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籃橋

提籃橋

提籃橋區片位於虹口區的東南部。東起大連路,折向楊樹浦路到秦皇島路,西至吳淞路,南臨黃浦江,北沿周家嘴路、高陽路、唐山路、舟山路、昆明路。面積2.36平方公里。2001年底有居民33727戶,近9.4萬人,有29個居民委員會。街道辦事處設在新建路100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提籃橋
  • 位於:虹口區的東南部 
  • 人口:9.4萬人
  • 面積:2.36平方公里
歷史,納粹掌權期間,提籃橋監獄,清嘉慶年間,上海開埠後,光緒二十七年,光緒二十九年,宣統元年,下海廟,提籃橋,

歷史

清朝嘉慶年間,本地居民在下海廟附近的下海浦上興建一橋,名為提籃橋,該地因此得名。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該處被劃入上海美租界,由於區內有香火鼎盛的下海廟和通往浦東的輪渡,逐漸成為蘇州河以北的主要集市之一。1903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提籃橋地區的華德路(長陽路)、舟山路、昆明路、保定路之間的地塊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工部局監獄,俗稱為“提籃橋監獄”。

納粹掌權期間

納粹在德國掌權期間,大批猶太人前來上海避難,提籃橋即是主要聚居點之一。日本在占領上海期間,將提籃橋劃為猶太人隔離區,使得該區域最多曾容納3萬名猶太人。目前,提籃橋區域內的長陽路62號尚有猶太教的華德路摩西會堂一座。
提籃橋原為虹口區主要商業、文化中心之一,但隨著下海廟漸廢,輪渡停航,逐漸衰落。目前提籃橋的範圍大致在楊樹浦路、惠民路、黃浦江、東大名路和霍山路之間。區內近年來新建了上海國際客運碼頭,並借著北外灘概念的提出展開了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經濟情況有一定的好轉。

提籃橋監獄

提籃橋監獄位於華德路(今長陽路147號),1903年啟用。1949年5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1995年6月更名為上海市提籃橋監獄。圖為租界時期的提籃橋監獄與現今提籃橋監獄的鳥瞰圖。

清嘉慶年間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提籃橋的橋址在今東長治路東面、海門路西首(即在當年美租界,後稱公共租界的東區東熙華德路東,茂海路相近),系下海浦上的一座木橋,橋寬約2米,長約10米。早期提籃橋周圍大多為農田和水渠,附近還有古剎下海廟,人來人往非常熱鬧,趕集的,進香的,遠道而來往返上海市中心的,都要通過此橋。據傳當年木橋附近(即今東長治路電車二場處)有爿竹器店,專營提籃、淘籮而聞名,故人們稱該地區為提籃橋。自道光28年(1848年)闢為美租界後,填浜築路,圈地造房,逐步形成鬧市區,該橋約於民國初年廢圮。

上海開埠後

上海開埠後,租界當局在此圍田造屋,填浜築路,闢建碼頭。東百老匯路(今東大名路)、茂海路(今海門路)、匯山路(今霍山路)三路交匯處,逐漸成為商業繁榮地段,菜館茶樓、咖啡酒吧、五金器材、西服及生活服務業等相繼興盛。上海淪陷後,該地區為德、奧猶太難民居住區。猶太人在此開設理髮、鞋帽、服裝、五金、麵包、小吃等商店和酒吧、夜總會、露天屋頂花園等娛樂場所。舟山路上,小型商店、小商品攤位鱗次櫛比,成為充滿異國情調的商業街,當時上海新聞報刊稱之為“小維也納”。抗日戰爭勝利後,猶太難民陸續離境。至解放前夕,該地區有商店96家。還建有匯山電影院(今大名電影院)、東海電影院、東山影劇院及匯山公園(今霍山公園),是滬東地區重要的商業中心。

光緒二十七年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善余義塾在中虹橋北老三官堂內創立,後改稱虹口蒙學堂。20世紀20~40年代,一批中國小校相繼創建,東熙華德路上曾有雷士德工學院(抗日戰爭勝利後為吳淞商船專科學校),還有一些俄國人和猶太人學校。2002年地境內有5所中學、6所國小、4所幼稚園。

光緒二十九年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啟用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監獄(俗稱提籃橋監獄),位於華德路上,曾關押、殘害過眾多革命志士和市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一批日本戰犯,在獄內被處決。解放後,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上海市監獄,現改稱為上海市提籃橋監獄。

宣統元年

宣統元年(1909年),同慶戲院開設在狄思威路(今溧陽路)上。1920年,梧州路上有劇、影兩用中國影戲館。以後又建成多所劇場、影院,部分毀於八一三事變,至1949年尚存5所。解放後經幾度改造,更新設備,功能達到多樣化。長治電影院經1982年改造後,成為全市第二家立體電影院。2002年地境內有電影院5家。
19世紀40年代前
19世紀40年代前,今西安路上有草帽弄、高陽路上有朱村等集居點,房屋都是老式平房。徐家灘修建碼頭時,倉庫、工商業用房陸續出現。新建居民住房以舊式里弄房屋為主。至20世紀初,地境東有恆路(今東餘杭路)以南,虹口港以東至華德路(今長陽路)、匯山路(今霍山路)一帶已成為居住區。嗣後,延伸到大連路、周家嘴路,並建成一批新式里弄房屋。華德路上有一些外僑居住的西式房屋。1959年10月,對原光裕里、俞林路、平涼路三處舊式里弄房屋改造,建成這一地區規模最大的新村住宅區——臨潼新村,占地3.1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
19世紀5060年代
19世紀50~60年代,在碼頭修建期間,徐家灘附近漸成道路。百老匯路(今東大名路)、東熙華德路(今東長治路)及與之相交的道路陸續建成。同時,相繼改建和修建了外虹橋(今大名路橋)、中虹橋(今長治路橋)、里虹橋(今漢陽路橋)、新虹橋(今東餘杭路)、北新虹橋(今鴨綠江路橋)等一批橋樑。由於道路和橋樑的建設使這一地域內的交通也逐漸發達起來。
境內近代工業始於19世紀50年代,美商在徐家灘設立杜那普船塢和泊維船廠。同治四年(1865年)後,英商耶松船廠、國內官辦的江南製造總局先後創立,民族資本辦的發昌機器廠(這是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企業)、同文書局、雲章衫襪廠(今景綸針織廠)、南洋兄弟菸草公司上海分公司、馬寶山糖果餅乾公司和華德燈泡廠等相繼創建。地境內還有不少小型機器、五金工廠集中於兆豐路(今高陽路)北段。
19世紀中葉
19世紀中葉,一些美國人在百老匯路開設賭場和酒吧。廣東、寧波等地的商人也來經營、居住。19世紀末,東熙華德路已成為商業集中地,東百老匯路西段主要為貨棧集中點,東段與茂海路、匯山路一帶以提籃橋為中心的貿易網點。市面繁榮,商貿興盛,尤以小五金、皮革為最。
20世紀20年代起
20世紀20年代起,一些猶太人和俄羅斯人遷入地境,之後日本、朝鮮等國僑民陸續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奧、波等國猶太難民聚居於提籃橋一帶,最多時達1.7萬人,一度使地區內商業繁榮活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陸續遷離。
八一三事變,地境成為戰場。在8月20日匯山碼頭爭奪戰中,匯山路以西,東百老匯東段附近,很多房屋被毀。抗戰勝利後,周家嘴路以南及昆明路一帶出現成片棚戶簡屋。
兩次淞滬戰爭,尤其是八一三事變,使工廠、商店損失慘重。上海淪陷後,地境長期在日本海軍直接控制之下,居民四處遷徙,廠、店倒閉,或遷入租界和內地,生產萎縮,市面蕭條。
抗日戰爭勝利後,工商業曾一度恢復,並有所發展。新光內衣染織廠和中國標準鉛筆廠(今中國鉛筆一廠)先後遷入境內,一些規模較小的機器、五金工廠也相繼建立。不久,國民黨發動內戰,工商業再度衰落和萎縮。
民主革命時期,不少革命志士在地境內生活和活動。同盟會司庫宋嘉樹居住於東有恆路(今東餘杭路),孫中山、宋慶齡也曾在此居住。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領導人張聞天在華德路乾信坊居住和工作。東百老匯路、匯山路設有中共地下印刷所,印刷《紅旗》、《捷報》等書刊。
解放前,地境內僅有工部局巡捕醫院(今上海中西醫結合醫院)。2002年地境內有海員醫院、上海中西醫結合醫院、航道醫院和提籃橋街道地段醫院。
解放後,區政府將分散、小型、不完整的商業網點,調整為大中小相結合的、專業與綜合相結合的商業中心。1958年,該地區內鞋帽、百貨、文具、煙雜等31家商店合併為大名百貨商店;寶記、美達、藝華等26家服裝店合併為東風服裝商店;天福樓、蘭村、鴻興等3家飯店合併建成兩層樓的北京飯店,並擴大經營業務。1959年,維也納皮鞋店遷至霍山路。1978年,由區商業服務公司獨資建造的解放後第一座高18層的大名飯店在提籃橋鬧市區開張營業。改革開放後,公平路碼頭、匯山碼頭客運量大幅度上升,商業迅猛發展。1988年11月,位於霍山路、東大名路口的27層遠洋賓館開始接待中外賓客。擁有3600平方米營業面積的大名百貨公司於1989年12月遷至現址營業,並于海門路設立黃金飾品行。利群舊貨商店成為虹口區最大的日用品調劑商店,友誼交電家電商店、綿陽湖山音響總匯成為骨幹企業,三味大酒店、豪門酒家、東虹大酒店、萃華樓、北京飯店裝潢豪華,提高檔次。萬象照相館、葉大昌公司、一定好炒貨店、大豐製衣公司等一批市、區名特商店也在該地區設立分店。維也納皮鞋店繼續發揚“中華老字號”經營特色。提籃橋綢布店地處要津,經營品種門類齊全,花色繁多。此外,該地區還有為民超市、葆康中藥店、為民藥店、滬江書店、長治小吃店、名士皮革商店、提籃橋花木商店、海港服裝商店、翠峰茶葉店、伯特利飯店等大店、名店15家,各類小型商店200餘家。提籃橋和東長治路成為區級商業中心,有各類商店700餘家,行業較全。

下海廟

昆明路上的下海廟,始建於乾隆年間(1736~1795年)。幾度興廢,1991年修復開放,1999年又進行擴建整修,2006年外部重新裝修,為上海佛教活動主要場所之一。

提籃橋

提籃橋——上海大都市典型的老城廂,成片的舊城區和石庫門,老式的住宅,小洋房,交錯的弄宅,以及建成於20世紀70年代的老式公房。這些富有上海風情的建築給人帶來的是幾許懷舊的遐思。
提籃橋——具有開埠早、多元文化匯集的特點。下海廟、摩西會堂、霍山公園以其獨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吸引著中外遊客;以上海航運交易所為龍頭的東大名路,吸引著人流、商流和口岸文化。
提籃橋——昔日的歷史名街,今天的黃金街市,它地處北外灘黃金地段,與有“萬國建築博覽群”之稱的老外灘,高樓林立的浦東構成“三足鼎立”的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2002年,上海市政府在加快上海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新一輪發展中,按照國際化、現代化的要求,將北外灘地區建成國際航運商貿區、現代商業區、高檔住宅區和濱江休閒區,提籃橋地區新的繁榮,將讓歷史積澱深厚的名街展現出更加迷人的風采。
提起提籃橋監獄,很多人會說這樣一段話,讓一個10年刑期的犯人,每天換一間囚室,到出獄的時候還住不完。這句玩笑話道出了這所監獄的規模之大。
提籃橋監獄因為大於印度的孟買監獄和日本的巢鴨監獄,因而號稱“遠東第一監獄”。
提籃橋監獄最多時曾收押過8000多人,徐家俊說,20世紀30年代,提籃橋監獄也是當時世界上關押犯人人數最多的監獄。能關押數量如此之多的犯人,原因之一是這裡的囚室面積很小。
提籃橋監獄的囚室大多是3.3平方米到3.6平方米的小房間,而且是3個人一間。以前犯人都是睡地鋪。現在,每個監室有一個高低床,還有活動床,白天拉起來成為一個柜子,晚上放下來作為木床。因地制宜,關押條件比過去大大提高了。
為了分辨如此眾多的犯人,租界時期的監獄就將囚服做成不同的樣式標記。已決犯囚服的前胸、後背、膝蓋等處都印有英文“Y”的字樣,不同的刑期段,就有不同的式樣,顏色,死刑犯穿的是一邊白一邊黑的陰陽衣(又稱鴛鴦衣),為方便戴腳鐐,他們的囚褲下襠到褲腳全都是葡萄扣。看守一看到囚服馬上就能識別出犯人的刑期。
提籃橋還有一種8平方米的牢房,設有固定的鐵床、鐵桌、鐵凳和抽水馬桶,那是當年英國人設計了用來關押外國人的,被人稱為“西人監”。由於是十字形的,更多的被叫做十字樓。
後來這裡被改造為上海監獄陳列館,1999年12月29日正式開館。抗日戰爭勝利後這裡曾經先後關押過幾百名日本戰犯。解放後,這裡一度改為女監,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也在這裡度過了人生的最後10年。
另外,在上海監獄陳列館的3樓,有一間18平方米大小的房間,地板中間有一個1.8平方米的方孔,方孔兩側有兩塊活動地板。扳動手閘,活動地板就“轟”地一聲向兩側分開,露出一個方孔;二樓也有同樣的裝置。這個方孔可以直通一樓的停屍房,屍體通過它直接吊入樓下的停屍房。
1946年4月22日上午,被判死刑的日本戰犯鏑木正隆、藤井勉、增進莊造、松井耕一和白井輿三郎在這裡被執行絞刑。
監獄的室外刑場
提籃橋監獄的北面,昆明路280號,門框上寫著“新岸禮堂”4個金色的大字,這裡曾經是與室內刑場相對應的室外刑場。
當記者走訪的時候,禮堂的大門外放著幾把椅子,炎熱的中午主人不見了蹤影,只有這幾把椅子。旁邊的小門上則寫著“家屬會見”,門外幾米長的鐵欄桿是囚犯家屬排隊的地方。
每到探視的時間這裡就會排起長長的隊伍,一直延伸到街道對面的弄堂里,記者採訪附近的一位居民時,她伸手向遠方比劃了比劃,仿佛正有上百人等在這裡。
已經在這裡住了70年的陳洪文老先生唏噓,現在是見親人的地方,以前是殺頭的地方。
汪偽漢奸梁鴻志、常玉清、蘇成德、傅式說以及黑澤次男、淺野俊隆、芝原平三郎等十多名日本戰犯先後在此槍決;共產黨員、革命先烈王孝和也在此就義。
解放初期,監獄內關押了不少犯人,其中有些犯人被上海市軍管會軍法處或人民法院判處死刑後,就直接押解到這裡執行死刑。
室外刑場原來與提籃橋監獄只有一牆之隔,用竹柵欄圍起的刑場外常常站滿了附近的居民,包括當時附近的很多小孩子。
室外刑場到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停止使用,1956年,在原址周圍修建了如今的大禮堂和接見室。
提籃橋的未來
對最近盛傳的提籃橋監獄即將關閉的訊息,監獄門口值班的工作人員表示沒有接到有關通知檔案。記者電話採訪了上海市司法局和監獄管理局,他們也都否認了搬遷的訊息。但對處在黃金地段的提籃橋監獄功能轉換的考慮和建議一直沒有停止過。
瞿琨教授說,正式提出提籃橋監獄功能轉換應該是在2012年上海市的“兩會”上,虹口區的幾位委員提交了關於提籃橋監獄功能轉換的提案。今年的“兩會”上,他們繼續提交了提案。
其實,早在200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北外灘社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就將提籃橋監獄明確納入城市更新和功能置換,所在地塊將置換為商業、文化和商辦綜合用地。
今年5月,虹口區政府提出,根據提籃橋監獄的文化特點,重點保護部分適宜規劃成以抗戰文化、猶太文化、紅色文化等經典文化元素為主題的博物館和以監獄文化為主題的法制教育基地。
同時,提籃橋監獄特有的建築風格以及所在區域的猶太人脈資源,使監獄的局部改造存在多種可能性。虹口區政府提出,利用監舍的私密性特點,將監獄局部改造成鑽石等高端文化產品的設計、檢測、展示場所;還可參照英國牛津堡監獄改造等成功案例,局部改造成以文化交流和體驗為主題的概念酒店,吸引青年旅客入住。
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在接受採訪時透露,提籃橋監獄已經有部分建築騰挪了出來,將關閉並得到完整保護是事實,以後可能以博物館等形式出現。他還透露,提籃橋監獄建築堅固、安全性高,目前還在使用中的許多建築物以後將會作些必要的調整,還有周圍一些不協調的建築將會拆除,目前都在整體規劃中。
然而監獄搬遷是實現提籃橋監獄功能置換的前提,目前監獄搬遷問題主要集中在監獄新址的用地規模和資金需求上。根據上海市規土局今年5月的提案答覆,關於搬遷工作,上海市監獄管理局提出了“新建兩所中型監獄,占地300畝至500畝、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的初步需求,但針對這一需求,各有關方面在是否符合上海市情實際、選址等問題上並沒有達成共識。
上海市監獄局的工作人員表示,從立項、選址、建造到押犯人遷移都是很複雜的事情,至少需要兩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新聞上曝出即將關閉的訊息並不準確。
徐家俊認為,提籃橋監獄是上海地區歷史最長、關押犯人最多規模最大的監獄,監獄的搬遷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如果提籃橋監獄要搬遷,至少要遵循兩部法律,一是監獄法,二是文物法。
監獄法第11條的規定:監獄的設定、撤銷、遷移,由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批准。提籃橋監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法第23條規定,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除可以建立博物館、保管所或者闢為參觀遊覽場所外,作其他用途的,應當由省(區、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准。
“現在有些媒體的報導不夠嚴肅,有的僅僅是沒經報批的構想,還有的純屬道聽途說。有違監獄法和文物法的規定。”徐家俊指出,作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的提籃橋監獄,如果搬遷改變其用途的,應該由上海市政府報送國務院批准。提籃橋監獄有3800多間囚室,其中大多數是3.3至3.6平方米、三面是鋼骨水泥的牆壁、一面是比手指還粗的鐵欄,這些特殊的建築物究竟如何使用?有待我們考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