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憲政友會

政友會一般指本詞條

立憲政友會,簡稱“政友會”。日本政黨。1900年由伊藤博文創立。代表日本封建地主財閥及具有這種背景的政客利益,並受三井財閥直接支持。先後組織第四屆伊藤博文內閣(1900-1901),第一、二次西園寺公望內閣(1906-1908,1911-1912),原敬內閣(1918-1921),高橋是清內閣(1921-1922),田中義一內閣(1921-1929)和犬養毅內閣(1931-1932)。1940年解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立憲政友會
  • 外文名:立憲政友會 りっけんせいゆうかい
  • 簡稱:“政友會”
  • 創立時間:1900年(明治33年)
  • 創始人伊藤博文
  • 組織性質:地主和資產階級政黨
  • 代表人物:伊藤博文、西園寺公望、犬養毅
成立之國際背景,後果,成立之國內背景,解散之國際背景,解散之國內背景,成立翼贊會,政友會的解散,結語,歷史評價,

成立之國際背景

1900年左右的世界,正是帝國主義大勢發展的高峰期。從維多利亞時代以來就一直領先於世界的英國自不必說,而美國則更是在1894年經濟總量超過英國而首次成為世界第一。經過普法戰爭洗禮的德意志和其老對手法國也沒有因為戰爭而停止其發展的腳步,雖然德國似乎更加迅速而法國則顯得有些疲軟。這時值得注意的還有沙皇俄國義大利,它們各自的改革和革命使第一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迅速傳播到各個角落。
而此時的日本,也因為剛剛取得了對一直以來很畏懼的大清國的勝利而陷入瘋狂的喜悅之中。不僅包括賠款的實際利益,更因此而得到了西方列強的默認,以致於在修改以前的不平等條約時,可以順利消除曾經的被殖民的痛楚。甚至還因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在遠東的利益摩擦而取得了和英國結盟的機會,從而在日俄戰爭中能夠贏得外交上的勝利。

後果

反觀此時的殖民地世界,則幾乎所有住人的地方都被帝國瓜分殆盡。從美國在中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到英國在非洲的2C計畫以及法國的2S計畫。從美西戰爭中美國對拉美的控制,到沙俄和英國對伊朗的平分。無不表明整個世界已經是十足的帝國主義控制下的整體。而且雖然這些被奴役的人民一直在堅持著反抗的路程,卻還是因各自為戰而形成不了一股強大的勢力,即使是俄國的革命當時也並未成功。
相對於歐美發達的政治體制來說,此時日本的政治自由體系的起步晚,發展也不足。政友會的出現雖然給日本的政黨政治的前進加快了步伐,卻也因為帝國主義整體世界的瘋狂擴張已經基本結束而導致的新興帝國主義國家想極力發展自身而不惜通過戰爭來解決這一矛盾,也從而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成立之國內背景

政友會創立於1900年9月15日。其組織設總裁1名、總務委員若干名、幹事長1名和幹事若干名。人選和人數均由總裁決定,實行總裁專制。這是一個政界合縱政黨,也就是說其成員包括一半各地藩閥和一半民黨。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長州薩摩江戶時代的外樣雄藩的勢力大增,由它們推動了日本的近代化,而隨著近代化的推進,人民要求自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以致於民黨派也發展壯大起來。
之前的日本,政治主導力量主要分為藩閥和民黨兩大派系。其中,藩閥派以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松方正義三大元老鼎立。而民黨一共有五個小派,分別是河野廣中東北派、星亨關東派、林有造的土佐派、松田正久的九州派、大隈重信的改進黨。而日本的帝國議會政治也因此而逐步完善。
因此,政友會的出現便是順應這種潮流的現象,即如何消除舊有的藩閥和民黨對立的情況而進一步完善議會體制下的政黨政治。政友會出現的本身促進了政界合縱,由此導致了非政友派的組合。更引起了財閥界的合縱,主要與在三井財閥的向政友會提供政治資金以擴大自己的權益以及三菱財閥的投進非政友派的懷抱有關。
而政友會與非政友派的互相對立,則是在消除了藩閥和民黨的界限之外,重新確立了政治格局。從此,藩閥政治便逐漸式微,而政黨政治因此而得以完善。直到1913年第二個合縱政黨——同志會的建立,以及昭和前期政友會和民政黨的輪流執政,在軍部奪權以前,日本政黨政治的發展良好。
也就是說,政友會的歷史作用便是促進日本政黨政治的規範化,它的成立正是潮流之結果以及促進潮流之原因。

解散之國際背景

1940年左右的世界,正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不可開交之時。首先從歐洲爆發的戰爭,在納粹德國的東西並進中,向世人展示了德國機械化隊伍的強大戰鬥力以及閃電戰的巨大的震懾力。在短時間內,德國坦克東歐平原如入無人之境,在西線的號稱繼長城之後最偉大防禦工事的馬其諾防線被德國軍隊摧枯拉朽一般攻破,貌似平靜的倫敦城也將遭到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空襲,而北非隆美爾更因為其在沙漠的大規模集群坦克戰而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美稱。
這時的遠東,則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戰場上的陷入泥沼而放手不惜以偷襲珍珠港來緩解各方壓力,雖然最終證明這無異於自殺,然而在初期則還是起到了鞏固人心的作用。然後,又打算通過南下開闢東南亞戰場來對中國大陸實行包圍戰略,由此而進入了中南半島的熱帶叢林中,雖然最後受挫於中國遠征軍。總之,這個時期的遠東是日本軍隊想極力避免陷入持久戰而不斷通過開闢新的戰場來緩解國內矛盾和加速戰爭進程的時期。
由於此時美國介入戰爭還不全面,因而暫時不需要討論美國的軍事影響力,只是考慮到美國在介入戰爭前和日本的密切關係,以及同時和蔣介石的合作關係,而不得不說明一下此時的美國正處於兩難的地步。而此時的蘇聯尚未進入反攻,中國也陷入在對日持久戰以及國共間為爭奪地盤而不時的摩擦中。
因此,對於日本來說,德國在歐洲和非洲戰場的暫時得逞對它來說是堅持把戰爭擴大和繼續下去的精神支柱。不過,日本天皇的地位不可忽視。而政友會之所以會像其他各個政黨一樣全部解散而處於翼贊會的大旗之下,也和三十年代以來“尊皇討奸”運動在政界和軍部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分不開。只是由於國際環境的刺激而加速了其極力主戰的傾向以及不惜為此而解散自己組織。

解散之國內背景

1940年10月12日,大政翼贊會正式宣告成立。當時的首相近衛文麿在成立大會的與會者前的致辭:“大政翼贊會的綱領,一言以蔽之,是輔佐大政、實踐臣道。除此以外,其實可以說綱領和宣言都不需要;我認為,國民無論任何人,惟有日日夜夜站在各自的崗位上竭誠奉公才是。”說完戛然而止。鳩山一郎不甘心就這樣失去自己的政治生命,便與蘆田均,大野伴睦等人組織同交會,還進行了抵制東條組閣的活動,因此與軍部當政的東條英機不合,雙方矛盾深刻,有人認為鳩山一郎是“反東條,但是不反侵略”。1941年鳩山宣布辭職,隱居於輕井澤以待時機。

成立翼贊會

這個短小精悍的發言,宣布了翼贊會的成立,同時,也宣告了它的死亡。而最重要的意義則在於結束了從1890年開始的半個世紀的帝國議會,結束了長期以來藩閥和民黨的對立,政友會和非政友派的對立,結束了元老提攜的政壇和軍部少壯派的對立。從此,一切內政就是對外戰爭,不惜代價堅持到底,而政治則因其是無聊的浪費精力的行為而遭到禁止。

政友會的解散

政友會的解散也正是順應了這個潮流,促使了日本政壇的極端無為。此時候的政友會總裁中島知久平雖然極力反對解散,卻也無濟於世,整個政友會的下層勢力都已成為“尊皇討奸”的擁護者。且自從大部分元老的相繼謝世甚至被狂熱的法西斯分子所刺殺,總裁的權勢和威望也大不如以前。即使政友會在戰前為大陸推進政策做出過多么大的貢獻,此時,在嚴峻的過內外形勢中,一切都沒什麼意義。而惟有帶頭解散自身才是保全之策吧。
而對於此時日本的經濟,則可以用計畫經濟和統制經濟來概括,由於新戰場的開闢轉移了人們的視線,社會並沒有因為物資短缺而引起恐慌。議會的取消,使得人們更加對統制派幕僚抱有期待,使統治階級感到不安的左翼勢力和共產革命也早以在30年代的鎮壓中悄無聲息。
這一切,都是為了戰爭。政治自由已經徹底失敗。

結語

行文至此,可以得到一些小結,在政友會的成立到其解散的四十年間,日本的政治大致從藩閥掌權到藩閥和民黨相互提攜,從政友會掌權的桂園時代到政友會和民政黨在西園寺的提攜下輪流從政,從政黨勢力的消解到軍部的統制時代的正式確立。
主導這一切的物質動力無疑是大陸的豐富資源的誘惑,而一旦走向資本主義並向帝國主義發展,日本也不可能總是依靠其狹小的島國來支持經濟的增長。
主導這一切的精神動力無疑是天皇在日本國民中的神聖地位,儘管這個地位在此前的近一千年中幾乎不存在,然而卻正是這個形式上的天皇在被政治家們利用了之後,才時刻顯示出其強大的精神凝聚力,也因此而為法西斯分子的瘋狂行為提供了難得的工具。

歷史評價

因此,在這樣的體制下的日本政黨,說實話目標都是擴張型的大陸政策的擁護者,只不過在具體執行方面有所偏重罷了。至於海軍陸軍的爭鋒相對,也是出於國家利益而互相鬥爭的,並不存在戰和問題。
而對於立憲政友會來說,它本身也只是這諸多政黨中普通的一個,無非掌握其權力的是明治朝以來的元老,因此政治影響力大了點罷了。通過對立憲政友會的成立和解散時期日本國際和國內情況的分析,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其實立憲政友會根本一直以來都是在順應著局勢的發展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