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

掌故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官員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遺聞軼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掌故
  • 外文名:anecdotes
  • 拼音:zhǎng gù
  • 注音:ㄓㄤˇ ㄍㄨˋ
基本信息,詳細解釋,含義,出處,示例,經典掌故,季方巧答,難兄難弟,割席分坐,華歆救人急難,王祥感動後母,蘇東坡做環餅詩,李白醉撈江月,

基本信息

【詞目】掌故
【拼音】zhǎng gù
【英譯】[anecdotes]
【基本解釋】歷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跡等。

詳細解釋

含義

1. 亦作“掌固”。官名。
漢 置,太常屬官,掌管禮樂制度等的故實。
《史記·儒林列傳》:“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 晁錯 往受之。”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宜命掌故悉奏其儀而覽焉。”
南朝 陳徐陵《勸進梁元帝表》:“久應旁求掌故,諮詢天官,斟酌繁昌,經營高邑。”
南朝 宋 鮑照《論國制啟》:“伏見 彭城國 舊制,猶有數卷,雖多殊革,大綱可依,愚謂宜令掌固刊而撰之。”
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八:“平原猶豫不能決,欲留其人,處以掌故,其人力辭,竟去。”
盧文弨《锺山札記·掌固》:“固,本與‘故’通,掌故亦可作‘掌固’……與《周禮·夏官》之掌固,其職自殊。”
2. 舊制舊例;故事,史實。
《史記·龜策列傳》:“ 孝文 、 孝景 因襲掌故,未遑講試。”
岳珂愧郯錄·服章入銜》:“此南渡而後,掌故散訛之失也。”
《明史·楊廷和傳》:“好考究掌故、民瘼、邊事及一切法家言。”
韓泰華《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於朝章掌故也,明於兵刑錢穀也。”

出處

孝文、孝武因襲掌故,未遑講試。——《史記·龜策列傳》

示例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大而一代之掌故,小而一技之營造,皆得窮理盡情,表見於著録,以收文字之功。”
魯迅《且介亭雜文·買記》:“為了文字獄,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但一面卻也使昧於掌故。”

經典掌故

掌故分門別類,舉不勝舉,我們只有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處處留心,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能不斷進步,不斷掌握。

季方巧答

東漢末,有人問陳諶(字季方):“您的父親為太丘長,到底有什麼功德而獲天下人讚揚的重名呢?”季方回答說:“我父親就譬如桂樹生在泰山之坡,向上有萬仞之高崖,向下有難測的深淵;上面受甘露沾溉,下面被淵泉滋潤。當此之時,桂樹本身怎能知道泰山之高和淵泉之深呢?我父親自身也並不知自己有無功德啊!”(摘編自《世說新語.德行》)【議論】陳諶對其父的評論是要說明,人之功德高低並不在有意為之,重名的獲得自己也不知所以然,這才是真正的君子。另外,季方的話用的是比喻,魏晉之後,常用這種比喻來說明人的風度容止,如時人評魏明帝之內弟毛曾與名士夏侯玄共坐,曰:“蒹葭依玉樹。”又評夏侯玄曰:“朗朗如日月之入懷。”評李豐曰:“頹唐如玉山之將崩。”評嵇康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傾。”等等。這種對人的風神容止的比喻性評價,反映了當時人的一種特有的帶有玄學意味的審美取向。這種現象起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六朝。

難兄難弟

三國時魏國的陳紀(字元方)的兒子陳群(字長文),很有才能。陳諶的兒子陳忠(字孝先),也很有辯才。有一天,長文和孝先爭論各自父親的才德,各不相讓。就去問祖父陳寔。祖父告訴兩個孫子說:“你們也不要爭長論短了,群兒的父親不容易為兄,忠兒的父親不容易為弟。”(摘編自《世說新語.德行》)【議論】陳寔本來的意思是說:陳群和陳忠才德相當,難分伯仲。但是後來“難兄難弟”作為貶義詞,用來稱兩個差不多的貨色。又,“難兄難弟”也可以稱彼此曾經共過患難的人,或出於同樣困難處境的人,只是“難”字要讀第四聲。

割席分坐

三國時的管寧和華歆年輕時是好朋友。有一次兩人在菜園裡鋤草,鋤出了一塊金子,管寧照樣繼續鋤草,視金子與泥土;華歆卻撿起金塊看了看,又扔掉它。又有一次,兩人共在一間書房裡讀書,並且同坐在一張草蓆上。這時候,正好有一位有權勢的高官乘著漂亮的車子,車聲隆隆地從門前經過,管寧聽到就像沒聽到似的,照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看熱鬧。華歆回來後,管寧把草蓆分割成兩半,對華歆說:“您不是我的朋友!”(摘編自《世說新語.德行》)【議論】管寧之所以要“割席分坐”是因為他從華歆的舉動中看出了華歆熱衷權勢和錢財的內心活動,“割席”以示決裂。“割席”或“割席分坐”這個典故被後人經常引用,表示朋友之間因志趣和人格的高下而決裂。

華歆救人急難

三國時華歆與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也要求依附他們一道避難,華歆表示為難。王朗說:“現在形勢幸好還不太緊張,帶著他有何不可呢?”華歆也就只得同意了。不一會兒,賊兵追到,王朗要把那個依附的人丟棄。華歆說:“先前我不太願意帶著他,就是怕賊兵追來,連累我們。現在既然我們已經帶著他了,怎么可以因為急難就拋棄人家呢?”於是堅持照舊帶著那個人。輿論就以此來論定華歆與王朗兩人品質的優劣。(摘編自《世說新語.德行》)【議論】王朗在形勢還不太緊急的時候想的是要做好人以獲虛譽,一旦事急就不顧別人的死活,前後對照,虛偽的嘴臉昭然若揭;華歆先前考慮到危險,有所猶豫,這是人之常情,但一旦做了,就要承擔責任,這正是君子的作為。前一則中的華歆與這則中的華歆看似牴牾矛盾,實則反映人性的複雜性。

王祥感動後母

三國時,魏國的王祥侍奉後母朱夫人很謹慎小心,有孝行。家中院子裡有一棵李子樹,結的李子味道特好,後母總是支使王祥看護李樹。有一天,突然颳起大風下起大雨,王祥擔心李樹被風雨毀壞而受到責罰,就抱著李樹大哭。又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張床上睡覺,繼母夜裡起來,在黑暗中用刀向他床上砍去,正好王祥起身小便去了,刀空砍在被子上。王祥小便回來,知道繼母非常恨自己,就跪到後母跟前請死。後母於是受感動而覺悟,從此以後,愛王祥如親生之子。(摘編自《世說新語.德行》)【議論】王祥其人在魏晉之際也是風雲人物,在魏朝就做著司空、太尉的高官,但卻為晉武帝司馬炎奪取曹魏的政權效犬馬之勞,立下汗馬功勞。晉受禪後,更官至太保,被當時的正直人士所不齒,被認為是目無君父的所謂“鄉愿之徒”,可見其品行之惡劣。但就是這樣一個目無君父的“鄉愿”卻留下許多孝行的故事,除本則的“為母護李”、“跪母前請死”外還有所謂“臥冰求鯉”等等。兩相對照,他所謂“護李”、“請死”等都只不過是為了獲寵、為了保命的假動作,透過現象,可以看出他虛偽的本來面目還是昭然若揭的。

蘇東坡做環餅詩

宋朝紹聖年間,蘇東坡被貶在海南島詹縣。當地有一位賣環餅的老嫗,她的手藝好,環餅質量高。可是,因為店鋪僻,不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嫗得知蘇東坡是著名文學家,就請他為店鋪作詩。蘇東坡憐憫她生貧苦,環餅手藝又委實不錯,就揮筆寫下一首七絕:
縴手搓來玉色勻, 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寥寥28字,勾畫出環餅勻細、色鮮、酥脆的特點和形狀。

李白醉撈江月

在一個月明星稀的晚上,李白與數位好友在江邊聚飲,大夥邊飲酒邊賞月,忽然,一片雲飄過,遮住了月亮。李白見狀,駐盞停杯。挺身大叫:“月亮呢?”朋友逗說:“掉到江里去了。”李白—聽,隨手抄起一壇酒,跳上江邊一隻小船,說:“我去把月亮捉回來。”駛著小船向江心飄去。月影漸移,李白為溫柔的月光所籠罩,怡然忘情,不知不覺,一壇酒飲光了,心裡只想著撈月亮。他俯下身去,一觸之下,銀盤碎了,可定睛再看,卻又恢復如初,於是又高興去撈,忽然一陣狂風吹來,小舟被掀翻,等江面風平浪靜,李白已不見蹤影。後人有詩讚嘆曰: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不應暴落飢蛟涎,便當騎鯨上青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