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高粱

擬高粱

擬高粱(學名:Sorghum propinquum (Kunth) Hitchc.)是禾本科,高粱屬密叢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粗壯,稈直立,高可達3米,葉鞘無毛,葉舌質較硬,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兩面無毛,中脈較粗,圓錐花序開展,分枝纖細,總狀花序具節,小穗成熟後其柄與小穗均易脫落,穎薄革質,花葯棕黃色;花柱分離或僅基部連合;柱頭帚狀。穎果倒卵形,棕褐色。夏秋季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台灣、廣東;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各島嶼;印度、斯里蘭卡和美國引種栽培。生於河岸旁或濕潤之地。

本種可作飼料,但由於成熟時大部分小穗都在收穫前脫落,種子收穫困難。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分布範圍,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密叢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鬚根堅韌。稈直立,高1.5-3米,基部徑1-3厘米,具多節,節上具灰白色短柔毛。
葉鞘無毛,或鞘口內面及邊緣具柔毛;葉舌質較硬,長0.5-1毫米,具長約2毫米的細毛;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0-90厘米,寬3-5厘米,兩面無毛,中脈較粗,在兩面隆起,綠黃色,邊緣軟骨質,疏生向上的微細小刺毛,稍粗糙。
圓錐花序開展,長30-50厘米,寬6-15厘米;分枝纖細,3-6枚輪生,下部者長15-20厘米,基部腋間具柔毛;總狀花序具3-7節,其下裸露部分長2-6厘米;小穗成熟後,其柄與小穗均易脫落,無柄小穗橢圓形或狹橢圓形,長3.8-4.5毫米,寬1.2-2毫米,先端尖或具小尖頭,疏生柔毛,基盤鈍,具細毛;穎薄革質,具不明顯的橫脈,第一穎具9-11脈,脈在上部明顯,邊緣內折,兩側具不明顯的脊,頂端無齒或具不明顯的3小齒;第二穎具7脈,上部具脊,略呈舟形,疏生柔毛;第一外稃透明膜質,寬披針形,稍短於穎,具纖毛;第二外稃短於第一外稃,頂端尖或微凹,無芒或具1細弱扭曲的芒;花葯長2-2.5毫米,棕黃色;花柱2,分離或僅基部連合;柱頭帚狀。
穎果倒卵形,棕褐色。有柄小穗雄性,約與無柄小穗等長,但較狹,顏色亦較深,質地亦較軟。花果期夏秋季。染色體數2n=20(Magon et Shambulinappa,1961)。

近種區別

本種根莖粗厚,稈較粗壯,葉片寬3-5厘米;花序鬆散而大以及無柄小穗較小(3.8-4.5毫米),通常無芒等性狀可與石茅S. halepense (Linn.) Pers. 相區別。

分布範圍

擬高粱原產於中國的廣東、福建、海南等省。根據福建農學院多年來的引種、篩選後,推廣到浙江、江蘇、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河南等省,目前在中國的南方各地均有栽培, 印度和馬來西亞也有分布。喜溫, 喜濕, 能在40℃氣溫下生長, 適於在pH4~5. 5之間的紅壤種植。

栽培技術

播種前需耕翻細耙,施底肥。春播。每公頃播種量4. 5~7. 5千克。條播,行距40~50厘米,覆土3~5厘米。穴播每公頃約19 500穴,每穴下種子3~4粒, 出苗後去弱留強, 每穴留苗2株。亦可用莖每2~3節切成一段作種莖, 以株行距50厘米×30厘米進行栽植,植後澆水。苗期和冬春季節生長緩慢,夏秋生長較快, 要注意中耕除草、施肥和保護越冬。

主要價值

本種可作飼料
擬高梁擬高梁
抽穗期乾物質中含粗蛋白質11. 96%,粗脂肪2.72%,粗纖維28. 26%,無氮浸出物46. 73%,粗灰分10. 33%。從4~10月份每隔30~40天可刈割一次, 一年可刈割4~6次, 每公頃產青草195000千克。用於青飼、青貯和調製乾草。留種田,可在刈割1~2次後,停止刈割,至8月或10月份採收種子,每公頃收種子約375千克。種子成熟後極易脫落應及時採收。
飼用
擬高梁的莖葉質地柔嫩、多汁、葉肉厚、莖髓充實、昧甜。拔節期,莖含糖量一般在6—8%左右,莖葉比在3:2左右, 適宜用作青飼或青貯原料,亦可曬制乾草。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含 量如表35—2、35—3、35—4。擬高梁為馬、牛、羊、豬、禽、兔和四大家魚所喜食。飼餵奶牛,日食量平均為60kg,利用率達82.35%。如切碎飼喂,可達95%以上。擬高粱除作為草食動物和魚類的良好飼草外,並有強大的根系 可作為水土保持植物。其莖稈老化後,可作為纖維工業的原料。由於擬高粱含有少量氫氰酸,故幼苗或經施尿素後不到10—15天的嫩苗不能放牧或刈割用,以免中毒。收割青飼時,植株高度最 好在100—120cm為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