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之鄉

排球之鄉

中國排球之鄉有三個地方,分別是廣東省台山市海南省文昌市福建省漳州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排球之鄉
  • 外文名:Township of Volleyball
  • 名字:廣東台山市海南文昌市福建漳州市
排球之鄉--廣東省台山市,發展歷程,民眾運動,近代發展,排球之鄉——文昌,排球之鄉---漳州,歷史戰績,近現代發展,

排球之鄉--廣東省台山市

廣東省台山市素有排球之鄉的美譽1972年4月9日,周恩來總理在廣州二沙頭視察廣東省體工隊時說:“全國排球半台山,你們知道嗎?你們應該拿第一,要為國家輸送人才,還要支持其他兄弟省市。” 在台山,最先開展排球運動的是台城譚氏學校(現育英中學)和四九下坪堡國小。1919年2月2日,台山斗山浮石村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民排球組織——華利磨學會(華利磨是英文排球Volley ball的譯音)。此後,在華僑、港澳同胞和社會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排球運動在台山迅速普及。

發展歷程

排球運動是1895年由美國麻薩諸塞州霍利約克市青年會體育幹事威廉.摩根發明的,1905年傳入香港,1906年傳入四川成都,1908年傳入上海。1913年首屆遠東運動會(亞運會前身)舉行時,只有菲律賓報名參加排球賽。因為沒有對手,排球賽無法進行。菲律賓隊參賽心切,就大力鼓動中國足球隊臨時學習排球打法和比賽規則,以中國排球隊名義參賽,結果以0:2負。1914年,參加這次比賽的中國運動員在廣州推廣排球運動。廣州培英中學的台山學生學習排球打法後,將排球技術帶回家鄉。排球運動傳入台山後,在華僑的參與和推動下迅速普及開來,並很快由民眾性的娛樂發展為專業性的競技。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廣東台山就被譽為“排球之鄉”,原因在於當時排球運動在台山相當普及,各年齡段的運動隊在全國排球賽中均成績顯著,國家男排成員中有一半以上來自台山。而且,無論哪個級別的排球比賽在台山舉行,上座率均可達百分之百。當時,《人民日報》記者曾撰文首次為台山冠以“中國排球之鄉”美譽,台山因此而得名並廣泛流傳至今。

民眾運動

在台山,無論是在城區,還是在各個鄉鎮、村委會,大大小小的排球訓練館、體育場隨處可見。據悉,近幾年台山市各鄉鎮、企事業單位的體育設施,尤其是排球場館的建設一浪接一浪。值得一提的是,僅台山第一中學就擁有近20個排球場。這些排球場館不僅可用來承接省級以上正式比賽,同時也為民眾提供了良好的訓練、比賽場所。“村村有排球場,村村有排球隊”,這樣一個輕易可見的事實,足以令任何號稱愛好排球的地方在台山人面前自嘆弗如。據不完全統計,台山市現擁有3300支業餘排球隊,會打排球的民眾近50萬人,約占該市人口的50%;在台山,現有排球訓練館16座,排球燈光球場410個,室外一般球場1630個。

近代發展

台山排球還為中國排球界輸送了大量的人才,新中國首任國家排球隊教練馬杏修、“三排王”李福申以及遍布全國排球隊的台山籍隊員,令國人嘖嘖稱奇,也為台山人贏得莫大的光榮。據介紹,參加1958年全國排球甲級聯賽的149名隊員中,69名是台山籍的;而1956年在法國巴黎世界排球錦標賽上,參賽的中國男排中有8名球員是台山籍的。時至今日,台山市共為國家培養輸送過500多名優秀排球運動員,其中成為排球專家的有7人,國家高級教練9人,國家級教練25人。
1927年8月28日,當時的台山縣排球隊代表中國參加第8屆遠東運動會(亞運會前身),奪得冠軍,這是中國運動員奪得的第一項排球國際比賽冠軍。
1930年的第9屆和1934年的第10屆遠東運動會,台山排球健兒都奪得冠軍,首次實現中國排球國際比賽的“三連冠”。
1930年,台山排球運動進入普及階段,幾乎每條村都有一支排球隊,常以“聯絡感情”名義進行村際友誼賽。
1931年秋季,台山排球勁旅——仁社體育會在台城光興路60號成立,由歸國華僑黃天法任名譽社長,黃永棟任社長兼隊長,入社運動員200多人。
1932年,仁社排球隊奪得縣運動會冠軍。
1932年,仁社排球隊奪得縣運動會冠軍。
1935年5月,奪得廣東省第12屆運動會冠軍。
1947年6月,奪得第15屆省運會冠軍,成為威震全省的排球隊。
1948年,仁社排球隊代表廣東省警保處參加全國警察運動大會奪冠。隨後,仁社以中警察排球隊名義,在南京與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團排球隊比賽,以3:1獲勝。
1950年,仁社改名為台城聯合排球隊。
1953年12月1日,由曹玉瑤縣長主持,舉行有6個重點區參加的男子排球賽,選拔優秀運動員集訓,為進一步發展台山排球運動打下基礎。
1956年,我國參加在巴黎舉行的世界排球錦標賽的12名隊員中,就有8名隊員是台山人。

排球之鄉——文昌

文昌是世界排球場最多的地區之一,全市擁有排球場6000多個。幾乎人人會打排球,逢年過節每個村委會都要在村里舉辦排球比賽。到2016年為止文昌中學代表國家獲得世界排球冠軍、世界第二名、世界第四名、世界第五名、亞洲第三名排球比賽各一次,獲得全國排球比賽冠軍25次。
雖然沒有官方機構的正式命名冊封,但文昌“排球之鄉”的美稱早已聞名遐邇。  排球,在文昌有著根深蒂固的傳統,追溯歷史,排球運動在文昌流傳,至今已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文昌排球的發展如今已是枝繁葉茂碩果纍纍,幾乎所有的村莊、中國小、企事業單位都有排球場,大多數人都能上場比試一番,每逢節假日、喜慶日,排球賽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排球運動普及率之高,在全國也難有與之比肩的市縣;而一個個全國冠軍頭銜的摘取,更是讓“排球之鄉”名動四方。
文昌人無疑都有著深深的排球情結,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文體娛樂項目日漸豐富,許多文昌人恐怕不再對排球情有獨鐘。我們也許不能說文昌排球的發展今不如昔,但如何給文昌排球的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讓“排球之鄉”的品牌歷久彌新,愈發明亮?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記者在採訪文昌體育界人士時,看他們眉飛色舞地講述文昌排球輝煌的歷史,也聽到他們對文昌排球未來發展的深思。
起落屬正常 危機不存在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文昌的排球隊在各種比賽中,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文昌中學隊、文昌青少年隊多次在全國性比賽中名列前茅。至於省級比賽的冠軍,更是難以計數。
回顧歷史,文昌排球的優異戰績主要集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1998年後,出現了一段空白,也就是在此期間,不少人發出“危機論”,認為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情消退,文昌排球今不如昔,擔心文昌排球會出現衰落。
對於此種擔憂,文昌體育界人士幾乎一致認為:完全沒有必要。有的甚至認為,文昌排球正處於興旺發展的高峰期。文昌排球界前輩、曾任省教育廳體衛處處長的王振良認為,排球是文昌普及率最高、最有影響的全民健身項目,歷史傳統不是說改就改的。而因為民眾喜歡,每一任領導都非常重視,文昌排球因此能長盛不衰。
曾是專業排球運動員的文昌市體育局局長陳導認為,文昌排球正處於興旺發達階段,整體環境比以前還好,“以前文昌有‘東面排球、南面籃球、北面足球’的說法,現在完全是排球‘一統天下’,排球在農村的普及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陳導說,文昌的排球比賽蔚然成風,各式各樣的比賽對於保持文昌排球的傳統有著重要作用,通過比賽,可以促進交流和提高競技水平,提高排球的趣味性和競技性,增加凝聚力。
至於有一段時間文昌排球競技水平出現滑坡,省內比賽的成績被瓊山等地超過,陳導認為,這種起落屬於正常現象,“一方面我們有所鬆懈,抓得不是很緊;另一方面,別的球隊實力不差,他們超過我們也很正常。”這段滑坡引起了文昌排球界甚至市領導的高度重視,他們專門召集排球界專家開會研究對策,提出了“振興文昌排球”的口號。“領導一重視,我們的成績很快又上來了,這幾年又拿了不少冠軍。這充分說明了文昌排球有雄厚的民眾基矗”陳導說。
文昌中學排球隊主教練林明宙則頗為自豪地說,目前文昌中學排球可以說處於歷史最好的時候,隊伍建設健全穩固,成績驕人,球隊球員平均身高1.85米,是歷屆身體條件最好的。
身體條件制約競技成績
不過,文昌排球的驕人戰績,幾乎全是中學生球隊和少年球隊所取得的,在成人排球這個頂尖的競技層次上,文昌排球在國內並沒有打出多大名堂。
而且,以前文昌排球還能為專業隊輸送過不少人才,甚至出現過國手,文昌的排球“明星球員”,最多也就是憑著排球特長被大學特招,最終謀一份職業罷了。
對於這種狀況,文昌排球界人士並不諱言,是身體條件特別是身高的劣勢,制約了文昌排球競技水平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中學生和少年比賽,文昌球員的身材吃虧不太多,成年後差距就拉大了,1米8打人家2米的大個,網上劣勢太明顯了。文昌市文體局副局長郭澤忠說:“如果排球比賽身高限定在1米85以下,我們敢誇口稱雄全國,但不限身高,就一點戲都沒有了。”
至於早期在成年比賽取得的一些好成績,以及曾有不少球員打過專業隊,那是因為以前排球並不像如今那么大型化,那么長人如林,文昌排球運動員的技術優勢和靈活的身手那時能有用武之地。
“文昌排球在中學生和少年排球賽中繼續保持全國先進水平,是完全可能的,但成年隊要想打出名堂,實在太難了。”王振良有點無奈地說。
成立專業隊很有必要
文昌排球沒有再湧現出成人專業和職業球手,文昌體育界人士還提出了一個重要原因:省里沒有專業運動隊,人才輸送的渠道不暢通了。曾有過“廣東排球半海南,海南排球半文昌”的說法,以前海南屬廣東管的時候,文昌排球打得好的球員有可能被廣東隊挑走。1993年,海南的專業體育布局取消了排球項目,排球苗子就只剩下上大學繼續打排球這條出路了。
當然,以排球的大型化發展狀況,文昌的排球苗子大多數恐怕很難再走當職業球手的路子。但身高也不是絕對的,陳導就認為,“海南排球苗子如果能得到系統的專業訓練,至少可以在職業隊甚至國家隊中競爭自由人、二傳手等位置吧。”
而成立專業隊,引進先進的技戰術和訓練方法,無疑可以促進海南業餘排球競技水平邁向更高的層次。因此,文昌排球界人士都呼籲,海南有雄厚的排球民眾基礎,排球深受民眾的歡迎,省級運動隊應該有排球隊,有實力的企業,也可以考慮拉起職業隊打職業聯賽,“適當引進一些人才,打不了全國冠軍,保一個甲級隊稱號應該可行吧。主場設在文昌,保證場場爆滿。”郭澤忠說。
發揮排球的“龍頭”作用
其實省里有排球專業隊,不過那是“同胞兄弟”沙灘排球,而且在國內比賽中成績不俗,全運會進入過前八名,全國巡迴賽打進過前三名。沙灘排球省隊的選手都是海南人,有幾名隊員來自文昌。
文昌體育界人士也充分肯定走沙灘排球的路子,他們認為沙灘排球對身高的要求不像室內排球那么苛刻,更有利於海南人打出好成績。
沙灘排球的路子很寬很長,海南已成為我國沙灘排球的重要訓練基地,國家隊每年都在三亞集訓,而文昌的高隆灣是每年一度的全國沙灘排球大集訓的訓練基地。郭澤忠說:“我們希望通過沙灘排球能進一步打響名聲,帶動旅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作為文昌市體育局的負責人,陳導考慮的不僅僅是排球,“無疑,排球是我們重點抓的項目,我們的想法是組織更多的比賽,讓文昌的排球更興旺發展。同時以排球為龍頭項目,掀起全民健身的熱潮,帶動田徑、羽毛球、桌球等球類項目的開展。”
1958年,文昌少年排球隊首奪全國少年賽冠軍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聊起文昌排球的過去,許多資深的文昌球迷都會提到1958年在秦皇島奪得全國少年冠軍的光榮歷史。不僅僅因為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文昌排球首奪全國賽事冠軍,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一段“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的往事。
吳乾海是當時那支文昌少年隊的隊員,他已經退休了。回憶起當時參賽的經歷,沉默寡言的吳乾海突然來了精神,事隔那么多年了,許多細節他仍能清晰地描述:
那是1958年的5月,參賽隊有21支。我們首戰打上海,那是一支強隊。他們賽前可一點都不把我們放在眼裡,人家來到訓練場一看,文昌隊個子那么矮,還光著腳打球,一句“不行”扭頭就走了。
其實我們更不把他們放在眼裡,一看他們訓練,我們心裡就有底了,別看他們個高,都是些花拳繡腿,我們用海南話說“明天把他們打趴了。”
一交手,前兩局我們輕鬆拿下。第三局,我們暴露了打業餘球太多的習性,打得漫不經心,被對手追回一局。第四局,我們再不敢怠慢,比分一路領先到14:9,就差一分了。我們的發球直接落地,以為得分了,大家都躍起歡呼,沒想到被吹了出界。結果我們還是以15:10拿下。
第二天,不得了了,我們成了新聞人物,報紙以“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做標題,因為我們在比賽時都不穿鞋。
並不是我們沒錢買鞋,而是因為實在不習慣穿鞋打球。事實上,縣政府對我們參賽非常重視,組隊選拔隊員就足足打了一個星期。
經與上海一戰,我們名聲大噪,對手都對我們高度重視,但我們的勢頭已不可阻擋,最後在決賽中3:2戰勝台山隊,決勝局是大比分獲勝。

排球之鄉---漳州

漳州人喜愛排球運動,培養出不少著名排球運動員,贏過一些排球比賽爭得冠軍,所以稱漳州是“排球之鄉”。 但是,漳州排球運動的開展並不早。
1919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根據重地”閩南護法區,在漳州舉行闌西南18縣體育運動會時,漳州還沒有排球參賽隊,只巴望眼看粵軍作排球表演。那時候,排球隊每隊隊員是12人,叫“12人制”。12人怎么打法?就是雙方各分3排,每排4人,場地比現在長些、寬些。6人制場地長18米、寬9米;12人制長28米,寬14米。在國際排球史上還有“16人制”的,只是漳州人沒有玩過罷了。
1927年,第1l屆遠東運動會排球比賽開始實行“9人制”比賽規則。至1931年之後,“9人制”才在福、廈、泉、莆、漳逐漸推開。這種“9人制”排球運動,風行於三、四十年代。我國小時代,也玩過“9人制”排球。由於賽場上隊員站位固定,不必輪轉,因此漳州教練與其它地方一樣,前排挑選高個子、彈跳力好的人材,以便發揮扣球和封網的威力;後排挑選防守型的人材;至於二排不妨個子矮點,以防對方輕吊、快抹。各司其職,各揚其長。
民國21年(1932),蔡廷鍇軍長率十九路軍駐漳州。十九路軍是從上海入福建的,蔡軍長屬下官兵都喜愛體育運動,自然帶來了上海的“體育風”。1933年,由十九路軍參謀長黃強出面,邀請廣東華南排球隊來漳州。華南排球隊在當時是嶺南的一支勁旅,自當不可小覷。當下,我方立即以石碼及今薌城為主,並從長泰、龍溪選出高手組成“九龍排球隊”迎戰,比賽於9月1日在中山公園舉行,觀戰者如山似海,結果我方以1比2敗陣。表演賽的勝負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漳州人開了眼界,從中學到一些先進球技。
1935年,在廈門舉行第五屆省運會,龍溪縣出師參賽,奪得排球第3名。1936年初,長泰縣請來了王坤、蔣維舟與石其華執排球教鞭,並參與球隊訓練,礪兵秣馬,勵志圖強。果然功夫不負苦心人。當年5月,福建第五行政區運動會在漳浦舉行,長泰隊戰勝龍溪隊,奪得冠軍。同月,長泰隊又在福建省第三綏靖區軍民聯合運動會上(在泉州舉行),技壓福、廈、泉,莆獲取冠軍。自此之後,長泰縣被稱譽為“排球之鄉”。
1950年後,漳州逐步推開“6人制”打法,因球場長18米,寬9米,改變過去“位置固定”為“位置輪轉”的打法,要求隊員個個具有較全面技術。1951年,龍溪專區排球隊在省第一次以“六人制"為規則的比賽中,榮獲亞軍。我隊隊員徐連蒲(後任八一隊教練)和張啟榮兩人攻防兼佳,技術全面,被選入省排球隊,代表省隊參加華東區排球比賽,獲取亞軍。張啟榮為之受選華東排球隊。
自此之後,龍溪專區排球運動漸漸步入佳境。從五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三十幾年期間,算是我區排球運動的巔蜂時期,其間雖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冬眠”,但仍能保持其上升、奮進的銳氣。

歷史戰績

1952年,龍溪專區男子隊在第一屆省運會獲排球冠軍。
1956年,龍溪縣男子隊獲全國1l縣排球錦標賽第6名。
1957年,龍溪專區男子隊在全國排球福州賽區獲第2名;女子隊獲第3名。
1964年,在全國少年9人排球錦標賽,漳州三中男隊獲亞軍;女隊獲第4名。 .
1965年,在全國少年九人排球賽長沙賽區,漳州三中男隊獲第1名;女隊獲第2名。
1972年,龍溪地區少年女排在南平戰勝省青年女子排球隊。
1974年,在第六屆省運會,龍溪地區男子隊獲男排亞軍;女隊獲第3名。
1978年,在第七屆省運會,龍溪地區男、女隊雙獲冠軍。
1980年,在省甲級排球隊聯賽中,原漳州市(今薌城區)女子隊獲冠軍。
1981年,省甲級排球隊聯賽,漳州男隊獲亞軍,女隊獲冠軍。
1984年,在第八屆省運會,龍溪地區男、女隊雙獲冠軍。
1986年,在第九屆省運會,龍溪地區男、女隊雙獲冠軍。

近現代發展

近現代發展漳州地區也是物色排球運動員的人才區。我區排球人才輩出,茬茬相接,代代相續。最著名的有現任中國排球協會副主席、中國排球教練委員會主任、國際排球高級講師張然,先後入選國家男子排球隊林亞鳴(主攻手)、鄭宗源(二傳手),國家女子青年排球隊陳亞惠(主攻手),國家女子排球隊教練陳忠和。還有國家級排球裁判員謝雨森、張承嘉、王潤德、程兆鶴、楊天佑、黃文彬6人。先後入選省級(包括外省及部隊)或省級以上排球隊男、女隊員,據初步統計多達79人。其中列入《福建省體育志·排球名人傳略》的有:林亞鳴、鄭宗源、陳躍基3人。
七十年代初,漳州排球基地的建置,更為“排球之鄉”的漳州加上一筆濃重的色彩。基地籌建之初,只有2個竹棚、6個三合土排球場。1972年開始接待全國12隊青年女子排球隊冬訓。1973年5月,全國青年排球賽漳州賽區舉行期間,漳州排球訓練基地的訓練場地是竹棚,遇到雨天,寒風倒灌,斜雨濺潑,運動員確是吃了不少苦頭。基地連一塊黑板也沒有,各隊要出黑板報,只好撐著雨傘到市區各學校開條借用。賽場的廣播,也臨時請來廣播站外線工安裝起來的。寫宣傳稿子,只好站著依託牆壁撰改。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如今略具現代化設施的體訓基地已經聳立於漳州薌城。就是這個地點,卻成為聞名中外的“中國女排搖籃”。因為勇奪“五連冠”的中國女排就是在這一個粗“搖籃”中摔滾成才的。作為振興中國排球的重要訓練基地已具規模,中國女排也自此與漳州結了緣,國家女排教練和隊員親昵地稱漳州為“娘家”,而漳州人也與中國女排繫上了一條紅線,時刻關注女排姑娘的起伏興落,漳州排球迷幾乎都能在螢屏前指說中國女排隊員的名字和號數,甚至連場上隊員的技術特點和弱處也能評說幾句。1985年2月下旬,就在排球訓練基地內,“中國女排與海內外排球熱心者漳州大聯歡”正在進行。這是漳州第一次電視現場直播,漳州男女老少很早就在電視機前坐候,饒有興味地收看中國女排合唱、漳州文藝工作者表演、漳州領導與女排熱烈握手、女排老隊員與新隊員的友誼表演賽、原中國女排隊員周曉蘭的婚禮……當中國女排榮獲“五連冠”的喜慶時刻,漳州迎來了“女排塑像”工程全部竣工。漳州人民建造這座“中國女排三連冠”塑像,不但記載中國女排為國家民族作出卓越貢獻的輝煌戰史,而且成為我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形象教材,鼓舞著“排球之鄉”的人民繼續在排壇上拼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