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鰭鮋

斑鰭鮋

斑鰭鮋,學名:Scorpaena neglect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3),為鮋科鮋屬的一種魚類,俗名石降。分布於朝鮮、日本以及沿海等,屬於近海底層小型魚類。其常生活於由潮間帶至深水的沙底海區或岩礁附近。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長崎。 斑鰭鮋又稱絡鰓石狗公是輻鰭魚綱鮋形目鮋科的一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斑鰭鮋
  • 拉丁學名:Scorpaena neglect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3)
  • 別稱:石降
  • 二名法:Scorpaena neglect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鮋形目
  • 亞目:鮋亞目
  • :鮋科
  • :鮋屬
  • :斑鰭鮋
概況,分布,深度,特徵,生態,

概況

命名者:(Temminck & Schlegel, 1843)
英文俗名:
Stonefish
是否有毒魚類:是
經濟型魚類: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同種異名:
Scorpaena neglecta neglecta

分布

世界分布: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台灣各地均有分布。

深度

水深100至150米。

特徵

體延長,側扁。頭中大,棘稜具明顯的鋸齒狀。眼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鼻棘1個,小而尖,向後上,位於前鼻孔內側。淚骨大且方形,外側具1稜,上緣具1不明顯鈍突;下緣具3棘。眼眶下具第1、第2及第4眶下骨,無第3與第5眶下骨。淚骨中部具5輻射狀感覺孔管。前鰓蓋骨5棘;鰓蓋骨具2叉向稜,後端各具1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發達,尖銳。側篩骨光滑,具1眼前棘;額骨光滑,眶上稜高凸,具眼上棘及眼後棘各1個;具1巨大鼓棘,位於眼後棘後方;眼間具1對額稜,無額棘。頂骨光滑,頂頸稜高凸,具頂棘與頸棘各1個。眼前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1棘,微小;翼耳棘1個,較長;後顳顬棘上下各1個,上棘小,下棘較大;肩胛棘1個,圓鈍;胸鰭基部上方具1脈棘。吻背後部橫凹,眼間隔凹入,額稜間溝深凹,眼間隔後方具1方形頂枕窩。吻緣具2對皮瓣,內側1對較小;前鼻孔後緣具1尖形羽狀皮瓣;淚骨下緣具3-4皮瓣,後者寬薄;眼前棘具皮瓣短小,眼上棘皮瓣長且大,邊緣具小分支;頂棘具1小皮瓣;眶下稜具皮瓣;眼球上方具數個皮瓣;前鰓蓋骨具3皮瓣;鼓棘、頸棘、頰部、體側及鰭上無明顯皮瓣。鱗中大,櫛鱗。胸部、胸鰭基部及腹鰭具小圓鱗;頭大多部分無鱗,鰓蓋下側具少數小櫛鱗,頭背側及頭腹側無鱗。側線上側位,前端斜直,後端平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長且大,起始於鰓蓋骨上棘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鰭膜凹入而近基底,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第3至第5硬棘最長,第1與倒數第2硬棘最短,具硬棘 XII,軟條 8-10;臀鰭起始於背鰭第2軟條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鰭條延伸稍超過背鰭基部,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寬長,下側位,無鰭條分離,未延長至臀鰭,軟條16-17,第2-7軟條分岔,其餘不分岔;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紅色,頭側具深色斑塊及黑色斑點;背鰭粉紅色,於第5-10硬棘處具1黑色圓斑。胸鰭及腹鰭紅色,具棕色或黑色斑紋與斑點。背鰭軟條部、臀鰭及尾鰭紅色,鰭條散布黑棕色斑點。(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生態

暖水性海洋魚類,中小型,體長約15cm。大者達37.5cm。棲息於深水的岩礁或沙底附近。體態與環境相似,常伏擊小魚和甲殼動物等為食。卵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