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論壇

“數字論壇”成立於1998年,是中國網路文化啟蒙、倡導和推動的最重要群體。十多年來,數字論壇成員以專欄、圖書、主編雜誌、論壇、活動、學術研究、海外聯絡等各種方式促進中國網路社會的進程。主要成員包括王俊秀、胡泳、姜奇平、方興東、劉韌、段永朝、吳伯凡、郭良等人,以及眾多外圍支持和參與的各領域專家學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數字論壇
  • 成立於:1998年
  • 主要成員:王俊秀、胡泳、姜奇平等
  • 源起人:王俊秀
簡介,發展,由來,定形,人物誌,王俊秀,方興東,郭良,劉韌,吳伯凡,段永朝,姜奇平,

簡介

數字論壇成員的活動全方位融合IT產業評論、網路文化、網路思想、數字新知等,強調思想性、責任感,追求有容乃大,關注熱點問題,關注重大事件,在中國網路界和整個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發展

——數字論壇的源起(王俊秀)
如果我們說80年代談的是“中西方文化”比較的話,而90年代則更多的是“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的比較,在80年代,誰都會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文化人,侃一通“中國人的劣根性”;在90年代,面對悄悄變化著的文明底色,你必須默默地不斷調整自己。很明顯,一個大於我們存在的事物已悄悄降臨,我們已感覺到它的衝擊,但卻無法為它命名。
“數字論壇”有幸成為這種新文明的闡釋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因為極偶然機緣而誕生的“以計算網路為手段聯結的圓桌會議形式和沙龍”會越發呈現出它對這個時代的獨特影響。
1998年8月的一個周末,我代表《信息產業報》邀請幾位關注信息產業的分析家和思想家在京郊舉辦了一次簡樸聚會。可以說那次會議正式達成了IT媒體由“新聞時代”向“分析時代”過渡的共識。“新聞時代”只是簡單的信息堆砌,“分析時代”才是真正把信息當成是一種資源來經營。為推動分析時代的到來,首先呼喚的是一批新的分析家。
會議結束後,我提議參會的每一個人回去都就自己對信息文明的看法寫一點東西。將近一個月之後,我在《信息產業報》上為這些人做了一個專題──封面文章的題目叫《分析家時代的來臨》。
應該說,我當時對所邀請的人員名單是動過一番腦子的。我之所以看重來自社科院的郭良與吳伯凡,是因為他們可以說是當代中國少有的對電腦文化有研究的純正知識分子,參與了中國第一套《網路文化叢書》的編寫。在基督教神學和社會理論方面頗有建樹的吳伯凡為人們構築了許多資訊時代的“大理論”框架,而哲學家郭良在《南方周末》上的返璞歸真的小品文,則讓人在捧腹大笑之餘接受了一種新文明洗禮。從《農民日報》到《網際網路周刊》,睿智的姜奇平似乎永遠沉湎於對未來的幻想之中,這種幻想常常會突破其文字的外表,表現為一種雄辯的激情。在中國IT界,姜奇平以“直接經濟”理論聞名,他是中國網路經濟理論的重要發言人。
在會上,來自山西的段永朝對發言權提出了質疑。段永朝提出:“作為用戶的過濾器,我們該如何說話?”,我深信,伴隨著這一問題,段永朝已深深陷於後現代社會關於權力與知識的思考之中。來自清華的博士方興東的一系列文章可謂給中國IT業寫就了一部大型的抒情史詩,讀方興東的文章,就如同經歷了一次心靈的風暴。劉韌則以一種“慢吞吞的激情”完成了對“知識英雄”的素描。不知怎么,面對劉韌,總讓人想起圍棋世界的少年天才李昌鎬。而中國網路事業先行者之一的陸群,作為《網路文化叢書》的主要創意者,多年一直致
力於網路文化與產業發展的研究,在業界頗具影響力。可以說,正是這些人構成了未來“數字論壇”的主幹。
認識胡泳是在奧林匹克飯店。那一天海洋出版社的主任編輯齊海峰約請大家出一套關於電腦文化與產業評述方面的書──就是 “數字論壇”叢書。也就是在那一次聚會上,大家提出,應該有一個類似編委會的組織,為中國社會的信息化做一些事情。因為當時張朝陽要邀請尼葛洛龐帝訪華,我提出能不能請尼葛洛龐帝做我們的顧問。後來,這件事情在姜奇平、胡泳的努力下成為現實。
這就是“數字論壇”的由來。
“數字論壇”只是一個以數字媒介為基礎的沙龍。由於採用徹底扁平化結構,“數字論壇”即使對身處其中的人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東西。關於數字論壇詳細深入的介紹,姜奇平寫於2003年的文章《數字論壇人眼中的網際網路十年》是比較全面的參考。

由來

1999年1月8日,《數位化生存》譯者胡泳正式代表“數字論壇”向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遞交了顧問聘書。標誌著“數字論壇”正式誕生。
那一時期大紅大紫的“數字英雄”,多已沉淪;但“數字論壇”卻在默默耕耘中,經受了時間的考驗,至今未失本色。僅舉一端,在網上流傳的經典中,大浪淘沙後留下的數位化名著,幾乎全是數字論壇成員的果實:《數位化生存》、《21世紀網路生存術》、《數字財富》、《數字時代的人與商業》、《孤獨的狂歡》、《網路創世紀》……等。而其它噪音,早已“爾曹身與名俱滅”。數字論壇這種數位化啟蒙中獨特的群星燦爛現象,是一種歷史現象。
許多人都在問我們,數字論壇到底是誰(或什麼),而對我們自己來說,最大的困惑也正在這裡。
前些天在萬聖書園聚會,負責新浪“數字論壇”專欄的劉書,又提出這個問題。誰來寫一寫數字論壇?大家你推我,我推你,誰也不願接這“髒活”、“累活”。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凡問是“誰”或“什麼”,都屬哲學上最不好回答的問題。
我這裡說“數字論壇”是誰或什麼,只是我個人的視點,並不算數,大家公認或歷史說的,才算數。
數字論壇的邏輯回顧
在理性缺位的啟蒙中,技術成為替代:對現代性的一種新的反應立場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本性。所謂本性,就是問“是誰”或“是什麼”中的“誰”或“什麼”。現代性這個問題本身就具有歷史性,是在追究這個時代的“道”,即:什麼是這個時代“合理的”,或什麼是這個時代“將成為現實的”。其它問題都自然包含在這個問題之中,比如有現代性,才有現代化,才有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其它各種派生的問題。

定形

將網路叢書在京原班人馬的全部,加上1998年8月《信息產業報》主編王俊秀邀請的全部IT分析家,合成一路人馬,作為出書的班底。這就是人員的來歷。
1998年11月28日,數位化領域有影響的媒體知名人士聚集在北京奧林匹克飯店,就“數字論壇”進行了創議性的討論。大家討論了數字時代媒體精英的地位和作用,一致認為IT技術將對整個社會文化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媒體由中介演變為經濟和社會的中心和主要舞台,注意力將成為知識社會的主要資源,新的媒體精英擁有影響力這種知識社會的主要財富。整合社會的注意力資源,推動社會向數位化方面轉變,是我們的歷史使命。為了實現這種使命,與會者發起“數字論壇”。
1999年1月8日,《數位化生存》譯者胡泳正式代表“數字論壇”向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遞交了顧問聘書。數字論壇是一個純粹的虛擬組織。最奇特的組織方式,是沒有領導人。誰倡議個事,大家同意去做,倡議者就是領導人,經過諮詢尼葛洛龐帝,我們大家一起決定了論壇的命運和開端
這就是“數字論壇”的由來。

人物誌

王俊秀

山西人,中國政治大學法律系畢業。詩人。《信息產業報》主編,後任《網際網路周刊》執行主編。 他的名言是:“建國以來,中國經歷了三次解放:1949年是革命的解放,1978年是改革的解放,今天則是知識的解放。”其著名有《知本家風暴》(合著)、《起來——挑戰微軟霸權》(合著)等。

方興東

清華大學高電壓博士,獨立評論家。“他寫IT評論,不到兩年就名聲鵲起。圈子裡面,方興東的文筆無人能敵。”(劉韌語)。“他充滿數字和非數字誘惑的浮世儈中,追求獨立的個人評論家。”(姜奇平語)。方興東著作頗豐,計有《還原——改變計算機生命的英雄》、《矽谷時代——創造計算機生命的英雄》、《騷動與喧囂——IT業隨筆》、《起來——挑戰微軟霸權》、《數字神壇——計算機業批判》及詩集《你讓我順流飄去》等。

郭良

中國社科院西方哲學研究學者,電腦與人文的“兩棲人”。先後為《人民日報》、中國社科院編寫過軟體,多次應英國倫敦大學、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的邀請進行學術訪問。主編過《網路文化叢書》及在《南方周末》擔任電腦專欄作家。“雖然郭良是哲學學者,但IT領域留名,不是靠解釋世界的思考,而是對IT技術的先知先覺……。真沒想到IT業圈外的一個哲學學者幫忙做了技術啟蒙工作。”(劉韌語)。

劉韌

《計算機報》記者、作家。他的《知識英雄》、《中關村問題》等著述名楊四海。謙為IT忠實的“記錄者”。“他沒有擺出咄咄逼人的教導,也沒有陷入擦皮鞋的誤區,而是面對人物、提綱攜領,用素描的筆法,記錄這些人物的經歷、感悟和觀點……具備了第一手的真實感,為了解中國IT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留下一份寶貴的參考。”(方興東語)。

吳伯凡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宗教學者,網路文化的啟蒙者之一,電腦文化理論大框架的構造者。主要著作有《孤獨的狂歡——數字時代的交往》、《電腦咖啡館裡的阿拉伯駱駝》等。“每一代人里,如果缺少了超越所在時代進行思想的人,將是十分遺憾的。吳伯凡對於媒體和人際交住的看法,在商業氣息彌慢的市民社會中,難得是將文化趣味提升到國際水準。(姜奇平語)”。“這個行業太感性、太功利,太現實。加點社會科學的智慧,加點人文精神,顯然更加可口,有雞尾酒的味道。”(方興東語)。

段永朝

山西一介書生、電腦“自由主義者”。對後現代社會關於權力與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方興東稱他“理想,太理想了!許多東西只能在書本里尋找。但也因此可貴。”劉韌說他是“IT書生。段永朝的文章永遠帶有獨有的思辯和沉重”。而姜奇平說他是“一位充滿科學實驗精神的人。喜愛大膽假設問題,小心求證真理。”

姜奇平

在IT方面的成就,可以列出長長的一個單子,這裡就不詳述了。關於他的特點,倒是“數字論壇”的同人議論有些特色,不仿引用兩段。“文思新穎、慧眼獨具,縱橫捭 ,宏論天下。文縐縐一介書生,活脫脫IT師爺。”(段永朝語)“作為經濟學家,姜奇平的理論能懂的沒有幾個,贊同他理論的人恐怕也不是很多,但姜奇平的意義在於開拓思路,提出問題。”(劉韌語)
就是這么一批數字文化的思索者,他們思想火花的撞擊,那就是出版了一套《數字論壇叢書》。不久,這批青年學者結成扁平化結構的、沒有任何領導者存在的“數字論壇”。他們宣稱: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媒體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中,是注意力與影響力的交匯點。作為IT媒體活動家和網路文化研究者,我們希望通過整合媒體的影響力,充分吸引公眾對數位化的注意力。為此成立“數字論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