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過修善惜福集福:《太上感應篇》講記

改過修善惜福集福:《太上感應篇》講記

《改過修善惜福集福:講記》內容簡介:印光大師云:“太上感應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發為掀天動地,觸目昧心之議論。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者得何善報?為惡者得何惡報?洞悉根源,明若觀火。且愚人之不肯為善,而任意作惡者,蓋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為失大利益,得大禍殃,敢不勉為良善,以期禍滅福集乎!由是言之,此書之益人也深矣!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潛修焉。清長洲彭凝祉,少奉此書,以迄榮膺殿撰,位登尚書後,尚日讀此書,兼寫以送人,題名為元宰必讀書。又釋之日,非謂讀此書,即可作狀元宰相,而狀元宰相,決不可不讀此書”。《太上感應篇》這一篇文章是從聖賢立心發願,一直落實到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古德說它的功用可以作為“超凡入聖”的階梯,“轉禍為福”的關鍵。印光大師…生極力提倡《改過修善惜福集福:講記》,這是他高度的智慧,是他的大慈大悲。我們應當要知道,應當要尊重,應當要感恩,應當要依教奉行。《改過修善惜福集福:講記》是淨審法師對《太上感應篇》的詳細講解,是學習《太上感應篇》的基礎入門讀物。

基本介紹

  • 書名:改過修善惜福集福:《太上感應篇》講記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2601891, 9787512601895
  • 作者:淨空法師
  •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 頁數:227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成功無限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改過修善惜福集福:講記》: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圖書目錄

前言/1
釋題/4
釋文/6
結語/227

文摘

“放下”與“看破”是相輔相成的,能放下一分,就可以多看破一分;能多看破一分,就能多放下一分。菩薩修行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就是看破與放下而已。六度就是看破與放下。般若是看破,其餘五度都是放下。布施是放下貪心;持戒是放下惡念;忍辱是放下嗔恚和嫉妒;精進是放下懈怠;禪定是放下散亂。批註說:“清貴容,仁貴斷。”學佛人與世間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清高。清高的人能包容,有度量。寺院裡供奉彌勒菩薩,就是表有度量,能包容。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多元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包容。若不能包容,則談不上多元文化的教學。學佛人無論在家、出家,都要學習與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和睦相處。
“仁貴斷”。“仁”指仁慈,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邪正,才是真正的仁慈。佛法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若無智慧決斷而感情用事,反而成了“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
世出世法無比繁雜,學術著作太多。一個人的一生絕對無法學“通”。諸佛菩薩與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一個秘訣:“至誠感通”,真誠到了極處就感應通達。古往今來,真正開悟的人,真正通達的人,都用此法。“一念不生是謂誠”。如果還有一個妄念,就不誠。誠到極處,極其微細的妄念都不生起,才是“至誠”。佛說的“深解義趣”,就是通情達理。“情”是十法界的世間法,“理”是一真法界的出世間法、是真如本性。明了一真法界與十法界是一不是二,就是真正的通情達理。“通情”是教化一切眾生,“達理”是證入自性。幫助一切眾生也達理,也證人自性。我們今天之所以無法通情達理,就是因為放不下“我”,有我就有私心,於是情不通,理不達。

序言

清朝末年,印光大師駐錫普陀山時,定海知縣曾禮請大師講經弘法,大師因語言隔閡之故,於是派一位法師去講《文昌帝君陰騭文》。大師不講佛經,而講一般的世間善書,這是用心良苦。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佛法與世法的分別在於心,不在於法,法本身沒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分。若吾人心中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切法都是世間法,即使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間法。何以故?不出三界。若離妄想、分別、執著,一切法皆是了生死、出三界之法,無一法而非佛法。
我們在訪問天主教時,有一位先生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天主教講的“靈魂”,與佛法講的“法性”,差別何在?我很簡單的告訴他,有妄想、分別、執著就稱作“靈魂”,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稱作“法性”。有分別、執著,法法都有障礙;離分別、執著,萬法圓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