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經濟學(基礎課程)

文化經濟學(基礎課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化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形態和現象。文化經濟學正日益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性學科成為一個嶄新的科學領域,成為文化研究和經濟研究的重要對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經濟學
  • 類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
  • 內容:文化與經濟的關係等
  • 目的:引導大家研究文化經濟運動的基本規律
概述,發展歷史,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理論基礎,相關書籍,

概述

文化經濟學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文化與經濟的關係,文化需求與供給文化商品與價格,文化生產、交換、消費、市場、投資,以及文化發展戰略、文化經濟管理等。通過上述內容的學習和思考,引導大家研究文化經濟運動的基本規律,揭示文化經濟對於現代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作用與意義,豐富關於文化和經濟的理論系統與政策系統。

發展歷史

對於文化經濟的研究,始於文化社會學、藝術社會學和非生產領域經濟學等研究。1847年,比利時的米凱爾首先提出“藝術社會學”的命題。隨後眾多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文化史學家就分別從不同角度考察了文藝同社會、經濟的聯繫。其中,普列漢諾夫的《論藝術——沒有地址的信》最早從社會經濟結構的角度研究文藝的本質,進行文化的經濟淵源考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理論發現的命題,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經濟學的研究提供了前期理論依據;德國學者弗里采的《藝術社會學》揭示了藝術作品同生產方式的聯繫。
20世紀60年代中期,蘇聯興起的“非生產領域經濟學”的研究,把文化的社會經濟問題提上了研究工作日程。70年代末,在蘇聯的影響下,東歐國家開始注重對社會主義文化經濟理論的實踐的研究。蘇聯的莫肖夫、普納諾夫,捷克斯洛伐克的諾沃特尼、維特克,匈牙利的孔茨、庫蒂,以及民主德國的羅德、霍馬廷、雷瓦爾特等,都發表過有關的論著,開始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這些研究為文化經濟學的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
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的斯·庫列戈揚發表了《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精神生產》,指出要建立包括文化經濟學在內的一些關於精神生產領域的經濟學科。1980年,蘇聯出版了《非生產領域經濟學》教科書,系統分析了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經濟學問題。1982年,民主德國的霍馬廷和雷瓦特合作發表了《文化領域經濟學的現實問題》,闡述了建立社會主義文化經濟學的必要性和具體內容。至此,文化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產生了。
文化經濟學不僅要求從經濟學的觀點開展對文化經濟問題的整體研究,而且還要求從文化領域的各個部門出發研究經濟問題。日本的名和太郎發表《經濟與文化》,分析了經濟與文化的關係,以及日本的文化時代、文化力和文化立國等問題;日本的並木信義發表了《日本文化的經濟學》。1981年美國波特蘭市州立大學經濟學家布林克曼在印度出版了《文化經濟學》,根據文化發展的理論分析了各種經濟現象的實質,從巨觀角度闡述了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雖然許多國家的學者都發表了不少有關的論著,但系統的科學的文化經濟學理論體系仍在建立之中。
在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在1985年召開的上海文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率先提出應建立中國自己的文化經濟學的主張,此後,全國不少地方也都紛紛舉行大型的文化發展戰略研討,一批關於文化經濟研究的學術成果相繼問世。所有這些,不僅推動了對文化領域的一些經濟和管理的現實問題的探討,而且還直接為我國文化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和學科的建立做了素材積累和理論動員的準備。
1993年,我國第一個以“文化經濟”為專業方向的四年制本科專業——“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在上海交通大學設立,文化經濟學的理論研究、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由此進入我國學術界的視野和高等教育領域。
2004年,教育部批准在山東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雲南大學四所高校中開設“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以“文化經濟學”作為專業課之一。隨後眾多高校紛紛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研究對象

文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並不是文化本身,而是生產文化、供應文化和使用文化的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經濟現象,是從文化理論與經濟理論的互相結合上來考察文化商品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客觀規律。
具體內容包括:
(1)文化經濟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2)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文化力)的特徵、功能以及結構體系。
(3)文化產業化對現代社會經濟的影響和發展趨勢。
(4)文化產業經濟規模及其結構增長和變動的規律。
(5)文化市場的結構運動、功能以及文化市場價格變動的規律。
(6)價值規律和文化規律在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中的特殊作用。
(7)文化產業同其他國民經濟部門,特別是同社會經濟部門發展之間的相互關係。
(8)文化藝術部門作為非物質生產領域同物質生產領域之間的相互關係。

研究目的

文化經濟是獨立的、涉及面相當廣的、兼有文化和經濟雙重特性的領域,它有自身的矛盾運動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並在自己的活動領域中表現出種種特殊的矛盾性文化產業各部門間,如電影和電視間的對立和聯繫、文化產業組織中的競爭和壟斷、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均衡和非均衡等等,都會在文化經濟的生長過程中發生深刻的作用。而在這當中表現出來的種種矛盾的消長、對立和轉化,都會使文化經濟發展運動呈現出特殊的規律性。文化經濟學的任務,就是通過對上述矛盾特殊性的研究,揭示文化經濟發展運動的規律性。

研究方法

(2)系統分析,動態研究。
(3)規範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
(4)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結合。

理論基礎

文化經濟學兼有文化科學和經濟科學的雙重品格,是一門全新的理論科學。社會主義文化經濟學,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理論為指導。文化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理論:關於社會生產和社會文化關係的理論;關於生產勞動的學說和勞動價值學說;關於價值規律再生產的理論;關於精神生產的發展與物質生產的發展不平衡的理論;關於文化產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理論和關於文化消費物質消費制約的理論等等。這些都是確定我國文化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目標、體系和結構、內容和方法的科學依據和指導思想。

相關書籍

1、《文化經濟學》
書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年7月
ISBN 978-7-80550-738-5
戴維·思羅斯比/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年9月
ISBN:978-7-30014-291-3
3、《文化產業經濟學》
文化經濟學(基礎課程)
顧江/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6月
ISBN:978-7-30505-07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