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文書院

振文書院

多義項詞。在中國有2處同名地區。分別是台灣彰化振文書院,陝西省寧強縣振文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振文書院
  • 外文名稱:Zhangjiajie zhang liang's tomb
  • 地理位置:台灣彰化
  • 著名景點:振文書院
彰化振文書院,簡介,景點,對聯,建築評價,補充,大竹振文書院,簡介,詩文,寧強縣振文書院,

彰化振文書院

簡介

振文書院,位於台灣彰化。清嘉慶十九年(1814)鄉紳王有成等會同振文社諸人士創建。鹹豐二年(1852)鄉紳張明德等以土磚重建。光緒十七年(1891)、三十三年兩次重修。曾設有詩社和學堂。奉祀五文昌帝君(文昌帝君關聖呂岩、朱衣帝君、綠衣帝君),另合祀孔子朱熹及制字聖人倉頡等。
振文書院振文書院
1921年遭暴風吹倒,義孚社同仁重修,1935年添建東西室各3間,1938年懿德堂堂主李錫禧等人為抑制日本占據者限制奉祀神明和修習漢文,為喚起台胞民族意識,在書院成立“善光寺有教所”,騁台南名士林霽秋前來講經說教,以宣揚祖國傳統文化,使文風為之一振,書院亦得保全。1947年又由懿德堂諸生重修,立有重修碑記。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為傳統翹背燕尾的木造書院,兩側設有廂房,四周圍有石造欄桿,古樸幽雅;正殿前懸掛著“千秋書祖”古匾,殿內桁樑上也保留細膩典雅的彩繪,因年代久遠,顯得斑駁有致,被列為三級古蹟。
振文書院振文書院

景點

西螺振文書院為雲林縣定三級古蹟,前身為文昌帝君祠,旁邊有間文昌帝君廟與之為鄰,
振文書院振文書院
振文書院建自西元1813年,清嘉慶18年,由當時振文詩社王有成等人,提倡建於螺陽南端。
到西元1852年再由當地士紳張明德及振文詩社人士重新整建,並設有詩社學堂。
直至清光緒18年,西元1892年,因失修而頹壞,由振文詩社當時人士再度重建,這也是奠立
在規模的大修,此書院為清朝當時雲林四大書院碩果僅存者。

對聯

振采揚蒔,香飄翰苑;
文光德曜,照徹天垣。
佚名題振文書院
振古鑠今,詞林霞蔚;
文經武緯,甲第連雲。
佚名題振文書院
振文書院振文書院
振鐸啟英豪,運昌北斗;
文衡權主宰,化溥螺場。
佚名題振文書院
振作千秋道服,薪傳勿替;
文衡百代儒宗,主宰有權。
佚名題振文書院
振文書院振文書院
振綱常於勿替,薪傳一脈;
文禮樂以成章,道統千年。
佚名題振文書院
振聵發聾,共沐春風化雨;
文林學海,允期起鳳騰蛟。
佚名題振文書院
耀宰文衡,璧合奎連光宇宙;
順登科第,龍飛虎變會風雲。
佚名題振文書院
德教萃螺陽,義路禮門崇廟貌;
衣冠隆海國,升堂入室蔚人文。
佚名題振文書院

建築評價

在藝術上,振文書院為清代雲林縣五大書院碩果僅存者,其屋架構造精美,屋檐翼角只出吊筒而不加角柱,作法十分特別,頗具建築史上之價值。 二、時代之遠近:  振文書院創建於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清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生員廖朝孔等十二人在文昌祠捐建「振文社」(一說為董事生員廖澄河等人捐建),其後改名為「振文書院」。其初為木造,竣工舉行大典時,由振文社敬獻「千秋書祖」橫匾,鹹豐二年(西元1852年),該地士紳張明德與振文社成員共同以土角重建,並設詩社學堂,日後屢有重修。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振文書院之今貌為光緒年間重修者。講堂前有一三開間拜亭,當年亦為講堂之一部分。明間大於次間甚多,比例均衡,屋架構造精美,屋檐翼角只出吊筒,不加角柱,為十分特殊之作法。 五、數量之多寡:  為台閩地區十二處書院古蹟之一。 六、保存之情況:  結構保存尚稱良好,原為講堂的第二進,已改為供奉五文昌帝君,左右護龍原為師生讀書及住宿之所,今已改祀太歲星君。 七、規模之大小:  振文書院是一座三開間兩進帶左右護龍的祠宇建築,院牆前有惜字爐一對。為初期的雲林縣(包含今南投縣)中與龍門、藍門、修文、奎文等並列的五大書院。 八、附近之環境:  現存振文書院,座北朝南略偏東。位於文昌路和興農西路的交叉口上,與南天修文院懿德文分院為鄰。院庭及前埕寬闊。 振文書院
振文書院振文書院

補充

西螺位於濁水溪南岸的沖積平原上,前清時期為台灣府彰化縣西螺堡,後改隸台灣府雲林縣西螺堡。此地為中部地區交通轉運點,早年民風強悍,武學盛行,人文教化稍嫌不足,地方人士在詩社振文社王有成等人倡議下成立振文書院。振文書院前身為文昌帝君祠,是由紳士廖澄河等捐建於嘉慶 2年(1797)。嘉慶18年(1813),在振文社王有成等諸生,有感明禮教化之重要,遂起而倡議成立書院,也在廖澄河等人熱心捐助下,於翌年成立振文書院,振文社並獻有「千秋書祖」匾乙方,以資慶賀,兼作為期勉。書院初建時為木構土埆磚牆之建物。至道光元年(1821),廖澄河等人再度捐資擴建書院,成為「一宇一亭,右廊六間」的規模;且在書院左前方興建魁星樓,供士子膜拜兼有庇佑文運之用。
振文書院位於西螺東南郊,自成立以來,即為地方士紳會聚酬唱之地,也是莘莘學子讀書聯誼之處。其內常設有地方社團,於發展地方文教,獎勵學術,正清人心方面,均不遺餘力,是為該鎮首學。而書院不僅在教化興學上貢獻良多,於肅清煙毒上亦有相當貢獻。緣由清末煙毒遺害地方,該院遂創儒宗神教堂,倡議戒菸毒,受感化之癮君子紛紛棄煙器於院前予以焚毀,據聞受戒者只需服院中爐丹,並汲飲院中古井水即可戒毒。
振文書院創建以來,迭有修建,每隔十來年就有一次,可謂十分頻繁。其材料或沿用或新作,新舊混陳,有嘉慶年間者,也有晚近者,但大體上形制規模未變。振文書院無山門與後殿,為單進之格局,在台灣現存或可考之書院中較為特殊。之所以如此,民間有一傳說,饒富趣味。略謂書院後有座觀音亭,亭與書院間有片麻竹林,該竹林出產之竹筍味美鮮嫩,博得地方讚譽,俗傳「觀音亭的竹筍最好」,遂不忍剷除,闢建後殿,乃一直保持單進之形制。

大竹振文書院

簡介

大竹振文書院,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位於大竹縣城南外文昌巷(今大竹中學文昌閣),明末毀於兵火。清乾隆三十年(1765),知縣葉書紳於舊址重建。招全縣生員入學肄業。聘山長主持學務,教習指導進修。經費由縣學田局支付。鄉人拔貢徐開運“好學能文”,掌教十餘年。
振文書院
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縣方長豫以此地狹窄、生員就讀不便,另擇距此不遠的城南校場改建,易名鳳鳴書院。陳文甫任山長,課以經史詞章,後兼學自然科學(格致)與實業諸科。光緒三十一年(1905)增設初、高國小各1班。次年知縣段榮嘉等改為縣立高等國小堂。
光緒三十一年(1905),鳳鳴書院改建為學堂。1918年,大竹縣立中學堂成立。1942年秋,增辦高中班,始為完全中學,更名為縣立大竹中學。
1950年4月,學校改名為川東區大竹縣第一中學。1952年10月,改名為川東區大竹中學,並定為大竹專區重點學校,次年,更名為四川省大竹中學,至今未變。
振文書院舊址文昌閣,現為大竹中學每一屆高三年級學習生活的地方,成了為國家和社會培養輸送人才的搖籃。

詩文

題振文書院
冉長春
不是仙境勝仙境,雨打梧桐催鳳鳴。
老鳳高飛雛鳳繼,振翅聲聲駕雲行。
賀大竹中學九十周年校慶
大竹中學九十周年校慶大竹中學九十周年校慶
冉長春
文昌閣前蒼竹生,九十一載鳳長鳴。
龍孫同根八萬里,虛心勁節代代情。
(冉長春,四川省平昌縣人,為文學叢書《百家竹》作序《心潤竹升》,在《詩詞世界》、《四川文藝報》、《達州日報》、《達州晚報》、《大巴山詩刊》、《川東竹海》等報紙及刊物上發表《井岡翠竹》、《送竹君之廣元》、《中國夢》等舊體詩數十首。)

寧強縣振文書院

振文書院位於陝西省寧強縣。清嘉慶十五年(1810)知州鄭緒章修理文廟,於城內西北隅創書院。規制宏敞,刻朱熹(考亭)、胡居仁(敬齋)二先生《白鹿洞學規》。“生徒雍雍,氣象一新”。道光十七年(1837)知州張延槐重修。後以戰亂傾圮。同治十年(1871)知州羅驤捐俸重葺。州牧鄭氏、羅氏籌錢250串,捐水田29畝。光緒三年(1877)巡撫撥銀500兩生息。十六年知州馬毓華捐銀1500兩以資膏火。三十三年知州王之屏與邑紳周炳改建為高等國小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