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寫生(電視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電視紀錄片《敦煌寫生》5月12日在美國舊金山藝術宮舉行的第36屆北加州地區“艾美獎”(The 36th Annual Northern California Area Emmy Awards)頒獎典禮上,榮獲最佳紀錄片導演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敦煌寫生
  • 類別:電視紀錄片
  • 獎項:榮獲最佳紀錄片導演獎
  • 拍片方:中美合拍片
  • 榮譽:最佳紀錄片導演獎
  • 主角:美國畫家瑞切爾和托德
  • 拍攝地址:敦煌
簡介,獲獎原因,

簡介

此片由五洲傳播中心和美國彩虹電視聯合製作,這是中美合拍的電視紀錄片第一次捧得“艾美獎”獎盃,也是此次惟一一部中國題材的獲獎電視紀錄片。
“艾美獎”由美國國家電視藝術與科學學會頒發,是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影響都非常大的一個電視節目獎項。“艾美獎”在美國電視界相當於電影界的“奧斯卡獎”,音樂界的“葛萊美獎”。
美國本土“艾美獎”的新聞和紀錄片獎分20個區域頒發,北加州地區“艾美獎”的覆蓋範圍主要包括北加州、夏威夷、內華達等地區。本屆北加州地區“艾美獎”共收到930 部參評電視節目,《敦煌寫生》面對的競爭對手包括美國ABC、NBC、CBS 和 FOX等電視台的節目,能夠獲獎,十分難得。
《敦煌寫生》是“五洲”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三局的策劃和指導下,與美國彩虹電視合拍系列節目《接觸中國》的第三部。美國畫家瑞切爾和托德第一次來到中國西部,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到中國最負盛名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寫生,用西方油畫家的視角、西方的審美觀和美學定義體會敦煌藝術的燦爛與輝煌,感受藝術的碰撞和感動。
他們到當地的人家去做客,體會當地淳樸的民風民情,與當地的剪紙藝術家進行交流,到藝術學校與孩子們一起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在美麗、傳奇的鳴沙山素描並探訪其間無窮的奧妙。鏡頭追隨他們的旅程,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敦煌藝術和當地的民俗民情。從敦煌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特有的絲路風情汲取的營養,讓瑞切爾和托德的創作耳目一新,回到美國後他們用了3個月的時間各自創作了“中國敦煌油畫系列”,在美展出獲得了成功。
作為一部中國題材的電視紀錄片,《敦煌寫生》與美國其他角逐“艾美獎”的電視片追求懸念、衝突和刺激不同,它用優美流暢的畫面生動地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溝通和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用西方藝術的形式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最好的詮釋和解讀。

獲獎原因

一部根植於中國文化之上的電視紀錄片,能博得美國評審的青睞,主要是因為:
一、從國際化視角深層詮釋中國傳統文化。雙方商定拍攝方案後,中方製作人員到敦煌進行了實地調研,僅莫高窟千佛洞就去了兩次,記錄下了每個洞窟的精華和拍攝時的理想光線條件。片中看似隨意的採訪和記錄,都建立在深入的調研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提煉之上,這是影片內容精彩的關鍵。
二、嫻熟的製作技巧。作為《接觸中國》系列的第三部,在前兩部成功的基礎上,該片的中外主創人員對節目的結構形式和現場的拍攝調度已經駕輕就熟,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拍攝到最精華的內容。
三、中西方文化達到了良好的契合。兩位美國畫家通過“影像日記”的形式,對中國文化和當地風情進行探尋和記錄,有交流溝通,有真情實感,這種方式能夠很好地被西方觀眾所接受,生動地傳達出中國的信息。
《接觸中國》系列節目已連續拍攝三年,每部均在美國知名電視節上獲得大獎。2004年,《西藏日記》獲得美國兩項大獎——美國攝影家獎之“最佳攝影榮譽獎”和2004美國奧羅拉金像獎之“最佳紀錄金像獎”;2005年,《在中國乘火車》獲得美國第26屆TELLY獎電視紀錄片獎和電視紀錄片導演獎;2006年,《尋找臥虎藏龍》獲得美國第13屆傳播家獎之“紀錄片榮譽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