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扎克·拉賓(拉賓)

伊扎克·拉賓

拉賓一般指本詞條

伊扎克·拉賓(希伯來語:יצחק רבין‎,英語:Yitzhak Rabin‎;1922年3月1日-1995年11月4日),出生於耶路撒冷,政治家、軍事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以色列總理

伊扎克·拉賓1968年1月退役從政,同年任駐美國大使,1973年回國任勞工部長,1974年1月當選為議員,1974年拉賓當選為工黨領導人,同年5月出任內閣總理,1974年至1975年曾兼任交通部長。1974年至1977年4月首次出任以色列總理。1977年4月因拉賓夫人非法在美國存款事被揭露而彈劾下台。1984年9月至1990年在工黨與利庫德集團組織的聯合政府中,拉賓擔任國防部長。1992年2月拉賓再次當選為工黨主席,1992年6月,工黨在以色列大選中獲勝,拉賓再次出任總理,和巴勒斯坦人和解,直至1995年被猶太激進分子刺殺身亡。他是首位出生於以色列本土的總理,首位被刺殺和第二位在任期間辭世的總理。

伊扎克·拉賓兩度擔任以色列總理,在任職期間組織簽署了包括《奧斯陸協定》在內的多項和平協定,推動了中東和平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扎克·拉賓
  • 外文名:Yitzhak Rabin
  • 國籍:以色列
  • 民族:猶太人
  • 出生地:耶路撒冷
  • 出生日期:1922年3月1日
  • 逝世日期:1995年11月4日
  • 職業:政治家、軍事家
  • 畢業院校:美國邁阿密大學
  • 主要成就:199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93年獲得博瓦尼和平獎
  • 所屬政黨:以色列工黨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軍官生涯,首任總理,再任總理,被刺身亡,為政舉措,政治方面,軍事方面,外交方面,人物榮譽,個人生活,人物評價,人物爭議,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22年3月1日,伊扎克·拉賓(以下簡稱:拉賓)出生於巴勒斯坦地區的耶路撒冷市,當時這個地區處於英國人的委任統治之下。一歲時隨家庭遷至特拉維夫,並在那裡長大。拉賓從小受到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薰陶。
少年拉賓少年拉賓
1937年秋,15歲的拉賓國中畢業,進入北加利利地區卡多里農校。
1940年,拉賓從當地的嘉道理農業高中畢業,當時他希望成為一位灌溉工程師。
1941年6月,拉賓參加了二戰爆發後巴勒斯坦猶太代辦處組建的一支旨在抗擊軸心國的突擊部隊帕馬爾契,這是猶太人第一支武裝。
1943年,21歲的拉賓被任命為排長。
1945年,拉賓領導該部隊第一兵營成功地解救了海法以南阿色里特集中營200名猶太人。
1946年6月29日,英國人突然發動一場針對猶太定居點和猶太代辦處的搜捕行動,3000名猶太人被捕,在家養傷的拉賓也在被捕之列。不久,他們即獲釋放。
1947年10月,25歲的拉賓被升為帕爾馬契副司令兼作戰部長;11月第一次中東戰爭打響,向耶路撒冷5萬猶太人提供給養的特拉維夫至耶路撒冷的公路運輸線被阿拉伯武裝切斷時,擔任哈雷爾旅上校旅長的拉賓負責打通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的交通線,從而一戰成名。

軍官生涯

1950年,拉賓擔任以色列總參謀部作戰部長。
伊扎克·拉賓將軍伊扎克·拉賓將軍
1956年,拉賓晉升為少將,不久又被哈佛大學管理系錄取。這期間,他動用軍隊成功地將冰天雪地中的10餘萬新移民妥善安置,從而深得民心。
1964年1月,42歲的拉賓擔任以色列總參謀長,成為以色列軍隊的最高長官。
1967年,拉賓輔佐國防部長摩西·達揚,指揮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五”戰爭)中的以軍作戰。
1968年2月,拉賓在四年總參謀長任期屆滿後,就任以色列駐美大使。
1973年,拉賓作為工黨成員進入以色列議會,並被任命為勞工部長。

首任總理

1974年6月,時任以色列總理的果爾達·梅厄引咎辭職,拉賓首次出任以色列總理。
1976年6月27日,一架以色列的飛機被劫持並飛離國境,在拉賓的指揮下,以色列國防軍成功救出了飛機上的乘客。
1977年4月,拉賓被迫辭職後,西蒙·佩雷斯代理總理一職,拉賓此次辭職廣受好評,人們認為拉賓此舉體現了正直和責任感。
1984年至1990年間,工黨和利庫德集團共組聯合政府,拉賓作為聯合政府的國防部長。
1987年,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採取強硬措施,拉賓命令軍隊鎮壓巴勒斯坦示威者。

再任總理

1992年2月,拉賓擊敗西蒙·佩雷斯擔任工黨領袖並成為總理候選人,帶領工黨在6月23日大選中擊敗利庫德集團成為議會第一大黨;7月拉賓再次擔任以色列總理兼國防部長。
拉賓、柯林頓、阿拉法特拉賓、柯林頓、阿拉法特
1994年,因為奧斯陸協定,中東和平取得進展,拉賓和西蒙·佩雷斯亞西爾·阿拉法特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95年,拉賓獲得世界和平獎最高榮譽獎的肯定。

被刺身亡

1995年11月4日,奧斯陸協定不久,在特拉維夫的以色列國王廣場上參加和平集會之後,一名極右翼激進猶太主義分子伊蓋爾·阿米爾(Yigal Amir)用一把裝有自製達姆彈的九毫米口徑左輪手槍襲擊了他,他對著拉賓的胸口開了兩槍,再向他的背部上補了兩槍,後拉賓在特拉維夫伊契洛夫醫院的手術台上不治身亡,享年73歲。11月5日下午,拉賓的葬禮在耶路撒冷的赫茨爾山公墓舉行。11月6日,聯合國總部全天降半旗悼念拉賓,聯合國秘書長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參加了他的葬禮。

為政舉措

政治方面

1974年6月,拉賓首次出任總理。歷經數次阿以戰爭的拉賓認識到,只有和平談判才是解決阿以問題的唯一出路,於是將使以色列擺脫與阿拉伯鄰國的戰爭狀態作為他的內外政策的重要目標。他曾出訪摩洛哥,懇請哈桑二世國王向埃及總統薩達特轉達願意會晤的信息。不久,拉賓開始了與埃及的政治談判。
拉賓上台後,提出以色列願意討論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區巴勒斯坦人的自治問題,並立即向阿拉伯國家發起了和平攻勢,表示願意邀請敘利亞總統和黎巴嫩總統、約旦國王到耶路撒冷討論和平。同時他也準備去這些國家進行國事訪問。他接著宣布凍結100多個被占領土上的猶太移民定居點,這包括為新移民建造5000套住房工程,並承諾以色列從戈蘭高地部分撤出是可能的。然而,拉賓在兩個問題上寸步不讓:堅持要把整個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反對在加沙和西岸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並強調要對暴力和巴勒斯坦人的反抗活動予以嚴厲掃擊。

軍事方面

1967年,拉賓指揮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五”戰爭中的以軍作戰。在開戰的第一天,6月5日7時至11時的4個小時內,以色列空軍打掉埃及304架飛機。在11時50分約旦拒絕以色列關於避免交戰的呼籲後兩個小時內,以軍又摧毀約旦、伊拉克、敘利亞的空軍主力,從而掌握了整個戰區的制空權。隨後以軍裝甲部隊縱橫西奈半島,控制蒂朗海峽,將約巴人趕出耶路撒冷老城,並占領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在6天裡解決戰鬥,取得了以軍在歷次中東戰爭中最突出的進展。在第3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侵占了相當於本國3倍的阿拉伯領土。拉賓一時成了以色列人心目中的英雄。但是,這次戰爭卻遺留下了始終困擾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被占領土問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國家間長期處於戰爭狀態的尖銳矛盾之中。
1975年8月31日,以埃臨時協定終於簽訂;9月1日,在拉賓據理力爭下,以美簽訂保證協定,美國答應為以色列提供約20億美元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及包括最先進的F-16戰鬥機在內的各種新式武器。
在拉賓政府的努力下,以色列的軍事實力迅猛增強,1977年初,自行火炮增加100%以上,裝甲運兵車的數量增加700%。然而,由於大量的國民收入用於購買戰爭武器,以色列國內經濟狀況嚴重惡化。工黨黨內爭權奪利的鬥爭加劇,加上拉賓在國外存款的“醜聞”(以色列基布茲實行共產主義制度,不允許有私人存款),迫使拉賓政府於1977年5月引咎辭職。
1987年12月,巴勒斯坦掀起反抗以色列占領的鬥爭,史稱“石頭革命”。作為以色列聯合政府國防部長的拉賓,決定將這場鬥爭鎮壓下去。1988年1月19日,拉賓宣布對阿拉伯國家被占領土起義者實行“鐵拳政策”,大力鎮壓,要求對扔石頭的巴勒斯坦人進行狠狠打擊。

外交方面

  • 美以關係
1968年,拉賓擔任以色列駐美大使之後,進一步加強了美以關係,使美國中東外交的天平更向以色列傾斜,並為以色列爭取到了大量美式武器和貸款。駐美大使任期結束回國後,拉賓仍繼續活躍在以色列政壇。
  • 巴以關係
1993年9月13日,巴以雙方在美國華盛頓正式簽署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加沙和傑里科《臨時自治安排的原則宣言》,拉開了巴以和解的序幕一對中東和平進程產生重大影響,並迎來了1994年中東和平的一連串突破。
1994年5月4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以色列簽署了在加沙和傑里科實行自治的最終協定,使巴勒斯坦問題取得實質性進展。11月,以色列開始向巴權力機構移交在西岸的行政權力。到1994年底,約旦河西岸的衛生、教育、旅遊、社會事務和稅收管理權也陸續移交。與此同時,以色列和約旦的外交關係實現完全正常化。
1994年7月25日,拉賓總理與海珊國王在華盛頓簽署了《華盛頓宣言》。10月26日,約以兩國正式簽署和平條約,結束了兩國長達50年的戰爭狀態。11月27日,以約宣布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人物榮譽

時間榮譽表彰授予單位
1993年9月
博瓦尼和平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94年
諾貝爾和平獎
諾貝爾委員會
1994年
阿斯圖里亞斯王子1994年度國際合作獎

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伊扎克·拉賓的雙親都是來自俄國的猶太移民,拉賓一家原姓“魯比佐夫”。父親納赫米亞·魯比佐夫出身於烏克蘭一個貧苦猶太家庭,十月革命後遷居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魯比佐夫報名參軍保衛聖城耶路撒冷,但由於平足被刷,於是他趁人不備將姓氏改為“拉賓”,並通過了檢查。到了中東後,他在這裡遇到了一位富裕猶太家庭的女兒科亨·羅莎,也就是伊扎克·拉賓的母親,並最終定居於此。

人物評價

拉賓就任總理後對推動中東和平進程起到積極作用。

人物爭議

1976年12月的安息日,拉賓組織部分軍官和內閣成員迎接4架美國F-15戰機的到來,觸怒了以色列的宗教政黨。
1977年4月,拉賓的夫人,利亞·拉賓非法在美國存款違反了以色列法律被曝。

後世紀念

拉賓被刺的這一天被定為以色列的國家紀念日,而事發所在的廣場因此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