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公願為良醫

《文正公願為良醫》的作者是南宋官員吳曾,文章記述了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入仕前的一段故事,表達了他“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抱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文正公願為良醫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能改齋漫錄
  • 文學體裁:筆記
  • 作者:吳曾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主要人物簡介,

作品原文

他日,有人謂公曰:“大丈夫之志於相,理則當然。良醫之技,君何願焉?無乃失於卑耶?”公曰:“嗟乎,豈為是哉。占人有云:‘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1)。’且大丈夫之於學也,固欲遇神聖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婦有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果能為良醫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以保身長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醫,則未之有也。”

作品注釋

(1)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語出《老子》。這就是說常常善於挽救人,因而才沒有無用之人;常常善於物盡其用,因而也才沒有無用之物。 

作品譯文

范仲淹還未顯達時,曾經去神祠求籤祈禱,他說:“將來我能當丞相嗎?”然後抽籤,簽名表明不可以。然後又在次求籤祈禱,說:“不行的話,那我就當個良醫也行。”簽名表明還是不可以。於是他長嘆說:“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該做的事。”後來,有人問他:“大丈夫立志當宰相,是理所當然的,您為什麼又祈願當良醫呢?這是不是有一點太卑微了?”范仲淹回答說:“怎么會呢?古人說,‘常善用人,故無棄人,常善用物,故無棄物’。有才學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輔佐明君治理國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個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溝中一樣。要普濟萬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現在簽詞說我當不了宰相,要實現利澤萬民的心愿,莫過於當良醫。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生,上可以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賤之厄,中能保身長全。身在民間而依舊能利澤蒼生的,除了良醫,再也沒有別的了。”

作品鑑賞

這個故事就是後世相傳的“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由來。那些胸懷大志的儒者,把從醫作為僅次於致仕的人生選擇,正是因為醫藥的社會功能與儒家的經世致用(即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比較接近。元代戴良說的好:“醫以活人為務,與吾儒道最切近”。孟子說:“天下溺,援之以道”(《孟子·離婁上》),援天下以道是儒者根本的志向所在,要以道援天下必須有深厚的學養。孔子提出的儒者的行為標準,第一條就是“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禮記·儒行》),“席上之珍”是比喻深入六經所成就的學養, “夙夜強學”是成為一個儒者的基本條件,“待”之一字,強調儒者居仁由義,絕不苟且,道能行則盡心盡力,道不能行則守身自處。孟子對這個問題作了很好的解釋,“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行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范仲淹從青年時代開始踐行了儒家所提倡的聖賢之道,表現出超越了一般人的勤奮好學。

作者簡介

吳曾,字虎臣。崇仁(今屬江西)人。生卒年不詳。博聞強記,知名當時。因應試不第,於1141年(宋 紹興十一年)獻書秦檜,得補右迪功郎,後改右承奉郎、宗正寺主簿、太常丞、玉牒檢討官,遷工部郎中,出知嚴州,後辭官。

主要人物簡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字希文,原名朱說。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諡號“文正”。漢族,祖籍陝西彬州(今陝西省鹹陽市彬縣),生於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恢復范姓,後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畫像范仲淹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