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宮

攢宮

明十三陵之思陵雖然終清之世一直是崇禎皇帝的陵名,但在順治、康熙年間,一些知識分子卻不稱其為思陵而稱之為“攢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攢宮
  • 屬於:明十三陵
  • 拼音:cuán gōng 
  • 表示:暫厝,
釋義記載,名稱由來,解說,

釋義記載

攢宮(攢宮):cuán gōng ㄘㄨㄢˊ ㄍㄨㄙ,古代皇帝、皇后暫殯之所。宋南渡後,帝、後塋冢均稱“攢宮”。表示暫厝,準備收復中原後遷葬河南 。
《舊唐書·哀帝紀》:“庚子,啟攢宮,文武百僚夕臨於 西宮 。丁未,靈駕發引。”
宋·張淏 《雲谷雜記》卷三:“初, 隆祐太后 升遐時,朝廷欲建山陵。兩浙漕臣曾公養謂帝、後陵寢今存伊洛 ,不日復中原即歸祔矣,宜以攢宮為名。僉以為當。”
《元史·世祖紀十》:“ 會稽有泰寧寺 , 宋毀之以建寧宗等攢宮。”
明·陳霆 《兩山墨談》卷十五:“是欽宗之柩終 南宋之世未嘗返行在也,然則又安有攢宮於六陵之閒耶!夫攢宮且未嘗有,而木燈檠又安所寄耶?”

名稱由來

從公元前21世紀宋朝立國,至1911年滿清政府滅亡的諸多個王朝中,與紹興關係最為密切的除了土生土長的越國外,當數南宋王朝了,在南宋立國的153年中,先在紹興建立行宮,接著宋高宗取“紹弈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之意,改元為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繼而將紹興列為陪都。當哲宗孟太后在紹興駕崩後,又選定會稽上皇山(又名寶山)作為孟太后靈柩的攢殯之地。“攢宮”之名由此而得。
後來由於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右,不思收復失地,孟太后欲身後歸葬這宗山陵的願望亦成了南柯一夢,使攢宮暫厝之地變成了宋高宗趙構以下六帝的永久性陵園,即歷史上所稱的宋六陵。

解說

如顧炎武在《昌平山水記》中就直稱思陵為“攢宮”,並加以解釋說:“昔宋之南渡,會稽諸陵皆曰攢宮,實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君殺,賊不討不書葬”,實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實也。實未葬而名葬,臣子之義所不敢出也”。《帝陵圖說》的作者梁份亦云:“烈皇帝殯于田妃墓,國恥未雪,不謂之攢宮不可也!以陵稱不可也!以思稱尤不可也。”
顯然,他們是站在明王朝的立場上,認為明朝的國恥未雪、君父之仇未報,因此,崇禎帝雖葬於田妃墓中,但卻不能稱“葬”,思陵也不能稱“陵”。他們拒不接受清朝為崇禎帝墓所定的陵名,反映了他們對清朝統治者的不滿和對明朝的懷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