擯斥

擯斥

擯斥,漢語辭彙。

拼音:bìn chì

指排斥,攘斥。

語出南朝 劉孝標《辯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韞奇才而莫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擯斥
  • 外文名:reject
  • 拼音:bìn chì
  • 注音:ㄅㄧㄣˋ ㄔㄧˋ
詞目,拼音,基本解釋,出處與詳解,

詞目

擯斥

拼音

bìnchì

基本解釋

[reject]排斥,攘斥

出處與詳解

指排斥,攘斥。
1、南朝 梁 劉孝標《辯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韞奇才而莫用。”
2、唐 陳鴻 《東城父老傳》:“蓋以其為小說家言,近於猥瑣誕妄,故擯斥不錄。”
3、宋司馬光《遺表》:“喜則數年之間,援引青雲;怒則黜逐擯斥,終身沉草萊。”
4、 元 費唐臣 《貶黃州》第一折:“這一去,擯斥海島,葬江魚之腹。”
5、清《睢州志·袁可立傳》:“可立獨抗疏曰:‘近年以來,議論茲多,致乾聖怒,擯斥不下百十餘人。豈言事諸臣盡不可用耶?’”
6、 鄭振鐸 《桂公塘》十五:“ 天祥 的心緒和來時卻截然的不同,還帶著沉重的被擯斥的悲憤。”
7、元 任仁發畫的《二馬圖》卷,在跋語中先敘述了所畫的肥、瘦二馬:“肥者骨骼權奇,縈一索而立峻坡,雖有厭飫芻豆之榮,寧無羊腸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剝落,齧枯草而立風霜,雖有終身擯斥之狀,而無晨馳夜秣之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