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結構習題解析(第二版)

數據結構習題解析(第二版)

《數據結構習題解析(第二版)》是2014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數據結構習題解析(第二版)
  • ISBN:9787302243922
  • 定價:49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22日
  • 裝幀:平裝
圖書簡介,目錄,

圖書簡介

本書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列教材《數據結構(用面向對象方法與C++描述)》(第2版)的配套用書。本書針對主教材各個章節精選的習題,給出了參考答案;對部分習題提供了多種可能的解答,以幫助學生以不同的思路來解決問題。
本書章節的編排與主教材的章節嚴格對應。每一章在開始部分提示本章的複習要點,總結主要的知識點;第二部分說明其重點和難點,以引起學習者的注意;在第三部分給出本章習題的參考答案;在第四部分進一步擴展開來,針對將來工作中可能涉及的知識,兼顧考碩、考博,補充了大批練習。
書中內容涵蓋了碩士研究生入學(全國聯考)考試大綱的各個知識單元,針對考試的題型,增加了大量選擇題和套用題,包括算法題。所有的習題都經過精心挑選和精心解答。
本書適合本科在校學生作為學習數據結構課程的參考書使用,也可以作為考研學生的複習教材。此外,對於從事計算機軟體研發的人員也有參考價值。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複習要點1
1.2難點與重點2
1.3教材習題解析2
1.4補充練習題18
1.5補充練習題參考答案21
第2章線性表23
2.1複習要點23
2.2難點與重點24
2.3教材習題解析25
2.4補充練習題46
2.5補充練習題參考答案49
第3章棧和佇列53
3.1複習要點53
3.2難點和重點54
3.3教材習題解析56
3.4補充練習題88
3.5補充練習題參考答案94
第4章數組、串和廣義表102
4.1複習要點102
4.2難點與重點103
4.3教材習題解析105
4.4補充練習題117
4.5補充練習題參考答案122
第5章樹與森林138
5.1複習要點138
5.2難點與重點139
5.3教材習題解析142
5.4補充練習題172
5.5補充練習題參考答案181第6章集合與字典209
6.1複習要點209
6.2難點和重點211
6.3教材習題解析212
6.4補充練習題230
6.5補充練習題參考答案235
第7章搜尋結構252
7.1複習要點252
7.2難點和重點256
7.3教材習題解析257
7.4補充練習題280
7.5補充練習參考答案284
第8章圖296
8.1複習要點296
8.2難點和重點297
8.3教材習題解析299
8.4補充練習題329
8.5補充練習題參考答案342
第9章排序371
9.1複習要點371
9.2難點和重點374
9.3教材習題解析376
9.4補充練習題399
9.5補充練習題參考答案404
第10章檔案、外部排序與搜尋418
10.1複習要點418
10.2難點與重點421
10.3教材習題解析423
10.4補充練習題439
10.5補充練習題參考答案449
第1章引論1
1.1計算機網路的產生和發展1
1.1.1歷史的回顧1
1.1.2推動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兩大動力3
1.1.3區域網路的產生和發展4
1.2資源共享6
1.2.1資源分配和共享6
1.2.2資源共享定理6
1.3計算機網路分類7
1.4計算機網路技術基本內容8
1.5計算機網路發展趨勢9
1.6本章小結12
第2章數據通信14
2.1時域和頻域概念14
2.1.1時域概念14
2.1.2頻域概念16
2.1.3數據率和頻帶的關係17
2.1.4數據率的限制19
2.1.5幾個重要的信號傳輸度量19
2.2數據調製與編碼20
2.2.1模擬數據的模擬信號調製22
2.2.2數字數據的模擬信號調製23
2.2.3數字數據的數位訊號編碼25
2.2.4模擬數據的數位訊號編碼27
2.3多路復用28
2.3.1多路復用技術28
2.3.2頻分多路復用29
2.3.3時分多路復用29
2.3.4統計時分多路復用32
2.3.5波分多路復用33
2.3.6碼分多路復用34
2.4異步傳輸和同步傳輸37
2.5銅環接入技術38
2.5.1銅環接入類別38
2.5.2ADSL調製技術42
2.6電纜調製器43
2.6.1混合光纖同軸電纜43
2.6.2DOCSIS協定44
2.7數據交換45
2.7.1線路交換45
2.7.2分組交換45
2.7.3幀中繼交換49
2.7.4信元交換50
2.8本章小結52
第3章傳輸介質與拓撲結構54
3.1傳輸介質特性54
3.2傳輸介質類別54
3.3傳輸損耗56
3.4拓撲結構的選擇58
3.5拓撲結構類別58
3.6環型網63
3.7匯流排/樹型網路64
3.7.1基帶系統65
3.7.2寬頻系統66
3.7.3基帶系統和寬頻系統的比較68
3.8光纖區域網路68
3.8.1無源星型結構69
3.8.2有源星型結構69
3.8.3光纖環網結構70
3.8.4光纖匯流排網結構70
3.9本章小結71
第4章區域網路協定73
4.1LAN參考模型73
4.2數據鏈路控制77
4.2.1流控技術77
4.2.2差錯檢測80
4.2.3差錯控制83
4.3邏輯鏈路控制協定85
4.3.1網路層/LLC子層界面服務規範85
4.3.2LLC子層/MAC子層界面服務規範87
4.3.3LLC協定數據單元結構87
4.3.4LLC協定的型和類88
4.3.5LLC協定的元素88
4.4介質訪問控制90
4.5爭用協定92
4.5.1載波監聽多路訪問92
4.5.2載波監聽多路訪問/衝突檢測93
4.5.3退避算法94
4.6標記環介質訪問控制95
4.7光纖分布數據接口介質訪問控制96
4.7.1FDDI原理96
4.7.2FDDI系列97
4.7.3FDDI協定98
4.8區域網路協定標準100
4.9本章小結102
第5章乙太網103
5.1傳統乙太網104
5.1.1MAC子層104
5.1.2物理層105
5.1.3物理層實施105
5.1.4橋接乙太網107
5.1.5交換式乙太網107
5.1.6全雙工乙太網107
5.2交換式區域網路108
5.2.1交換式區域網路的基本模組108
5.2.2LAN交換器的特點109
5.2.3兩種交換方式110
5.2.4第三層交換器111
5.3快速乙太網112
5.3.1MAC子層113
5.3.2物理層113
5.3.3物理層實施114
5.4千兆位乙太網117
5.4.1乙太網的進展117
5.4.2MAC子層119
5.4.3物理層119
5.4.4物理層實施119
5.4.5千兆位乙太網的套用122
5.5虛擬區域網路工作原理127
5.6網路互連方式129
5.6.1中繼器互連方式129
5.6.2網橋互連方式130
5.6.3路由器互連方式131
5.6.4網路互連方式的對比132
5.7本章小結133
第6章無線區域網路134
6.1IEEE802.11體系結構134
6.2IEEE802.11物理層134
6.3IEEE802.11MAC135
6.3.1協定結構135
6.3.2幀結構138
6.4IEEE802.11地址機制138
6.5藍牙體系結構139
6.6藍牙層結構139
6.6.1無線電層139
6.6.2基帶層140
6.6.3L2CAP層141
6.7本章小結141
第7章Internet模型142
7.1OSI模型簡述142
7.1.1分層結構142
7.1.2基本構造技術144
7.2TCP/IP體系結構144
7.2.1TCP/IP分層模型144
7.2.2TCP/IP和OSI的對應關係146
7.3Internet模型各層職責147
7.3.1物理層職責147
7.3.2數據鏈路層職責148
7.3.3網路層職責148
7.3.4傳輸層職責149
7.3.5套用層職責149
7.4Internet模型的實現機制150
7.4.1物理層151
7.4.2數據鏈路層152
7.4.3網路層153
7.4.4傳輸層154
7.4.5套用層155
7.5本章小結156
第8章網路層158
8.1網路層職責158
8.1.1網路互連要求158
8.1.2網路層職責159
8.2網間協定IP159
8.2.1InternetIP設計原則159
8.2.2Internet體系結構160
8.2.3IP數據報161
8.2.4IP數據報選項162
8.2.5IP操作163
8.2.6無連線互連網路的設計163
8.3Internet地址166
8.3.1Internet地址結構166
8.3.2Internet地址映射168
8.3.3子網劃分170
8.3.4無類別域間路由選擇172
8.3.5網路地址轉換173
8.4Internet地址空間的擴展174
8.4.1IP的更新174
8.4.2IPv6數據報格式175
8.4.3IPv6地址空間176
8.4.4IPv4過渡到IPv6177
8.5Internet控制報文協定ICMP178
8.5.1ICMP機制178
8.5.2ICMP報文格式179
8.6路由器體系結構180
8.6.1核心路由器體系結構180
8.6.2自治系統181
8.7IP數據報的路由選擇182
8.7.1IP數據報的直接傳送和間接傳送182
8.7.2IP路由選擇表與算法182
8.7.3距離矢量路由選擇184
8.7.4鏈路狀態路由選擇184
8.8內部網關協定184
8.8.1路由選擇信息協定185
8.8.2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定187
8.9外部網關協定189
8.10邊界網關協定192
8.11本章小結193
第9章傳輸層195
9.1傳輸層服務和協定要素195
9.1.1網路層、傳輸層、套用層提供服務的關係195
9.1.2傳送服務原語196
9.1.3傳輸層協定機制197
9.2用戶數據報協定203
9.2.1UDP協定功能204
9.2.2UDP報文格式204
9.2.3UDP的協定分層與封裝205
9.2.4UDP的復用、分解與連線埠205
9.2.5遠程過程調用206
9.2.6實時傳輸協定207
9.3可靠的數據流傳輸209
9.3.1可靠數據流傳輸服務特性209
9.3.2可靠數據流傳輸服務的實現209
9.4傳輸控制協定210
9.4.1TCP功能210
9.4.2TCP報文格式211
9.4.3TCP的操作212
9.4.4狀態轉換圖213
9.5網路服務質量215
9.5.1流特性和改進QoS的技術216
9.5.2網路集成服務218
9.5.3網路資源預約協定218
9.5.4網路區分服務219
9.6本章小結220
第10章網路作業系統與網路計算模式222
10.1作業系統概述及其發展222
10.2網路作業系統概述及其特點223
10.2.1網路作業系統概述223
10.2.2網路作業系統的特點224
10.3網路作業系統的種類225
10.4網路計算模式的發展226
10.4.1以大型機為中心的計算模式226
10.4.2以伺服器為中心的計算模式226
10.4.3小型化和客戶機/伺服器計算模式的出現227
10.5客戶機/伺服器計算模式228
10.5.1客戶機的特點228
10.5.2伺服器的特點229
10.5.3客戶機/伺服器計算模式的特點229
10.6客戶機/伺服器模式的優點231
10.7客戶機/伺服器模式的中間件232
10.7.1中間件產生的背景232
10.7.2中間件的功能與作用232
10.8客戶機/伺服器類型233
10.9雲計算234
10.9.1雲計算原理234
10.9.2“雲”時代234
10.9.3雲計算的幾大形式235
10.9.4發展雲計算的原因236
10.10本章小結237
第11章環球信息網238
11.1環球信息網的基本原理238
11.1.1環球信息網的特點238
11.1.2環球信息網的基本概念239
11.2超文本傳輸協定243
11.2.1HTTP工作過程243
11.2.2HTTP協定244
11.3超文本標記語言244
11.3.1HTML的基本框架245
11.3.2在HTML檔案中建立連結248
11.3.3在HTML檔案中使用圖像250
11.3.4多視窗套用251
11.3.5表單的套用253
11.4通用資源訪問地址255
11.5動態Web文檔與CGI技術256
11.5.1Web文檔的3種基本形式256
11.5.2動態文檔的實現257
11.5.3通用網關接口257
11.6活動Web文檔和Java技術258
11.6.1活動文檔技術258
11.6.2Java技術258
11.7本章小結259
第12章網路管理260
12.1網路管理功能260
12.2網路管理的標準263
12.3簡單網路管理協定264
12.3.1SNMP網路管理模型265
12.3.2抽象語法表示266
12.3.3管理信息結構266
12.3.4常用管理信息庫268
12.3.5SNMP協定數據格式與工作模式269
12.4網路日常管理和維護271
12.4.1VLAN管理271
12.4.2WAN接入管理272
12.4.3網路故障診斷和排除273
12.4.4網路管理工具275
12.5本章小結276
第13章網路安全277
13.1密碼學277
13.1.1密碼學的基本原理277
13.1.2私鑰密碼技術278
13.1.3公鑰密碼技術279
13.2鑑別279
13.2.1鑑別的基本原理279
13.2.2Kerberos鑑別281
13.2.3公鑰基礎設施282
13.2.4數字簽名283
13.3訪問控制284
13.3.1訪問控制的基本原理284
13.3.2虛擬專網285
13.4防病毒286
13.5網路安全技術287
13.5.1網路安全層次模型287
13.5.2防火牆技術289
13.5.3IP層安全性290
13.5.4傳輸層的安全性291
13.5.5套用層的安全性293
13.5.6WWW套用安全技術295
13.6安全服務與安全機制298
13.6.1安全服務298
13.6.2安全機制299
13.7信息系統安全體系結構框架300
13.8信息系統安全評估準則301
13.8.1可信計算機系統評估準則301
13.8.2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級劃分準則302
13.9評估增長的安全操作代價303
13.10本章小結304
參考文獻306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