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毛狂

拔毛髮癖一般指本詞條

拔毛症是一種慢性疾病,是指反覆地不能克制拔除自己毛髮的衝動行為,於1889年由法國皮膚科醫師Hallopeau首次報導。也有“拔毛髮癖”“拔毛髮狂”等稱法。雖然多數醫師同意此疾病出自於心理因素,但病患多半未曾看過精神科醫師。他們會有重複的拔毛行為,造成明顯的毛髮缺少;當他們在拔毛髮前會感到極大的壓力,對抗這種行為,也會產生很大的壓力;當拔除毛髮時會有愉快、滿足與放鬆。本病可能是一個單獨的症狀,也可能與某些精神疾病有關,如智慧型發育遲緩、抑鬱、焦慮、精神分裂症、強迫性神經官能症及藥癮者等。拔毛症兒童患病率是成人的7倍,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5倍,學齡前男孩更易患病。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將拔毛症更新歸入強迫症及相關障礙。輕者通過心理治療即可治癒,重者需通過藥物治療。

基本介紹

  • 又稱:拔毛髮癖,拔毛髮狂
  • 英文名稱:trichomania
  • 就診科室:精神科
  • 多發群體:學齡前男孩更易患病
  • 常見症狀:拔除自己毛髮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診斷,併發症,治療,

病因

心理動力分析的理論是認為家庭動力學因素可能是拔毛症發病和使症狀持續的因素,它是兒童對於早期的失落與分離的反應,這種小孩的母親常被認為是過度批評與拒絕,而父親則表現出被動與情感薄弱。常見於兒童與青少年,但如果持續下去,可能會變成與咬指甲、吮手指一樣,成為一種習慣性行為。如父母性情急躁、消極、不履行父母的職能、不與孩子接觸;父母與孩子敵對或嚴厲是女性少年患者家庭的主要模式。性心理發育各期的多個固定點可能是此病的病理心理學原因。

臨床表現

患者用手或用鐵夾及鑷子等物件,將自己的毛髮強行拔除。同一患者的拔毛部位較固定,但不同患者拔毛部位各異。多見於頂額、額顳部及枕部頭髮,但眉毛、睫毛、腋毛及陰毛亦可受累。拔除後再生之毛髮仍反覆被拔除,頭皮部常有大片脫髮,形如斑禿,但邊界多不整齊,且脫髮處常有殘存毛髮及斷髮。年齡較大患者,否認自己的拔毛行為。拔毛行為常發生在臥床休息、閱讀、看電視或做作業時。症狀可持續性或間歇性。有些患者用雙手將毛髮撕斷或用剪刀將毛髮剪斷,謂之斷毛症。患者既拔又食自己的毛髮稱之拔食毛症,吞下的毛髮會導致腹痛、厭食、便秘、消化道內毛石或毛糞石形成,導致腸梗阻、腸穿孔、腸出血、急性胰腺炎及阻塞性黃疸等併發症。

診斷

根據患者經常用手或用鐵夾及鑷子等物件,將自己的毛髮強行拔除的表現就可以診斷。

併發症

吞下的毛髮會導致腹痛、厭食、便秘、消化道內毛石或毛糞石形成,導致腸梗阻、腸穿孔、腸出血、急性胰腺炎及阻塞性黃疸等併發症。

治療

鼓勵患者樹立治癒疾病的信心,消除精神緊張感。安排好工作和學習,積極參加文體等集體活動,以轉移其對疾病的注意力。某些症狀較輕的患者通過認知行為治療(CBT)即可治癒。嚴重患者則需心理治療聯合藥物治療。目前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和認知行為治療(CBT)是各權威指南推薦的一線治療。皮膚科、兒科和精神科醫師共同合作對消除本病的軀體因素和提高療效至關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