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眾志成城

5.12是一個令每一個中國人都難以忘卻的日子,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令千千萬萬個本是幸福美滿的家庭轉瞬家破人亡,無數鮮活的生命片刻之間消逝在了這片美好的土地上·在地震發生後,政府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溫家寶總理於當天就親自趕到了現場進行抗震救災的部署工作·全國各地的人也紛紛踴躍地捐款,獻上自己的一份愛心·我們在這次災難中也能看到我們政府的優越性。地震發生第一時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到現場指揮救災工作。中國共投入了10幾萬的兵力,空軍,海軍,陸軍,全體救災官兵 都不分晝夜抗戰在第一線上,不到最後關頭絕不放棄·為了救災,政府出動了一切能用得到的設備,一切都為了人民的利益著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震救災眾志成城
  • 外文名:Earthquake relief Our wills unite like a fortress.
  • 簡介:中央電視台特別節目
  • 意義:中國電視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節目效果,特別報導,節目影響,

節目效果

《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是中央電視台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中國四川汶川發生芮氏8.0級強烈地震後推出的特別節目,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15:00播發了字幕式滾動新聞,15:10播出電話連線,15:20中斷正常節目,率先推出現場直播《關注汶川地震》(後與綜合頻道並機直播,更名為《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其速度之快、信息之透明、直播時間之長、傳播效果之佳,堪稱中國電視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特別報導

5.12汶川大地震特別報導
四川大地震牽動了所有中國人的心,在演藝圈明星紛紛慷慨解囊的同時,電視螢屏上的一批主持人也紛紛奮戰在直播第一線。自從地震發生後,央視一套和央視新聞頻道已經連續幾天並機直播特別節目《眾志成城·抗震救災》,引起了觀眾以及廣大網友的關注。據悉,央視新聞中心在第一時間調配主持人,分時段直播,白岩松敬一丹康輝海霞張羽董倩趙普等主播紛紛上陣,這幾天,每天的直播都超過10小時,主持人都在超負荷工作,為的就是給觀眾帶來第一手資訊。
眼尖的網友也紛紛被敬業的主持人所感動:“趙普昨天在播報災區當地民眾災情時,幾度哽咽”、“張羽的眼睛始終泛著紅血絲”、“敬一丹表情凝重,眉頭一直緊鎖著”。
趙普:播報災情幾度哽咽
如果不是此次的“抗震救災”特別節目,很多人還不熟悉趙普,這位《朝聞天下》的男主播臨危受命後,已經主持了兩天的直播節目。憑藉帥氣的外表和富有磁性的嗓音,趙普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認可。昨天的節目中,趙普在報導災情時說道:“為什麼我們總是會被這樣的畫面,被這樣的聲音感動,為什麼我們總是看著看著就會眼含熱淚……”這時他不由自主地低頭哽咽,“因為我們愛這片土地,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懂得相互關懷……”趙普再度低頭,一度說不出話來,面對此情此景,不少網友都紛紛被感動,並截取了視頻畫面放到網上。有網友留言大讚趙普“真性情”:“讓我們為四川人民祈禱吧,讓我們一起度過這個難關。”同樣在電視機前被感動得落淚的網友也留言說:“這樣的時刻誰不淚水漣漣,風雨來臨需要懂得相互關愛。”百度貼吧里更是湧現出一批“普粉”,“你是個稱職的主持人”、“趙普的動情感染了我們每一個觀眾”。
張羽:善良主播獲讚賞

從“5·12”地震發生當晚,張羽和董倩便搭檔連續主持了兩晚的直播節目。很多觀眾表示,幾天來頻頻看到張羽,他眼睛紅紅的,一看就是沒休息好,這些主持人真是太辛苦了。但也有網友不乏微辭,認為他問的問題不專業,說錯話等等。
但實際上,在這種緊張的情況下,臨危受命的主持人都是在高強度、高壓力下工作的,誰都不能保證不犯錯。網上仍有一批觀眾在支持著張羽:“從您在直播關注汶川地震的現場,可以看出你和全國的人民一樣心情特別焦慮,是一個非常有良知、有同情心、善良的主持人,欣賞你的風格。希望你繼續給全國觀眾第一時間發出最新的報導。”還有網友力挺張羽說,“從《環球》到《東方時空》,我一直都在追看你的節目,你主持的直播節目很好,支持你!”
康輝:表情無法不凝重

從去年年末開始主持《新聞聯播》的康輝也加入了直播主持人隊伍,因為他在節目中表現沉穩、拿捏準確,不少網友紛紛表示讚賞。而康輝在結束節目後,也更新了自己的官方部落格:“上網看到朋友們在關注我們的直播,覺得真感動。”
節目中,康輝的表情一直很凝重,大家看法不盡相同。“今天不少人,包括家人、同事、朋友,對我在節目裡表情凝重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覺得應該更冷靜些,有的覺得應該這樣嚴肅。”康輝解釋說,自己本不是愛激動的人,只是這次的災難讓他無法不動容,“特別是節目裡我們第一次聯絡到了震中汶川所在的阿壩州政府應急辦的何飈主任,第一次得到了最寶貴的關於汶川的信息,我真的很著急,同時也很高興能聯絡到他。何主任難掩焦灼,即使隔著電波也讓我感同身受。”但康輝同時認識到,自己應該更職業一些,更冷靜一些,“畢竟我們的報導也肩負著向大家傳遞堅強信念的責任,但我的腦海中反覆出現多年前讀過的錢鋼報告文學《唐山大地震》中描述過的災難的場景。而汶川,此時此刻,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中,那些人們啊,我們的同胞啊。這也許就是我表情凝重的原因吧。”
李小萌採訪老人後大哭
CCTV一女記者李小萌在路上碰到了一位挑著擔子,模樣憨厚的老人。
記者:“大爺,您這是上哪裡去啊?”
老人:“我,我,我回家去老(四川話,通了)。”他依然保持著剛才冷若冰霜的表情。
記者:“您家在哪裡啊,遠嗎?”
老人:“恩,我,我回家去老。”估計他沒聽清記者的問題。
記者:“我說您家離這兒遠嗎?您回家需要多長的時間?”記者再問。
老人:“遠,還在那老邊。”終於聽清了。
記者:“您能不能放下擔子,咱們聊聊?”
老人不吭聲地放下擔子。
記者:“您挑的什麼?”
老人:“一些吃的。”
記者:“能不能打開我看看?”
老人打開了一邊擔子上的包裹,裡面露出了一些碎片餅乾。
記者:“喔,餅乾,您在救助站領取的嗎?”
老人:“恩,他們發的。”說完他拿著胸前掛著的塑膠卡片向記者晃了晃,上面寫著“救助證”三個字。
記者:“這個證件有什麼用啊?”
老人:“發東西用的,發吃的,發被子,發帳篷都要用。”說完,他估計是看見了記者嘴角掛著的口罩,從身穿的那件馬褂口袋裡翻出了一個口罩,捏在手裡。
記者:“您把它戴上吧。”
老人捏了捏口罩,沒說啥。
記者:“還是戴上吧,現在得預防傳染病,注意安全。”
老人:“我走過去再戴。”我終於明白,他可能是在記者面前難為情,不好意思戴吧。
記者:“大爺您還需要什麼東西嗎?”
老人:“我什麼都有老。”估計他沒明白記者的意思。
記者(朝攝影機方向):“他還需要什麼東西,用四川話怎么說?”
攝影師(估計是):“您還需要什麼幫助嗎?”
老人:“不需要老,現在主要是吃的,生活上用的,他們都在發。”
記者:“大爺您今年多大年紀了?”
老人:“我六十八老。”
就在此時,路的另一邊,從相反方向走過來兩個四十歲左右的男子,皮膚漆黑,表情冷靜,似乎有點茫然,他們從遠處就注視這邊的採訪了。攝影師把鏡頭打向他們,他們身後路旁的一幢幢開裂顯縫,東倒西歪的白色農家樓房也打入鏡頭,在地震前也許他們都還是新房。
一男子(對著老人):“你去哪裡,回家麥(嗎)?那邊危險得很,你不要去。”
老人:“我去看看我的麥子收得收不得,去把它收老。”
記者(問說話的男子)“他剛才說什麼?”
男子:“他說他要去看看麥子熟了沒有,好把它收了,給國家減輕點負擔。”
記者:“你這是回去吧,你挑的是什麼?”記者看到男子肩上挑的兩個紙箱子(腦白金盒子那么大),把話頭轉到他身上。
男子:“香腸,還有點其他吃的。”他邊說邊主動地打開紙箱,裡面露出幾節香腸。
記者:“這邊這個是啤酒嗎?兩瓶啤酒。”她說這話的同時已經在箱子裡翻到兩瓶啤酒。
男子:“對對對。”
記者:“你這些東西現在是你全部的家當嗎?”
男子:“是的,就這些老。”
記者:“你的家人呢?有孩子嗎?”
男子:“死老,娃兒都死老。”
記者:“那你妻子呢?”
男子:“老婆,我老婆也死老。”他回答得很乾脆利老,似乎看不到悲傷的影子。
記者:“還有其他家人嗎?”
男子:“我媽,他也死老”,還是回答得和前面一樣利索。
記者:“那一家四口,就剩下你一個人了?”
男子:“就剩我一個老。”
另一名男子:“他們死的死老,我們活下來的要好好活。”
記者:“大爺你不回家了,跟他們回帳篷去吧,很危險的,這么大把年紀了”,他忽然把又話頭轉向了老人。
男子(首先發言的那位):“你不回去老,那邊全部是坡坡,怕泥巴滑下來。”
老人:“我,我,我還是要回去看看,你們先走嘛。”
兩男子告辭記者後離開了。
記者:“等下,大爺我來幫你吧。”說完她趕緊幫助老人把擔子往肩上扶。
老人挑著擔子頭也不回,步履蹣跚地走了。
走了兩步,他緩緩地回過頭來,表情顯得很不自然地說:“謝謝你們操心老”,說完調轉頭繼續了。
看到這裡,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淚噴涌而出。
緊接著,傳來了女記者大哭的聲音,聲音很大很大,攝像機的鏡頭從老人身上轉向她時,她趕緊把臉埋在胳膊肘裡面轉過身去,繼續嚎啕大哭。
很樸實的一番對話,勝過多少煽情語言啊。

節目影響

一、第一時間
能否做到第一時間傳播突發新聞資訊,取決於媒體的生態環境和傳播者的職業素養。與之前的一些突發新聞事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次抗震救災的信息公開與透明令業內人士吃驚,同時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編讚譽。面對大地震這樣的突發事件,作為國家主流傳媒,如果反應遲鈍,就會喪失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客群在失望之餘,會把希望寄托在境外傳媒或網路上。這樣的教訓曾在美國9·11、2003年伊拉克戰爭等突發事件中多次令央視尷尬。
傳媒的激烈競爭迫使電視人清醒地意識到,面對突發新聞事件必須先聲奪人,盡一切可能實現第一時間發布。許多境外傳媒對突發新聞事件的直播實踐多次證明,儘管信息的準確性非常重要,但只要真實性有保障,說明信息來源,即使有點誤差,客群也能諒解。如央視新聞頻道此次推出的大型直播中,關於汶川地震的級別幾度變更,報出浙江等地有地震,後又發布權威訊息及時闢謠,客群也都表示理解。
這場直播不僅快而且異常公開、透明,這是新聞改革的突破和輿論環境最佳化的標誌。此次抗震救災的透明度,充分滿足了公民的知情權,而媒體的服務與監督的功能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首先,這場直播充分發揮了傳媒為黨和政府服務的功能。第一時間傳播了黨和政府的聲音。直播還發揮了電視傳媒傳播真相、引導輿情、指導和監督抗震救災工作的功能。正如民政部、國家地震局等部門領導所說,央視的直播。使他們的抗震救災工作置於全民的監督之下,不敢有一點懈怠和失誤。直播消除了顧慮,統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展示了思想解放的成果和開放務實的心態,媒體也展示了其促進國家和社會進步的力量。
二、第一現場
由於許多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越來越淡薄,假新聞不絕於耳,另一方面,經過選擇、剪輯、把關等工序過濾後,新聞信息嚴重衰減。因此,觀眾渴望電視現場直播,期待“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央視的《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特別節目在現場直播方面盡了最大的努力。張泉靈、李小萌、姬緣等記者的現場報導,讓觀眾身臨其境並凸顯一個“情”字。領袖情、師生情、軍民情、同胞情、親情、愛情,乃至傳媒人與客群對受災同胞的關愛之情,情真意切,真實感人。這種在現場所表達出來的氛圍,觀眾聽見了,看到了,真真切切,感人至深。
三、第一選擇
面對汶川大地震,央視義無反顧地立即直播,而且連續十多天每天24小時直播。現場直播的數量和質量均破紀錄。這樣的選擇確實需要勇氣和犧牲精神,他們不怕戴“添亂”的帽子,不怕失實的指責,不怕突然停播的難堪,實現了災難性突發新聞事件直播的革命。
就報導機制而言,邊直播邊請示,邊直播邊組織策劃,邊直播邊審看把關,並且連續直播十幾天,這在國家級主流媒體中是史無前例的。就報導理念而言,在快的同時凸顯真實,沒有雕琢的痕跡,沒有人為的約束與控制,沒有所謂的引導與教化,一切以真報真,以實報實,於是,生死不離、不離不棄成為共識,實現了最佳的傳播效果。
四、第一追求
央視的這場直播實現了新聞傳播的第一追求,即對新聞價值的追求。面對突發的大地震,宣傳任務免不了,但長時間、大容量、不間斷的直播,淡化了所謂的宣教功能,其輿論引導力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得到了增強,宣傳效果不但沒有受損,反而得到了擴大。
在產業化發展的背景下,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博弈是客觀存在的,在要求他人自覺履行和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媒體自身的追求尤為重要。此次央視直播帶了一個好頭,主動、自覺地放棄了數億元的廣告創收,在綜合、新聞等頻道中果斷地停播廣告。央視傳媒人的專業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美中不足之處,有以下三點:
1.直播過程中雙向反饋交流需加強
本次直播在互動交流方面有所欠缺。央視完全可以與網路加強互動,及時播報廣大網民的意見與呼聲,特別是網民對正在直播的內容的評析與觀感。直播時,可以公布熱線電話,選擇直播部分觀眾的電話內容,主持人大膽與這些觀眾交流,可能更會提升直播的傳播質量和效應。
2.部分專家的選擇與交流欠妥
請嘉賓與主持人在直播時交流,既可安全救場,又可增加直播的知識點和信息量。但本次直播中,有的專家在交流時所提供的信息不新,所傳遞的知識權威性不夠,有些交流更顯得生硬。與其請這樣的專家撐時間,不如邀請新聞評論員和專家一道走進演播廳,增加對新聞的評述,增加對以往國內外抗震救災資訊的對比,從而增強直播時新聞傳播的張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