚,小鳥兒歡唱,陽光撒落在鮮活的山村。
斗笠舞斗笠舞
在這使山村鮮活的音樂背景中劃出一道亮麗的女聲:太陽出來哎——照四方哎——群山柔曼的回聲伴吟著:照四方哎——照四方哎——受了這甜美歌聲的呼喚,一隊手持金色斗笠,衣著五彩霞裳的侗家少女,裊裊娜娜,於綠碧草野中緩緩步出,悠悠的,美目流盼。走在隊伍最前頭領舞的是我,款款繞場後,舉笠,翻腿,亮相,動作都很到位,但就是心沉沉的,弓形的舞鞋怎么樣也托不起我的那份空靈與輕盈。

教程故事

“停,停!”
老師拍著巴掌,叫著。老師姓譚,教音樂的,身材玲瓏。
聽說她受了許多許多的磨礪,從遙遠遙遠的地方來到這個山城教書,隻身養育著她的仨兒子,這其中的酸甜苦辣自有許多。可自打我見到她的那一天起,就從沒見過她的憂愁和滄桑,我眼裡的她,臉上儘是陽光和歡笑。
老師是這樣,一邊拍著巴掌叫,一邊笑著指導我:“注意表情,注意表情,女孩兒,她的臉部應是最燦爛,最嬌美的,她臉上流淌的是從內心發出的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
我的臉紅了,但心卻愈加往下沉。雖然那時只有十七八歲,卻最怕提未來。高中畢業在即,父母的政治問題卻仍沒得到解決。昨天班主任紅著眼圈告訴我,在校發展的最後一批團員中仍沒有我,他鼓勵我到社會的大舞台中繼續去接受考驗。
這種無休無止的考驗使我的心沉重而卑微。我覺得前途一片暗淡,我的笑便總是不那么燦爛。
“停,停!”
斗笠舞斗笠舞
老師又叫了,用關切的眼神望著我,沒有責備。我的心有點發痛。
於是一切又重來,重新伴奏,重新伴唱,重新起舞。一而再,再而三,老師也有些疲累了,笑笑說:“散吧,下去體會體會。”
我在學校寄宿,吃兩餐,午餐兼晚餐後,有一大塊時間。
散了,我心情仍沉沉的,勾著頭,獨自在校園裡散漫地走。無意間,從一扇開著的窗里傳來一陣激烈的爭吵。
“她在學校跳跳就算了,參加縣裡會演,還讓她領那可不行,搞不好,上邊會說我們的立場有問題。”聽得出,是校長那切切的聲音。
“這孩子,學習好,表現好,舞也跳得好,為么就不能讓她跳呢!”這是我第一次聽見譚老師那尖細激烈的聲音。
我的腦袋“轟”的一下大了,他們是為我而吵,我的心痛得更厲害了,終於關不住淚水決堤的閘門。我捂著臉,扭身跑去,任風在身後呼呼地叫,任淚水在風中紛紛地飄,我只想如風樣散去,去到那一個無人無煙的辟靜的地方去,去那痛痛快快地哭一場。
斗笠舞斗笠舞
果真跑進了一團遮蔽的樹從,果真沒人沒煙,果真趴在樹上便哭。哭了好久好久,天已漸昏暗,渲瀉過後,心中已沒那么憋悶。我緩緩地舒了口氣,緩緩地抬起頭,緩緩地轉過身,誰知迎面遇上的是林的一雙眼睛。林站在另一團遮蔽的樹林裡,遠遠地望著我,滿眼是關切,滿眼是同情。見我轉過身,長長地出了口氣,別轉臉去望天,然後,做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先我而去。
目送他的背影,漸漸遠去,我的思緒也隨他走了很遠很遠。
再次排練,我的舞蹈似乎空靈了些,輕盈了些。譚老師終於說服了校長,讓我領舞,參加了會演。
當我在布滿燈光的舞台上,追隨樂曲,將金色的斗笠歡快地翻飛,旋舞,眾星捧月的女聲將舞蹈推向了高潮:同心修好幸福路啊——幸福路——毛主席恩情比海深——比海深——集體旋舞,造型,亮相。
斗笠舞斗笠舞
觀眾靜默,幕布緩緩落下,掌聲如潮水般湧起。當我領著舞伴們又一次躬身謝幕時,我看見樂池中,譚老師和林正仰臉望著我,他們都是淚光瑩瑩。
斗笠舞悠悠。悠悠的斗笠舞從悠悠的歲月中舞出,隨著生命的煙雲翻飛。這段舞給我的是我少女時代最為珍貴的記憶,那種不受世事纏繞的人與人的真摯純潔的記憶。

斗笠山鎮

斗笠山鎮位於漣源市的東大門,東與婁星區接壤,南與水洞底鎮,西與楓坪鎮,北與石馬山鎮渡頭塘鄉毗鄰,下轄斗笠山、甘溪兩個管理區,四十個行政村,444個村民小組,三個居委會,共有學校23所,其中中學3所,總人口近五萬人,境內交通四通八達,有貫穿全鎮的寧漣公路、斗水公路和婁漣高等級公路。共有耕地面積2.4078萬畝,其中水田16671.3畝,旱土7407.5畝。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82億元,完成財政稅收1520萬元,農民年人平純收入1280元。斗笠山鎮地理位置優越,村集體經濟較好,鄉村道路暢通,全鎮40個村,村村通公路、通電源、通電話,30多個村通閉路電視
斗笠山鎮斗笠山鎮
斗笠山鎮農副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花蕊冬粉廠。該廠開發出的以“綠色、健康、環保”為主題的特色農產品“花蕊牌”冬粉已經成為蜚聲中南地區的特色農產品,曾榮獲湖南省第二屆農產品博覽會銅獎、第三屆農產品博覽會銀獎,產品供不應求,暢銷全國。2003年該廠經過新一輪擴建,年生產能力已超過1000噸,並帶動全村25家個體擠壓機冬粉,解決勞動就業200多人,與周邊村組農戶簽訂茹類產銷契約,使5000多民眾得到實惠。
鎮內各項事業穩步推進,鎮黨委政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提出“率先發展、超常發展”的工作目標,為斗笠山鎮實現全面小康而努力奮鬥。

詩歌作品

原文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
《斗笠》課文《斗笠》課文
你便把故鄉戴在頭頂。
走到哪裡,你都是故鄉的一朵蘑菇,
娘在夢裡也能看見你不斜的身影。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
斗笠里有我編進的鳥鳴。
走到哪裡,你都能聽到來自故鄉的聲音,
靜靜的夜晚,鳥鳴會滑進你的夢境。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
讓這片故鄉的熱土靠近你的心胸。
走到哪裡,你都能採到來自故鄉的溫暖,
《斗笠》課文《斗笠》課文
即使寒流侵襲的冬夜,你也會感到春意融融。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
讓這朵故鄉的花兒伴你在鬧市穿行。
走到哪裡,你都能聞到故鄉的芬芳,
讓這泥土的芳香拍打城裡的每扇窗欞。
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
你便把一輪月亮戴在頭頂。
(本文入選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選讀課文第2課)

作者簡介

王宜振,(1946— ),男,漢,山東省東平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1966年中學畢業,1968年回鄉勞動。1970年在陝西黃龍縣當教師。後又任公社黨委文書、縣委宣傳部幹事,1978年調《陝西少年》雜誌社當編輯,現任該刊(已改名為《少年月刊》)主編。
王宜振王宜振
先後出版有《笛王的故事》、《中國彩色童話》、《21世紀校園朗誦詩》、《21世紀校園抒情詩》等著作二十餘部。
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創作兒童詩歌,也寫童話和兒童故事等。出版有兒歌集《搖籃里的歌》,兒童詩集《秋風娃娃》《獻給中學生的一束詩》《獻給少男少女的詩》等。王宜振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兒童詩詩人,近30年來,他為廣大少年兒童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作,其作品多次獲全國大獎並被收入多種版本的中國小語文和語文閱讀教材。他是繼柯岩、金波等詩人之後中國當代兒童詩的第三座藝術高峰,被兒童文學評論界譽為“西北的笛王”和“兒童詩的重鎮”。王宜振的兒童詩創作大體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創作初始期,即上世紀70年代;第二個時期是80年代,這是他的兒童詩取得重要成績的時期,代表作是詩集《秋風娃娃》;第三個時期是90年代至今,這一時期其兒童詩創作走向藝術成熟,代表性詩集是《笛王的故事》。2002年底,湖北少兒社出版了王宜振的《21世紀校園朗誦詩》,這部詩集以很高的藝術品位和思想品位引起了社會的極大反響,贏得了廣大讀者的歡迎,第一版發行量就突破了10000冊,在近年來兒童文學原創圖書出版發行低迷,特別是兒童詩出版發行幾乎缺席的情況下,它確實值得關注。有評論認為這是王宜振新世紀藝術探索的重要標誌,也是近幾年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重要收穫。《中國新聞出版報》《中國圖書商報》等媒體也發表了一些相關的評介文章予以肯定。2003年,湖北少兒社又出版了《21世紀校園朗誦詩》的姊妹集《21世紀校園抒情詩》,它匯集了詩人王宜振少兒抒情詩新作,其藝術質量頗高,對中國兒童詩創作將產生重大影響,出版後也可能引發兒童詩歌界對當代兒童詩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等問題的思考。該書入選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共青團中央聯合向社會推薦的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圖書。
在國內《人民日報》、《人民文學》、《詩刊》等全國一百餘家刊物發表詩歌二千餘首、童話五十餘萬字。先後獲中國圖書獎、中國作協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文化部蒲公英獎、共青團“五個一工程”獎、全國優秀少兒圖書一等獎、冰心圖書獎、陝西省“五個一工程”獎等十餘項文學和圖書大獎。

賞析

《斗笠》這首詩並不長,只有五節二十行。它的內容也並不複雜,寫了兒子在離開家鄉的時刻,母親沒有什麼好禮物相送,只吩咐兒子戴上一頂斗笠。然後,由斗笠生髮開去,把故土情思和母愛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一位母親崇高而偉大的胸懷,展現了一位母親崇高的思想境界。
第一節,寫戴上斗笠的孩子就是故鄉的一朵蘑菇。這一節,以“孩子”這一親切的字眼開頭,打開了作者情感的閘門,再以一個祈使句“戴上這頂斗笠吧”,把母親那份真摯的愛流瀉了出來。為什麼要送給孩子一頂斗笠呢?這得從斗笠這一意象談起,斗笠是農村一種遮陽避雨的工具,具有濃郁的故鄉氣息,是寄託故鄉情感的最好載體。戴上斗笠,就是戴上了家鄉。由斗笠這一意象,作者又衍生了一個意象,那就是蘑菇。把孩子比作蘑菇,這不僅有形體上的喻意,更有情感上的喻意。試想,戴上斗笠的孩子遠望卻也像蘑菇,但作者用意更深的並非如此。“蘑菇”是家鄉之物,是母親極為親切的食物,也是母親情感的載體。母親只要看到蘑菇就會想到自己的孩子,或者,思念自己的孩子也可以用蘑菇來消解。從這兩層意義上來說沒有比“蘑菇”更好的載體了。另外,這一節中的“不斜的身影”是母親對孩子殷切的期望,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因為,孩子只要戴上斗笠,就不會忘了故鄉,不會忘了故鄉人那淳樸、正直的品性。
第二小節,寫斗笠里編進了鳥鳴,是來自故鄉的聲音。“鳥鳴”這意象值得玩味。“鳥鳴”實際上是指母親對孩子的囑咐、叮嚀。那么作者為什麼選取“鳥鳴”這個載體呢?因為鳥是可以自由飛翔的,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無論隨時隨地,孩子都會聽到,而且,鳥的鳴叫本身就是美的,所以母親說那是故鄉的聲音。這種聲音在靜靜的夜晚,會“滑”進孩子的夢境。詩中的一個“滑”字,把母親那份輕輕的囑咐與叮嚀所包蘊的愛意寫得靈動而圓潤。
第三小節,寫了斗笠是一片故鄉的熱土。這一小節作者把斗笠比作故鄉的熱土,是因為斗笠由竹編制而成,而竹植根於家鄉的熱土,戴上斗笠就等於把故鄉的熱土靠近心胸。值得玩味的是這一節中的一個“采”字。“溫暖”是一種感覺,它無形無體,而“采”是一個實體的動作,它的對象也應該是實體。“採到來自故鄉的溫暖”的句式看起來有悖常理,但細一想卻入情入理。試想,故鄉的“溫暖”因為無形無體,所以才會瀰漫天地,你可以隨手抓一把,抓到的就是故鄉的一片溫暖。你必定要“采”,因為溫暖是看不見的,只有當你心中有故鄉,你有思鄉的行動時,你才能“採到”。這是王宜振最擅長的“抽象化的具象”手法。
第四小節,寫斗笠是一朵花。“花兒”這意象的出現,是故鄉的代名詞。花兒帶著故鄉的泥土芳香,是一種鄉村芬芳而醇厚的美。母親以花來喻故鄉,是想告訴自己的孩子:家鄉是最美的,無論你穿過怎樣的鬧市區,看到怎樣讓你眼花繚亂的東西,都沒有家鄉美。那芳香的泥土氣息,永遠拍打著孩子的窗欞,拍打著遊子的心。詩至這一節,情感已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因為母親的愛已直達遊子的心。
第五節,寫斗笠是一輪明月。作者在這一節中以“月亮”取喻,無疑是向讀者展示主題。因為“月亮”有著濃郁的文化氣息,是中國人思鄉的載體。這從“路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等詩詞中可以窺見。月亮作為斗笠的喻體,是孩子思念母親,思念家鄉的解渴之物,亦是母親對孩子的希望。“娘心尖的一點亮”這個句子就是母親把斗笠比喻成月亮的原因。而就是這點亮成為“燈”,成為“一盞不息燈”。由“斗笠”衍生出的“月亮”這個載體,再由“月亮”衍生出“燈”這個載體,詩句至此戛然。“一盞不息的燈”到底有著怎樣的情感寄託呢?是母親對孩子的思念之燈,希望之燈,還是孩子對母親、對家鄉的思念之燈,抑或是孩子人生之路上的指引之燈,無論是什麼,這盞燈都是“不息”的。詩在這一節,情感已達極致,主題也清晰可見,而且成為永恆。
這首詩有如下特點:
1、結構整飭,韻律和諧。全詩五小節,每節都是四行兩句,而且每節的第一句都相同。前四節,從結構上來說更是相似,只是最後一節略有不同,這或許是為了突出主題而特意設定。另外,這首詩韻律和諧,每節都是偶句押韻,讀來朗朗上口。
2、構思奇特,取喻新穎。全詩為了表達故鄉情節以及母愛這個主題,借斗笠這個載體,繼而衍生了一系列的小載體,如,蘑菇、鳥鳴、熱土、花兒、月亮、燈等,這些新穎而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喻體對於主題的表現起到了很好的彰顯作用。
3、語言樸實,情感真摯。這首詩歌的語言樸實,但在樸實中卻孕蘊著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愛,以及對母親那偉大的愛的歌頌。整首詩真情在流淌,讀者仿佛置身於一位母親對即將遠行的孩子的叮嚀與囑咐中,亦置身於遠行的孩子在夢裡囈語著母親臨別的叮嚀與囑咐中。
總之,這首詩是用真情寫成,是情到深處的自然流露,這對於初學寫詩者無疑是一個指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