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桂花雨

故鄉的桂花雨

現代散文作品,作者:琦君(1917-2006),2006年6月7日凌晨4時45分病逝於和信醫院,享年90歲。台灣著名女作家。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浙江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是著名詞學專家夏承燾先生的得意門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故鄉的桂花雨
  • 創作年代:現代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琦君
課文導學,相關背景,全文,整體感悟,練習解答,類文品讀,同步練測,

課文導學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字音及詞義:
魂牽夢縈(yíng):形容思念情切。
裊(niǎo)裊:煙氣繚繞升騰的樣子。
才高八斗:比喻才智很高。
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處於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
笨笨拙(zhuō)拙:很笨,不聰明,不靈巧。
詩興:做詩的興致。
繽紛:繁多而凌亂。
極樂世界:佛經中指阿彌陀佛所居住的國土。佛教徒認為居住在這個地方,就可獲得光明、清淨和快樂,擺脫人間一切煩惱。也叫西天。不用再在人間經歷六道輪迴。

相關背景

1、關於作者:
琦君(1917-2006),2006年6月7日凌晨4時45分病逝於和信醫院,享年90歲。台灣著名女作家。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浙江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是著名詞學專家夏承燾先生的得意門生。1949年去台灣,曾任台灣中大中文系教授,後定居美國新澤西州。曾出版小說集和兒童文學集多種,還著有文學評介集《詞人之舟》。琦君散文創作成就最大,已在台灣結集出版的有《煙愁》等近20種散文集。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散文選集《琦君散文》,代表作大多在內。本篇課文選自《長溝流月去無聲》(雲南人民出版社)。
2、相關知識:
琦君和她的散文
(台灣散文發展的)第二代女作家,在大陸度過了青少年時代,畢業已受過高等教育,到台灣以後才真正登上文壇;其散文文風基本上承接“五四”現代散文的流風餘緒……
如果拿所寫的題材來說,琦君在許多主面與五四時期的冰心相似,多半寫童年記憶、母女之情、友伴之誼,但是琦君卻寫出了新水平。她在一個新的散文水準線上營造了一個只屬於她的藝術世界。(美國)著名學者夏志清則認為琦君的一些名篇,如《看戲》、《一對金手鐲》,即使列人世界名作之林也無愧色。筆者贊同這個意見。琦君堪稱以真善美的視角寫童年故家的聖手。在她的筆下,童年不是一般意義上人類個體生存史上的童蒙期,而是“驀然回首,不復存在的心靈伊甸園”。她是用兒童聖潔的心靈,把對童年的一次回憶,當成是滌濾心靈的一次巡禮。

全文

中秋節前後,就是故鄉的桂花季節。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彷佛聞到了。桂花有兩種,月月開的稱“木樨”,花朵較細小,呈淡黃色,台灣好像也有,我曾在走過人家圍牆外時聞到這股香味,一聞到就會引起鄉愁。另一種稱“金桂”,只有秋天才開,花朵較大,呈金黃色。
我家大宅院中,前後兩大片曠場,沿著圍牆,種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廳前的庭院中,種著兩株“木樨”、兩株“繡球”。還有父親書房的廊檐下,是幾盆茶花與“木樨”相間。
小時候,我對無論什麼花,都不懂得欣賞。儘管父親指指點點地告訴我,這是“凌霄花”,這是“叮咚花”,這是“木碧花”……我除了記些名稱外,最喜歡的還是“桂花”。“桂花”樹不像梅花那麼有姿態,笨笨拙拙的,不開花時,只是滿樹茂密的葉子,即使開花季節,也得從綠葉叢里仔細找細花。它不與繁花鬥豔。其香氣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聞,還可以吃。
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
故鄉是近海縣分,八月正是颱風季節。母親稱之為“風水忌”。桂花一開放,母親就開始擔心了:“可別做風水啊!”(批註:就是颱風來的意思。)她擔心的,一是將收成的稻穀;二是將收成的桂花。
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親每天都要在前後院子走一遭,嘴裡念著:“只要不做風水,我可以收幾大籮。送一斗給胡宅老爺爺,一斗給毛宅二嬸婆,他們兩家糕餅做得多。”——原來桂花是糕餅的香料。
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聞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時,就應當“搖”,搖下來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鮮。如任它開過謝落在泥土裡,尤其是被風雨吹落,那就濕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
“搖桂花”對於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著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
母親說:“還早呢,沒開足,搖不下來的。”
可是母親一看天空陰雲密布,雲腳長毛,就知道要“做風水”了,趕緊吩咐長工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篾簟,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母親洗淨雙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盤中,送到佛堂供佛。父親點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
於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詩雖不見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親確實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詩呢。
桂花搖落以後,全家動員,揀去小枝小葉,鋪開在簟子裡,曬上好幾天太陽,曬乾了,收在鐵罐子裡,和在茶葉中泡茶,做桂花鹵,過年時做糕餅。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學時到了杭州,杭州有一處名勝滿覺瓏,一座小小山塢,全是桂花,花開時那才是香聞十里。我們秋季遠足,一定去滿覺瓏賞桂花。“賞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飽餐“桂花栗子羹”。因滿覺瓏除桂花以外,還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軟軟的新剝栗子,和著西湖白蓮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幾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無論如何沒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樣清香,因為栗子長在桂花叢中,本身就帶有桂花香。
我們邊走邊搖,桂花飄落如雨,地上不見泥土,鋪滿桂花,踩在花上軟綿綿的,心中有點不忍。這大概就是母親說的“金沙鋪地,西方極樂世界”吧。母親一生辛勞,無怨無尤,就是因為她心中有一個金沙鋪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極樂世界。
於是我也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這篇敘事抒情散文回憶了童年時與母親搖桂花的情景,抒發了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和對童年生活無比懷念的感情。
二、文章脈絡
從桂花的香,引出“鄉愁”→回憶小時與母親在故鄉溫州搖桂花(“桂花雨”)和父親作詩的情景一回憶在杭州讀書時賞桂花、吃“桂花栗子羹”及搖桂花(“桂花雨”)的情景,最後以母親的話又引起的鄉情作結。全文共5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寫香氣襲人的桂花,勾起“我”的鄉愁,並從桂花的“色”、“香”、“味”著筆,具體描摹了桂花樸素的外表和迷人的清香,以及其他花所少有的用途——“可以吃”。
第二部分(3):回憶故鄉的桂花雨。(點題)。
第三部分(4、5):寫在杭州念中學時和桂花有關的一段往事。
三、寫作方法
自然淡雅,清麗委婉的散文風格。本文文字淺白而雅致,感情真摯,平淡有味。字裡行間蘊含著淳厚溫煦的懷舊深情,令人沉浸其中,細細追尋。例如,“桂花雨”這三字就令人想起古詩中說“沾衣欲濕杏花雨”。這“杏花雨”指的是開杏花時自然界下的雨,而文中的“桂花雨”是指桂花紛紛飄落,如同下雨的美麗情景。其喻意是豐富的:既再現了落花如雨的情景,又烘託了“人和年豐”的生活,正如一場甘霖滋潤了作者永生難忘的童年,和從溫存的心緒出發,對父母的感恩思念之情。再如,文中記敘在杭州滿覺瓏賞花,吃花,補述了自己對桂花的獨鐘之情。並借母親的話“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裡的桂花”道出了自己的戀鄉情結。
四、重難點導析
閱讀《故鄉的桂花雨》,可從立場琦君其人開始,知人論文,才可切中肯綮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人。1917年出身於國民黨高級將領家庭,1949年赴台,後移居美國。大學時師承著名詞學家夏承燾學習古文,尤喜李後主李清照等人的詩詞,她的古典詩詞修養深厚,文學語言清麗雅潔。文學創作以散文、小說見長。
琦君散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但最為感人的還是懷鄉思親之作。琦君寫了大量傾訴鄉愁親情的感人之作,《故鄉的桂花雨》就是其中的一篇。
故鄉的桂花雨》運用倒敘的手法記人敘事,以疏淡有致的文筆,邈遠綿長的情韻,回憶了童年時與母親一起搖桂花的情景,抒發了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和對童年生活無比懷念的感情。
“故鄉”一詞,已經暗示讀者這是一篇利用時空交錯的技巧,以追述的方式緬懷往事的散文。它將牽起讀者的思緒,踏上芬芳的鄉土,分享愉快的童年。然而,什麼叫“桂花雨”?“桂花雨”又何以能使作者魂牽夢縈呢?倒是留給讀者一探究竟的衝動。
其實,作者自1949年赴台,故鄉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不但未曾漸行漸遠,反而越發激起思鄉情愁。所以在“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中秋時節,作者就會想起故鄉幽幽清香的桂花和“搖桂花”的童年樂趣,過去與現在的時空交替浮現,童年的歡樂與淡淡的鄉愁融為一體。正是緣於這樣的構思,本文才產生了如此震撼人心、令人沉湎不已的藝術魅力。
作者別出心裁地以“雨”來展現桂花落英繽紛的美麗景象,其喻意是豐富的:既再現了落花如雨的情景,又烘託了人和年豐的生活,還如一場甘霖滋潤了作者永生難忘的童年,和從溫存的心緒出發,對父母的感恩思念之情。它不僅具有兒童語言的天真和親切,而且還有溫柔敦厚的古典情調,真可謂著一“雨”字,意境全出啊。
儘管過去、現在兩個時空同時浮現,文章的脈絡卻很清晰,桂花的清香貫穿首尾,溢滿全篇。一句“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的感慨勾連上下,引發聯想,滿篇的文字,全因“我”對桂花的“魂牽夢縈”而細細鋪陳開來。

練習解答

一、朗讀課文,體會感情(略)。“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這句話是全文的文眼,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文章的內容因這句話而鋪展開來。結構上,它還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關於作者一聞到桂花的香味“就會引起鄉愁”——(在相應的文字旁邊寫上體會)因為中秋節後,正是桂花飄香的季節,獨在異鄉的“我”自然會產生“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此時此地聞到桂花的香味,就會聯想到故鄉盛開的桂花以及搖桂花、吃桂花的樂趣,並由此聯想到母親的敦厚仁慈,父親的儒雅詩興,聯想到故鄉的人情世事。然而,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怎么能不引起鄉愁呢?
二、作者細緻地描寫“搖桂花”的過程,除了因為這是童年趣事之外,還因為“桂花飄落如雨”形成“金沙鋪地”的景象,烘托出故鄉“人和年豐”的生活,表現了母親溫柔寬厚的心胸和父親儒雅、和樂的性格。
三、本文與《故鄉的蘆葦》的比較:相同點:在內容上,都回憶故鄉的生活以及童年的樂趣,都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在寫作手法上,都運用了托物抒情的方法。
不同點:《故鄉的蘆葦》主要描寫故鄉兒童吹蘆笛、折蘆葉船,在蘆葦叢中抓紡織娘的樂趣。《故鄉的桂花雨》主要描寫自己家庭收穫桂花時的樂趣。

類文品讀

關中農村,總喜歡用泥巴打牆,圍起一個院兒。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親每天早早起來,將院子一遍一遍地掃乾淨,不允許我們扔下一片紙屑,一根柴棍。村裡的人見一方小院竟收拾得這般模樣,便與母親開起玩笑來:“王媽,您這是準備在地上擀麵條了吧?”說得大夥直樂。
小院是母親用四五年攢下雞蛋錢,請了小工,打牆圍起來的。得之不易,母親便格外地寵它,愛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條,春天裡長起來了,嫩嫩的葉,像一隻剛出殼的雛鳥,昂著頭,望著這新鮮的世界;春天種下一行豆,夏天裡蔓爬上牆,花便密密麻麻地排成隊兒,立了起來。
小院,是母親精心編織的花藍。它盛著農家艱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來。
父親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無勞力,地里的活兒早早地擱在了母親和我的肩上。天長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氣,便獨自坐在院子的石頭上發獃。母親過來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 )了小凳,湊到我的眼前,東南西北地比劃,仿佛一切智慧的東西都從那粗布裹著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飛了一隻鴿子,攜我振奮起來。
更多的時候,我同母親一起,在小院裡籌劃著名以後的事情。或者跟了母親的眼神,走進一個個帶著泥土味兒,又十分生動的傳說之中。什麼姑家婆、王老六,什麼堤埂神、楊柳女,這些故事總如鉤子一般地勾著我,讓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側有幾棵香椿樹,那是母親趕廟會時從近百里的山裡挖來的苗,三年便長得胳膊般粗細,並舉起一樹的葉子。香椿雖是野樹,但那香卻十分細膩,風來也罷,風去也罷,香便充滿了小院,香便傳遍了村落。左鄰右舍的只說多了這香,整個村子也便多了新鮮,三天兩頭有人帶了孩子來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種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夥的小院了。
1、第4段括弧里應填的一個最恰當的詞是 。
2、第2段寫出,“小院”怎樣的特點?請用一個成語概括出來。
3、第2段中,畫線的“望著這新鮮的世界”一句,寫出了誰的感受?請具體說明。
4、文中統領全篇的一句話是 。
5、說說第3段中畫線的兩句話不能前後調換的原因。
6、結合具體內容,說說本文首尾兩面在寫法上的突出特點及這樣寫的好處。
7、從內容上看,本文以寫 為主;從寫作意圖上看,本文重在 。
8、讀完本文後,你不什麼感受或想法?請把它寫在下面。
(參考答案:1、拿、提、搬、挪均可 2、生機盎然、生機勃勃等。 3、寫出母親看到自己勞動成果後的喜悅;寫母親的付出帶給“我”的賞心悅目的喜悅。 4、小院,是母親精心編織的花籃。 5、“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來”一句主要是為引出下文的,因此不能調換。 6、採用首尾照應側面描寫手法,通過“大夥”寫出“母親”的性格特點和人格魅力。 7、景;情 8、略)

同步練測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琦君( ) 木樨( ) 笨拙( ) 淡雅( ) 裊裊( )
2、解詞並造句。
⑴魂牽夢縈:
3、為什麼一聞到桂花香就會引起鄉愁?
4、“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這句話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5、本文的題目是“故鄉的桂花雨”,“桂花雨”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6、下面這句話有什麼含義?
可是母親常常說:“杭州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裡的金桂。”
7.文章一開始就寫“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彷佛聞到了”,說說它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為什麼要寫桂花“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敘述童年搖桂花一事時,詳寫了搖桂花的過程和其父母,其作用是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這篇散文寫聞花、愛花、搖花、吃花、賞花等都是圍繞全文主旨進行,能夠體現全文主旨的是哪句話?並從結構和內容兩個方面談談這句話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點題。通過桂花的香味引起思鄉之情,並為全文懷鄉定下感情基調。
8.突出了出桂花的樸實的品格,是作者最欣賞(喜愛)的,突出了作者對故鄉的深情。
9.搖桂花的過程富於童趣,烘托出故鄉“人和年豐”的生活,寫其父母表現了母親溫柔寬厚的心胸和父親儒雅、和樂的性格,這都是家鄉留給作者的美好回憶。
10.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結構上:承上啟下。內容上:深刻地表達作者思鄉之情。
二、同步解讀
故鄉是近海縣,八月正是颱風季節。母親稱之為“風水忌”。桂花一開放,母親就開始擔心了,“可別做風水啊。”(就是颱風來的意思。)她擔心的第一是將收成的稻穀,第二就是將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親每天都要在前後院子走一遭,嘴裡念著,“只要不做風水,我可以收幾大籮,送一斗給胡宅老爺爺,一斗給毛宅二嬸婆,他們兩家糕餅做得多”。原來桂花是糕餅的香料。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聞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時,就應當“搖”,搖下來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鮮,如任它開過謝落在泥土裡,尤其是被風雨吹落,那就濕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搖桂花”對於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母親說:“還早呢,沒開足,搖不下來的。”可是母親一看天空陰雲密布,雲腳長毛,就知道要“做風水”了,趕緊吩咐長工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篾簟,幫著抱住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親洗淨雙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盤中,送到佛堂供佛。父親點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於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詩雖不見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親確實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詩呢。桂花搖落以後,全家動員,揀去小枝小葉,鋪開在簟子裡,曬上好幾天太陽,曬乾了,收在鐵罐子裡,和在茶葉中泡茶、做桂花鹵,過年時做糕餅。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7、說說下列引號的用法。
⑴故鄉是近海縣,八月正是颱風季節,母親稱之為“風水忌”。( )
⑵於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 )
8、“搖桂花”是作者童年中的趣事,你有類似的經歷嗎?試寫一例。
9、下面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搖桂花”是作者記憶深處的童年趣事,作者細緻地描寫“搖桂花”的過程,是因為有趣和快樂。
B、本文為我們介紹了桂花的特點、生長情況和用途。
C、作者詳寫“搖桂花”不僅僅因為有趣和快樂,而且寄予了對故鄉的思念、對桂花的喜愛、對兒時生活的懷念。
D、在作者的心目中,杭州滿覺壠的桂花是難以忘懷的。
10、用一句話概括這段文字的內容。
11、文章最後寫到:“於是我也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三、美文賞讀
前幾年,我曾謅過兩句舊詩:“夢中每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幾天.又接連做這樣的夢:要回家,總是不自由,請假不準,或是路途遙遠。有時決心起程,單人獨行,又總是在日已西斜時,迷失路途,忘記要經過的村莊的名字,無法打聽。或者是遇見雨水,道路泥濘;而所穿鞋子又不利於行路,有時鞋太大。有時鞋太小,有時倒穿著,有時橫穿著,有時系以繩索。種種困擾,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就不再著急,我還是躺在原來的地方,原來的床上,舒一口氣,翻一個身。
其實,“文化大革命”以後,我已經回過兩次老家,這些年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裡已經沒有親人,回去連給我做飯的人也沒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麼意思。
前兩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愛的女人,一次是在和這位女人不睦之後。第一次,我們在村莊的周圍走了走,在田頭路邊坐了坐。蘑菇也採過,柴火也拾過。第二次,我一個人,看見親人丘壟,故園荒廢,觸景生情,心緒很壞,不久就回來了。
現在,夢中思念故鄉的情緒,又如此濃烈,究竟是什麼道理呢?實在說不清楚。
我是12歲離開故鄉的。但有時出來,有時回去,老家還是我固定的窠巢,遊子的歸宿。中年以後,則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經戰亂,行居無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樣說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從我這一輩起,我這一家人,就要流落異鄉了。
人對故鄉,感情是難以割斷的,而且會越來越縈繞在意識的深處,形成不斷的夢境。
那裡的河流,確已經幹了,但風沙還是熟悉的;屋頂上的炊煙不見了,灶下做飯的人,也早巳不在。老屋頂上長著很高的草,破舊不堪;村人故舊,都指點著說:“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來了。”
我越來越思念我的故鄉,也越來越尊重我的故鄉。前不久,我寫信給一位青年作家說;“寫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願因為寫文章得罪鄉里。遇到此等情節。一定請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們村里去了一趟,給我那幾間老屋拍了一張照片,在村支書家裡,吃了一頓餃子。關於老屋,支書對他說:“前幾年,我去信問他,他回信說:也不拆,也不賣,聽其自然,倒了再說。看來,他對這幾間破房,還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訴我:現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樹成林。我那幾間破房子,留在那裡,實在太不協調了。
我解嘲似的說:“那總是一個標誌。證明我曾是村中一戶。人們路過那裡,看到那破房子,就會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會把我忘記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舊的終歸要消失。
12.說說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含義。
(1)夢中每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桑梓:
(2)人對故鄉,感情是難以割斷的,而且會越來越縈繞在意識的深處,形成不斷的夢境。
縈繞:
13.第一段引用兩句詩的作用是   ;作者寫他最近做的夢的特點是   ;造成這種夢境的原因是 ,其不變的中心內容是 。
14.本文運用了 的敘述方法,第三、四段的內容具體寫了   ,其心境是不好,產生這種心情的原因是   ,這樣寫的作用是:   。
15.文章後半部分,作者表達對老家的深情所採取的兩個舉動是 、 ,這樣做說明了   。
1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的一項是( )
A.本文情節變化快,段落轉換多,有利於表現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對老屋的深情。
B.老支書對“我”家老屋的態度是最好拆掉,因為它影響了村裡的建設和時代的發展。
C.本文記事點到為止,寫人雖然也很多,但著墨不多,它們都是為“我”戀家之情服務的。
D.本文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實寫現在,虛寫過去.使內容充實豐富,真切感人。
參考答案:1.略 2.略 3.桂花是家鄉的特產,桂花香是家鄉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氣息,因而桂花及其香氣實際上濃縮著家鄉的情思。(意近即可) 4.內容上是文章的主旨,結構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5.既再現了桂花落如雨的情景,烘託了人和年豐的生活,又如一場甘霖滋潤了作者永生難忘的童年。 6.杭州的桂花固然名聞天下,但在母親心目中故鄉的一切都是最美好的。(意近即可) 7.⑴特殊含義⑵引用 8.略 9.C 10.記敘故鄉桂花豐收及人和年豐的景象。 11.思念家鄉及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 12.(1)桑梓:借指故鄉。(2)縈繞:縈迴,纏繞。 13.既說明作者對老家的感情深,又為下文寫夢作準備;曲折變化,引人入勝;對老家思念之切;回老家 14.順敘;兩次回老家的情況;一是與女人不睦,二是“文革”導致故園荒廢;拓展了文章的寬度,增加了對老屋思戀的程度。 15.給青年作家寫信、給支書回信;作者對故鄉的人和物的感情之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