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體尿路感染

支原體尿路感染又稱泌尿及生殖道支原體感染。支原體是一群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目前所知能獨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1937年Drsnes等從巴氏腺膿腫分離出支原體,這是支原體在人類致病的首例報導。從泌尿生殖道檢出的支原體有7種之多,主要是人型支原體(MH)和尿素分解支原體(UU)。

支原體尿路感染從少數嬰兒(主要是女嬰)的生殖道中能分離到支原體UU占多數,多來自母體,3個月以後迅速減少。青春期前男性生殖道很少有支原體寄居,但8%-22%的女性攜帶支原體。青春期後生殖道出現支原體主要是性接觸的結果。一項調查表明性成熟、無症狀的女性下生殖道UU分離率為56.8%。支原體的檢出率與年輕、多性伴黑色人種及非屏障避孕等因素有關,正常男性的支原體分離率約14%。

基本介紹

  • 別稱:泌尿及生殖道支原體感染
  • 就診科室:泌尿外科
  • 常見發病部位:尿道
  • 常見病因:尿道炎症損傷、局部免疫力下降,引起繼發性感染
  • 常見症狀:發熱、腰痛、膀胱刺激症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UU引起原發性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可能性較少,而主要在尿道發生炎症損傷、局部免疫力下降的基礎上,引起繼發性感染。UU感染前列腺是通過小管內上行感染所致。從微生態學觀點看,當泌尿生殖道發生炎症時,其黏膜上表面受損,易黏附病原體,並激發宿主細胞吞噬作用增強,促使支原體進人宿主細胞導致泌尿生殖道細胞損害。

臨床表現

支原體引起的尿路感染,其臨床表現與一般的細菌性尿感相似,可有發熱、腰痛、膀胱刺激症等急性腎盂腎炎表現,也可表現為下尿路感染症狀。典型表現為尿道刺癢及輕重不等的尿痛及燒灼感,尿道口輕度紅腫,常有漿液性或漿液膿性尿道分泌物,較淋病性尿道炎分泌物稀薄而少,或僅在晨起時發現尿道口有白膜形成,有部分患者可完全無任何尿路感染的症狀和體徵,因此臨床上常易漏診。女性患者主要感染部位為子宮頸,尿道炎症狀不明顯,表現為急慢性宮頸炎、白帶增多或者輕度排尿困難和尿頻,亦可完全無症狀。

檢查

1.支原體分離培養
取新鮮清潔中段尿液,接種於支原體培養基,在適宜的培養條件下,支原體易被分離。當發現有菌落生長時,應作同型特異性抗體抑制試驗,以作支原體的分型。
2.血清學診斷
試驗是診斷支原體感染的實用方法。可用支原體製成抗原,與患者血清作補體結合試驗,在疾病後期的血清補體結合抗體滴度比初期升高4倍或以上,有診斷意義。
3.其他輔助檢查
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用於臨床試驗的有MG缺口翻譯全基因組DNA探針、UU-rRNA特異的DNA探針及MH-rRNA基因探針等。利用DNA探針進行的核酸印跡試驗診斷生殖道支原體感染,其敏感性稍差,但特異性較高,可鑑別各種支原體甚或種間的生物型。為彌補敏感性的不足,現多開展多聚酶鏈式反應以幫助診斷。

診斷

支原體尿路感染的臨床診斷較難,提高診斷率的前提是對本病的警惕性。根據患者有不潔性接觸史,尿道炎症狀較淋病輕,分泌物檢查找不到淋球菌,高倍鏡下(400×)白細胞10~15個,油鏡(1000×)白細胞5個以上即可初步診斷,凡臨床懷疑尿感、而反覆尿細菌培養陰性者均應及時作尿支原體檢查。

鑑別診斷

注意與淋球菌尿路感染、衣原體尿路感染、愛滋病性尿路感染及其他細菌性尿路感染相鑑別,可藉助實驗室檢查鑑別。

治療

支原體尿路感染體外實驗發現,妨礙細胞壁合成的β-內醯胺類藥物、萬古黴素和桿菌肽對MH無效,抑制蛋白合成的氨基甙類藥物、氯黴素和利福平對支原體有中等療效。MH、UU對四環素敏感,MH偶見耐四環素但對林可黴素敏感,臨床上常用藥物有:
1.四環素類
四環素或鹽酸多西環素或米諾環素。
2.其他抗生素
對以上藥物不能耐受或療效不佳者,可用紅黴素或阿奇黴素,亦可套用氧氟沙星。配偶應接受相應治療,療程結束1周后重複檢查,治癒標準是症狀消失,無尿道分泌物,尿沉渣塗片白細胞數正常(<5個/高倍視野)。
3.中藥
支原體尿路感染確診後,多採用廣譜抗生素治療,如四環素、氧氟沙星、羅紅黴素、阿齊黴素、紅黴素等。但由於強調要連續不間斷用藥,西藥雖然起效更快,但是長期使用易產生耐藥性,損傷人體器官,毒副作用驚人。且當細菌進入人體後會產生內毒素和外毒素兩種物質,外毒素是由細菌產生,而內毒素卻是由細菌被殺死後殘留在人體中所產生的毒素。抗生素只能殺滅細菌,卻對內毒素不起作用。只有配合抗生素選用有效的中藥一同服用,才能有效減輕抗生素對人體的毒害,起到更好的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作用。

預後

支原體尿路感染的支原體對理化因子的抵抗力弱,在人體外僅存活很短時間,人與人之間的性傳播是其主要的生存方式。預防支原體尿路感染主要是避免性亂和積極治療帶菌者,對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侶應雙方同治,以防繼續傳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