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旅·走進中國科技殿堂

《文明之旅·走進中國科技殿堂》以全景式眼光,生動地勾畫出了中國科技成長壯大和發展演變的軌跡,描繪出科學家探索自然奧秘,造福華夏的奮鬥經歷,以及在西學東漸背景下所作出的回應和為追趕世界科技潮流所進行的不懈求索過程。中國的科學技術有著自己的發展道路,成就輝煌,舉世矚目,對人類文明產生過巨大影響。 您想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培養自己熱愛科學、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嗎?現在,我們把開啟科技宮殿之門的鑰匙交給您,請您循著中國科技的歷史長河,開始我們的文明之旅。

基本介紹

  • 書名:文明之旅•走進中國科技殿堂
  • 出版社:山東大學出版社
  • 頁數:338頁
  • 開本:16
  • 定價:80.00
  • 作者:高奇
  • 出版日期:2008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0734712
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石器時代的科技萌芽
一、石器的製造
二、弓箭的發明
三、火的使用
四、農業的起源
五、畜牧業的起源
六、制陶
七、養蠶與原始紡織技術
八、原始建築
九、原始交通運輸工具
十、原始醫藥
十一、大禹治水
十二、科學知識的萌芽

第二章 青銅時代的科技幼苗
一、青銅冶鑄技術
二、耕作制度及技術
三、畜牧獸醫的進步
四、百工及瓷器、酒、馬車的發明
五、商周計數法和商高定理
六、《夏小正》及商周天文曆法
七、中醫中藥

第三章 鐵器時代降臨時的科技奠基
一、鐵器時代到來
二、《考工記》及合金配比規則
三、魯班和墨子
四、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
五、大型水利工程
六、“九九歌”和籌算
七、天文曆法
八、《山海經》和《禹貢》
九、醫祖扁鵲和醫典《黃帝內經》

第四章 壯大成型中的秦漢科技
一、鐵器化和新耕作法
二、《汜勝之書》和《四民月令》
三、紡織、鹽井、漆器及建築
四、蔡倫與造紙術
五、度量衡的制度化
六、《九章 算術》
七、天文觀測和論天三家
八、張衡的偉大創造
九、地圖的出現
十、《神農本草經》和《黃帝八十一難經》
十一、“醫聖”張仲景和“神醫”華佗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的科學技術
一、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二、灌鋼、制瓷、造紙
三、新機械的出現與大發明家馬鈞
四、對煤、石油、天然氣的認識與利用
五、劉徽與《九章 算術注》
六、中國剩餘定理
七、祖沖之父子
八、煉丹術與化學
九、地圖學理論和《水經注》
十、四大醫家及其醫藥學經典

第六章 隋唐科技攬勝
一、《四時纂要》和《茶經》
二、大運河和趙州橋
三、雕版印刷
四、數學教育
五、天文學家一行
六、醫藥學著作
七、人命貴於千金
八、火藥的發明

第七章 鼎盛的宋元科技
一、陳蒡和王禎的農書
二、活字印刷、指南針和火器
三、製鹽、制瓷
四、宋元機械及《梓人遺制》
五、紡織業與黃道婆
六、水利工程和名橋的建造
七、木構建築與《營造法式》
八、宋元數學四大家
九、夢溪園中的科技總括
十、天文儀器及觀測活動:蘇頌、郭守敬
十一、地理學的發展
十二、醫藥學與金元四大醫學流派

第八章 傳統科技的成熟和集成
一、農業水利技術
二、鄭和下西洋及先進的造船航海技術
三、冶煉技術和制瓷技術
四、紡織印染和造紙印刷
五、珠算術的興盛
六、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七、徐光啟與《農政全書》
八、徐霞客與《徐霞客遊記》
九、宋應星與《天工開物》
十、茅元儀的《武備志》
十一、“樣房雷”對建築學的貢獻
十二、醫藥學的成就

第九章 西學東漸與國人回應
一、西方傳教士來華
二、合譯《幾何原本》
三、《崇禎曆書》的編纂
四、康熙朝的科學活動
五、雍正、乾隆朝的科學活動
六、對西學的態度和政策
七、會通中西的王、梅

第十章 近代科技的引進和傳播
一、林則徐和魏源的科技引進觀
二、外國人在中國的科學傳播活動
三、洋務運動中的科技創業
四、洋務運動中的科技翻譯
五、維新運動前後嚴復的科學翻譯和思想啟蒙
六、海外留學
七、學制改革和興辦學校
八、近代科技的開拓者

第十一章 中國現代科技事業的開創
一、新文化運動中的科學技術啟蒙
二、科學社團和科研機構的湧現
三、科技教育與理工農醫院校的建立
四、數學領域中的探索
五、物理學領域中的探索
六、化學領域中的探索
七、天文學領域中的探索
八、地學領域中的探索
九、生物學領域中的探索

第十二章 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和重大成就
一、中國科學院的建立與發展
二、歸國潮和留蘇潮
三、科技政策的變化
四、科技規劃和發展戰略
五、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六、層子模型
七、生物大分子的人工合成
八、長江三峽水利工程
九、重大橋樑工程
十、大慶油田的開發
十一、核子彈、氫彈的研製
十二、快速發展的航天科技
十三、計算機的“三大巨頭”
十四、漢字信息處理與印刷革命
十五、雜交水稻
後記

文摘

隋唐時期,醫療行政建制已比較完善,醫藥教育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當時設有掌管醫政事務的“太醫署”,裡面有行政官員和醫務人員兩類,太醫令、太醫丞、醫監、醫正等屬於行政官員;醫師、醫工、醫生、主藥、針工、按摩工等屬於醫務人員。太醫署附設的醫學校分科齊全,有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每科設一名負責管理教學事務的博士。醫科又分為體療(內科)、瘡腫(外科)、少小(兒科)、耳目口齒(五官科)、角法(拔火罐等外治法)。醫學校的學生學習一些基本課程如《內經》、《神農本草經》、《脈經》、《針灸甲乙經》等,然後再分科學習,年限一般為三到七年。考試制度非常嚴格,分月考、季考、年考、畢業考,最後按學習成績來分派工作。
巢元方(約550-630)就是隋煬帝時的太醫博士,京兆華陰(今屬陝西省)人。他醫術精湛高超,實踐經驗非常豐富,相傳他曾用簡單的藥方治好了某人久治不愈的風濕病。他在醫學理論方面也有著很深的造詣,《諸病源候論》就是他受皇帝之命,率領眾太醫集體編寫而成的。
《諸病源候論》也稱為《巢氏病源》。成書於大業六年(610),全書50卷,分為67門,有1720多論,囊括了多種醫科方面的知識。該書主要論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機、病變和分型等,堪稱為中國醫學史上關於病因病理方面探討內容最豐富的一部專著。
《諸病源候論》大都以《內經》的內容作為基本原理,對疾病症候作出了更為具體的解釋,並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對過去的見解有所超越和創新。它使中國古代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極大地促進了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書中詳細而準確地記載了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皮膚科等多種科類在內的1300多種疾病的症候。該書不僅對前人的醫療經驗進行了歸納總結,而且在此基礎上還有了長足的發展,這足以表明當時臨床實踐經驗的豐富及中醫學的較高水平。其中有些記錄如天花與麻疹的區別等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獻記載。對糖尿病、漆過敏、泌尿繫結石、夜盲症、鼻息肉、麻風病等多種疾病病症的記載,在現在看來都有一定的科學性。因此,該書在中醫界的地位可以說是舉足輕重,其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諸病源候論》對一些疾病起因的分析打破了前人的定論,而首次發現了一些真正的病原。如對於疥瘡等病的病因,前人的理論中一直說是由皮膚感風惑邪熱引起的,巢元方等人通過仔細觀察推翻了這一定論,確認疥瘡是由不易被看到的細疥蟲所引起的,並強調“疥瘡多生手足間,染漸生至於身體”,從而較為正確地闡述了疥瘡的病原體、傳染性、好發部位的臨床表現等。
此外,《諸病源候論》還比較科學地對疾病進行了分類,除了按內、外、婦、產、兒、五官、皮膚等科分類外,在內科疾病中又進行了由大至微的較系統的劃分,把屬於全身性的大病置於首位,然後再根據症候特徵、臟腑系統分門別類地對其他類型的疾病加以敘述。如將脾胃病、嘔噦病、食不消等病列在一起進行敘述,將妊娠病、難產病、將產病、產後病、雜病等婦科病列在一起來分析,等等。該書中的許多分類方法已經同現代醫學中的分類非常接近了。在《諸病源候論》中還記載了當時外科、婦科、齒科等的手術狀況,這表明中國古代醫學手術技術已達到了較高水平。在記載手術時,書中所強調的許多注意事項與現代醫學基本相符。
《諸病源候論》是中國古代一部很有學術價值的醫學巨著,它的原文和論點被後來的醫學家大量援引。在探討疾病病理、病因等方面它所取得的學術成就是巨大的,遠遠超過了當時其他同類書籍。《諸病源候論》的問世標誌著中醫學中的病源症候學的誕生,它自唐宋以來長期被定為醫科學生的考試科目之一,並且在朝鮮和日本也曾將其視為必讀的醫學經典著作而廣為流傳。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根據蘇敬等人的建議,唐政府組織二十多人編修本草。為此,政府下詔徵集全國各地的藥物,並繪出圖譜。《新修本草》於顯慶四年(659)編成,並頒行全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行的藥典,又稱《唐本草》。全書共54卷,包括了藥圖、藥經、本草三個部分,記載藥物844種,其中新增藥物100多種。《新修本草》比較詳細地記載了藥物的性味、產地、功效、主治等各方面的內容,圖文並茂,內容充實,對統一用藥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這一時期,少數民族的醫藥學特別是藏醫藏藥也有了較大的進步。藏醫是西藏地區特有的醫學,是藏族人民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國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藏醫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幾個世紀,藏醫書《侖布加湯》中就有“有毒必有藥”的記述。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人西藏及其他形式的藏漢、藏印等文化交流,傳入了大批醫書,藏醫也因此得到了更加快速的發展。
與中醫相比,藏醫可以說是別具一格的。藏醫的解剖學要比中醫發達得多。由於藏醫經常解剖屍體,因此,藏醫就更加清楚地認識了人體的構造。藏醫在診斷過程中除了套用中醫的望、聞、問、切之外,還進行尿診,即通過觀察清晨小便的顏色、氣味、泡沫等的變化,來幫助診斷疾病。隋唐時期,隨著藏醫學的不斷完善,湧現出了大量醫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部醫典》。
《四部醫典》藏名《居希》,全名為《甘露要義八支秘密訣竅續》。“甘露”是指本書的意義如同甘露一般珍貴;“八支”系指其所包括的八個部分的內容。據現代學者考證,原作者應為8世紀的藏醫醫聖宇陀·元丹貢布(又稱宇陀·寧瑪元丹貢布),成書時間在8世紀末。據藏文史料記載,該書著成時,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依照當時在藏的密宗始祖蓮花生的建議,將書密藏於桑耶寺的柱子下面。直到11世紀才被札巴恩協發掘出土。幾經輾轉,最後由原作者宇陀的後代宇陀薩瑪·元丹貢布獲得,今天的版本就是經他親手修改、補充、詮釋後而流傳於世的。
P126-129

後記

《走進中國科技殿堂》是“文明之旅叢書”中的一部,它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圖文並茂,體系完整。全書共分為十二章,大體上按照中國科技起源、發展和演變的順序次第展開,力求對科學家及其思想和那些極富智慧的發明,進行深入淺出、重點突出而又系統全面的介紹。通過對該書以及該套叢書中其他圖書的閱讀和學習,將有助於讀者開闊視野,深化對於中華文明的了解和認識;有助於最佳化知識結構,形成跨學科的貫通性思維,激發創造激情;也有助於培養博大的學術胸懷,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從而更好地適應新世紀對人才全面發展的要求。
這部具有較高品位、可讀性很強的通用素質教育讀本,既可作為歷史、科技史、哲學專業學生的入門讀物,也可作為其他專業素質教育課或通識課的參考用書,同時也適合科學愛好者以及希望了解中國科技的讀者閱讀。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閱讀參考了大量中國科技原著和國內外學者撰寫的有關中國科技的著作,出於本書體例上的考慮,許多著作在書中未能一一註明。在此,我們向諸位作者深表感謝。為了配合和形象地說明書中的相應內容,我們選用了大量圖片,凡能查到作者的均一一註明。但也有許多圖片因所引出處未註明作者,一時難以查到而沒有署名,對此,我們向這些圖片的作者深表歉意。一些圖片的原始出處和發表年代無法確定,或是無法與作者和著作權擁有人取得聯繫,請在著作權保護期內的圖片的作者和著作權擁有人及時與出版社聯繫,出版社將按有關規定向您支付稿酬。在此,我們向所有圖片的作者深表感謝。
本叢書得到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經費資助。在此,我們深表感謝。
在該書的寫作和出版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同事、學友及學生的幫助,應該說本書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山東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博士生導師馬新教授,山東大學出版社社長、博士生導師孔令棟教授於百忙中對該書稿進行了修改和潤色,並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劉旭東先生、牛鈞先生、朱以青女士、王鈞女士的出色工作也為該書增色不少。另外,牟傑、王宜凱、王剛、王凱、肖虹、武偉、王東生、宋芝業、李欣、高進、李傳實參加了部分內容的撰寫、查找資料和文稿校對。在此,我們對他們的支持和關心表示感謝。
因受時間和水平所限,儘管我們作了很大努力,書中的疏漏、錯誤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日後補充修正。
編著者
2004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