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與按摩

推拿與按摩

《推拿與按摩》是2009年7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鄒克揚。該書主要介紹推拿按摩概論、基本手法以及祖國醫學的經絡學說。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圖書目錄,序言,文摘,

內容簡介

《推拿與按摩》分上下兩篇共十二章。上篇總論共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紹推拿按摩的起源和發展、祖國醫學和現代醫學對推拿按摩的基本認識、推拿按摩的注意事項、禁忌症和遞質的選用,以及推拿按摩操作訓練方法等。第二章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推拿按摩六大類25種手法,包括擺動類手法、摩擦類手法、振動類手法、擠壓類手法、叩擊類手法和運動關節類手法等。第三章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經絡的功能,經絡學說的套用,取穴原則,針刺的注意事項,十二經脈、督脈、任脈循行示意圖及其穴位和常用奇穴等。

編輯推薦

《推拿與按摩》為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推拿按摩概論
第一節 推拿按摩的起源和發展
第二節 推拿按摩的基本原理
第三節 推拿按摩的注意事項和遞質選用
第四節 推拿按摩的體位和順序
第五節 推拿按摩操作訓練方法簡介
第二章 推拿按摩基本手法
第一節 擺動類手法
第二節 摩擦類手法
第三節 振動類手法
第四節 擠壓類手法
第五節 叩擊類手法
第六節 運動關節類手法
第三章 經絡學說
第一節 經絡學說概述
第二節 十二經脈和常用穴位
下篇 各論
第四章 肩部運動性損傷的推拿按摩
第一節 肩關節脫位
第二節 岡上肌腱炎
第三節 肩峰下滑囊炎
第四節 肩袖損傷
第五節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炎
第五章 肘部與前臂運動性損傷的推拿按摩
第一節 肘關節脫位
第二節 肱骨外上髁炎
第三節 肘關節尺側副韌帶損傷
第四節 橈側伸腕肌腱周圍炎
第六章 手部運動性損傷的推拿按摩
第一節 腕管綜合徵
第二節 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
第三節 腕部腱鞘囊腫
第四節 屈指肌腱腱鞘炎
第五節 手指關節扭挫傷
第七章 骨盆與股部運動性損傷的推拿按摩
第一節 股骨頭骨軟骨炎
第二節 股內收肌拉傷
第三節 胭繩肌拉傷
第四節 股四頭肌挫傷
第八章 膝部運動性損傷的推拿按摩
第一節 髕骨勞損
第二節 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
第三節 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
第四節 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
第五節 膝關節外傷性滑膜炎
第六節 半月板損傷
第九章 小腿、足踝部運動性損傷的推拿按摩
第一節 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
第二節 創傷性跟腱腱圍炎
第三節 踝關節扭挫傷
第四節 運動性足跟痛
第十章 頭頸、胸腹部運動性損傷的推拿按摩
第一節 頸部軟組織損傷
第二節 頸椎間盤突出症
第三節 腹部肌肉拉傷
第十一章 腰背部運動性損傷的推拿按摩
第一節 腰部扭挫傷
第二節 腰肌勞損
第三節 腰背肌肉筋膜炎
第四節 腰椎問盤突出症
第五節 梨狀肌綜合徵
第十二章 運動中的推拿按摩
第一節 比賽前的推拿按摩
第二節 比賽中的推拿按摩
第三節 比賽後的推拿按摩
附錄方劑索引
參考文獻
……

序言

推拿按摩學是在中醫基本理論的指導下,具有獨特的按摩理論和治療方法的一門學科,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推拿按摩手法是中醫外治法之一。是醫生按照一定的操作要求和動作技法,用手或肢體其他部位(包括手的替代物),作用於經絡穴位或體表的特定部位,以治病療疾和養生保健。祖國醫學認為,推拿按摩具有疏經通絡、行氣活血、祛瘀止痛、理筋散結、加速恢復、縮短康復期限和消除後遺症狀等功效。現代醫學認為,推拿按摩是一種良好的物理刺激,能夠引起局部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並通過神經反射和神經一體液調節,影響人體運動、循環、呼吸、神經、消化、免疫系統功能;能夠調節人體生理功能,具有治療、保健和康復作用。
推拿按摩手法是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它獨具特色、簡便易行、療效顯著、適用性廣,既無服藥之苦,又無針刺之痛,深受人民民眾的喜愛和重視。推拿按摩手法在醫療、保健、康復和養生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國際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和針灸一樣,推拿按摩手法已走出國門,進入了世界醫學的領域,正在世界範圍內推廣。推拿按摩學在維護人類健康事業,提高世界各國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書分上下兩篇共十二章。
上篇總論共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紹推拿按摩概論,包括推拿按摩的起源和發展、祖國醫學和現代醫學對推拿按摩的基本認識、推拿按摩的注意事項、禁忌證和遞質的選用,以及推拿按摩操作訓練方法等。
第二章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推拿按摩基本手法,總計六大類25種手法,包括擺動類手法、摩擦類手法、振動類手法、擠壓類手法、叩擊類手法和運動關節類手法等。
第三章比較詳細地介紹了祖國醫學的經絡學說,包括經絡的功能,經絡學說的套用,取穴原則,針刺的注意事項,十二經脈、督脈、任脈循行示意圖及其穴位和常用奇穴等。

文摘

插圖:
推拿與按摩
第四節 運動性足跟痛
足跟痛是較為常見的病症,以足跟底部站立或行走時疼痛為主要表現。運動性足跟痛,包括跟骨下滑囊炎、跟下脂肪墊損傷、跟骨骨膜炎及跟骨骨刺等。運動性足跟痛多見於中老年人,特別以體重過重和足部活動過多者為甚。在運動性損傷中,運動性足跟痛多見於體操、跳高、三級跳遠、足球和中長跑等運動項目。
一、病因病理
強大暴力撞擊足跟部是導致足跟痛的主要原因。運動員中足跟痛的原因主要有三:
(1)訓練過度或過多地做跳躍練習;
(2)在訓練中用不正確的姿勢超距離長跑;
(3)足跟脂肪墊纖維化病變。如跳遠與三級跳遠運動員的踏跳,中長跑運動員用前足掌蹬離地面,體操運動員練習彈跳等,都會引起足跟痛。傷後,跟骨下脂肪墊充血腫脹、滑囊發炎、滑液增多、囊壁變厚、跟骨骨膜增生,嚴重者形成跟骨骨刺。骨刺多在跟骨底面結節部的前緣。
二、臨床表現
(1)多數有創傷史,如曾有高處墜落史,或其他損傷,如跟骨骨膜炎、跟骨骨質增生等。
(2)傷後足跟疼痛,站立、行走、跑跳時,足跟不敢著地,運動後疼痛加重,休息後減輕。嚴重者跛行,部分患者有跟骨骨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