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碑

抗倭碑

抗倭碑者,阜寧人民反抗外國侵略戰爭之勝利紀念碑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倭碑
  • 地區:阜寧
  • 時間:明嘉靖間
  • 屬性:反抗外國侵略戰爭
概述,傳說,平倭碑文,

概述

抗倭碑者,阜寧人民反抗外國侵略戰爭之勝利紀念碑也。

傳說

明嘉靖間,倭寇肆虐,犯我沿海,蘇浙閩等省屢遭竄擾,倭寇擄掠燒殺,無惡不作。阜寧東瀕黃海,與日本隔水遙望,最為切近,故受倭賊蹂躪尤甚。
阜寧人切齒痛恨,誓保家國,枕戈以待,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終在射陽河口蛤蜊港痛殲倭寇,獲得反侵略戰爭之重大勝利。
嘉靖三十六年(1557)春三月,倭寇4000餘人白金沙登岸,犯我江北南通、泰州,轉掠各州縣。倭船從泗水下,寇淮郡城,沿途焚殺甚慘。
南祭酒沈坤,募集鄉勇,力戰卻之。倭賊東走鹽城,遂轉入廟灣,即後日阜寧治城之所在,當日射陽河入海處也。
倭據廟灣,恣意殺掠,燔毀民居,邑人奮起抗戰,屢創倭賊。六月,兵備副使於德昌督水陸兵,擊倭於阜寧之東鄉。
參將劉顯亦率苗兵來擊之。追至治東18里之蛤蜊港海口,殺傷甚眾。殘寇由海口向開洋東去。其犯雲梯關者,亦白刀門港遁逃。
蛤蜊港為灶地莊村,位射陽河南岸,港泄灘田聚溢之水,以通大洋。為紀念蛤蜊港殲倭戰之重大勝利,喻口巡檢司、鹽城等處海防把予少時就讀於東城觀海書院舊址,課餘嘗偕窗友越河北游,自城隍廟而西,即為觀音閣、關帝廟。
三廟毗連,其時武廟己頹敗,而正殿關羽像頗雄偉,包巾勒額,盱衡厲色,本雕作怒恨失荊州狀。殿前周倉、關平兩立像,亦甚高大。
平倭碑文刊廊下壁間,碑不甚高,略呈方形。予嘗摩挲讀之,正文20行,行約28—30字,已有漫漶而不可辨別者。
阜寧之武廟有二:在城內東隅;一在城西大教場演武廳左。
杜斐《碑記》且稱:“嘉靖末,倭酋屢犯,(東武廟)帝像自座聳動,著地欲走,驚傳起輦。倭酋怒擁,臂座裂像。
忽神附衣工翁柳塘身,索包巾勒額,雙睛皆豎睜,揪卒促換戎衣,入廟拔大刀,趕殺向西。倭酋惶懼錯諤呼‘爺爺’,一晝夜皆遁去。”
外敵壓境,屠我人民,毀我廬舍,國人共憤。
此翁柳塘者,乃城鎮手工業工人之先進者,富於愛國熱忱,臨難不苟,毅然奮起,採用民間宗教迷信方式,以組織民眾,殺敵保鄉。其同仇敵愾之聲威,使倭寇驚愕喪膽,惶懼而逃。平倭碑之所以立於東關帝廟者,即以此故。

平倭碑文

平倭碑文為阜寧之重要歷史文獻,惜少有記載者。光緒丙戍《阜寧縣誌》,僅節錄於卷一《疆域二·兵戎》之附註中,文多刪者,且有訛誤,系轉錄自康熙陳一瞬所撰《廟灣鎮志》。
1971年,予得宗兄晉君之助,有幸訪得1934年手抄本一,茲將碑記原文照錄如後:
時嘉靖丁巳夏五月,大夥倭寇四千餘眾,突犯江北通泰濱海地方,內外驚動。
彼該欽差協守浙直等處地方副總兵官盧鏜奉、欽差總督浙直福建等處軍務兼巡撫浙江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胡宗憲鈞牌,及該欽差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等處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王誥、欽差提督操江兼管巡江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高捷、欽差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趙忻,巡按直隸監察御史馬期臧、尚維特、邵淮中、張九功、胡應文,蘇松常鎮淮徐等處兵備副使熊勉學、馬慎、於德昌、熊桴,監軍主事蔣孝、葉可成,淮揚等處知府石茂華、劉學文、黎遵訓、都文鑒、溫景葵,同知唐維,山陽等縣知縣田孔陽等計議,濟助兵船糧餉器械,隨統游擊史符、原翎辰州衛指揮彭鶴年、楊伯喬、周官,士官彭志顯、張空、張顯,廣東指揮伍惟統,定海衛義民李武、張達,直隸長洲縣武生汪時中等,率漢土等兵二千餘名,前赴應援,截殺於灣頭、揚子橋、王家莊,三戰三勝,賊皆挫敗西走。
六月十五日,賊至淮安廟灣地方。
十七、十八等日,在於蛤蜊港海口,與賊鏖戰,用鳥嘴銃打沉賊船二十餘只,死傷倭賊無算,俘斬酋眾,奪獲兵器,被擄男婦解報。
殘倭大敗,負傷墜膽,逃遁開洋,地方遂寧,軍民安緒,是役也,固由將士之用命,督撫按道府縣勤勞,皆賴國祚之威靈,聖神之顯赫,此所以留南都運道,俱保無虞。
理合募捐修關王廟宇,並立石建碑以識之,庶垂永久。
喻口巡檢司巡檢尹 安民安 鐘信
欽依鹽城等處海防把總 賈 勇
廟灣巡檢司巡檢 王廷智
鹽課司大使 白景時
王 憲
徐天爵
副 使 許公言
李 芳
日寇侵華期間,邑人特將平倭碑移置舊常平倉址民眾教育館抗日中心展覽室中。旋以公園新辟,乃遷園中之西方庵公共圖書館內。1938年春,敵犯通、如,江北倭警又熾,乃就地將碑埋於土中。據予所知,此石從無墨拓。愛錄於此,以存史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