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于丹

批判于丹

《批判于丹》是2007年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悅。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品目錄,作者簡介,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于丹說:《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此言謬矣!拒絕於丹的思想裸奔,正說“論語”智慧!
這是由著名作家、“塞外鬼才”李悅和著名創新學家、創商(CQ)教育專家李放聯袂打造的一部對“學術超女”于丹的文化批判著作。于丹現象無疑是近年來中國文化界的一大熱點,于丹因為在央視“百家講壇”戲說《論語》和《莊子》而聲名鵲起,被譽為“學術超女”、“國學超女”。然而,于丹在受到一些媒體和觀眾們熱烈追棒的同時,也遭遇到了眾多學術文化界人士的一致批評,形成了一場口誅筆伐的“倒於風暴”。
從李悅、李放和“十博士”等人對於丹的學術爭鳴和文化批判中,讀者們可以看到他們對於丹現象進行的理性分析和深刻反思,體現出文化學者和莘莘學子們捍衛人類思想的價值和尊嚴的堅定信念和拳拳之心。她必將在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歷史上鐫刻下輝煌的篇章。

編輯推薦

于丹說:《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此言謬矣!拒絕於丹的思想裸奔,正說“論語”智慧!
這是由著名作家、“塞外鬼才”李悅和著名創新學家、創商(CQ)教育專家李放聯袂打造的一部對“學術超女”于丹的文化批判著作。于丹現象無疑是近年來中國文化界的一大熱點,于丹因為在央視“百家講壇”戲說《論語》和《莊子》而聲名鵲起,被譽為“學術超女”、“國學超女”。然而,于丹在受到一些媒體和觀眾們熱烈追棒的同時,也遭遇到了眾多學術文化界人士的一致批評,形成了一場口誅筆伐的“倒於風暴”。
從李悅、李放和“十博士”等人對於丹的學術爭鳴和文化批判中,讀者們可以看到他們對於丹現象進行的理性分析和深刻反思,體現出文化學者和莘莘學子們捍衛人類思想的價值和尊嚴的堅定信念和拳拳之心。她必將在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歷史上鐫刻下輝煌的篇章。

作品目錄

序一 為李悅和李放的批判喝彩
序二 弘楊偉岸孔子的創新精神
序三 捍衛孔子思想的理性尊嚴
上篇 于丹《論語》心得批判
1.于丹的任意曲解《論語》
2.于丹的“心得”是些什麼
3.于丹的“心得”的危害性
4.易中天、于丹現象批判
下篇 敢對“學術超女”說不
1.“百家講壇”咋成“評書聯播”
2.揭秘于丹成名之謎
3.“于丹紅”蓋過“蘇丹紅”
4.拒絕於丹的思想課奔
5.于丹遭遇“思想滑鐵盧”
6.于丹不配做文化的“守望者”
7.于丹熱背後的“平庸文化”
8.于丹《心得》的錯訛舉例
9.于丹趣味語錄和故事賞析
10.于丹海外《論語》心得摘錄
11.于丹,請別忘堅守學術品位
12.破除對文化偶像的權威崇拜
附錄:《論語》原文
跋 迎接中國文藝復興的黎明
編輯手記
後記 ……

作者簡介

李悅,遼寧瀋陽人,生於北京。素有“塞外鬼才”之稱。13歲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創作詩歌、散文、小說、文藝評論、影視劇本達200萬字。曾出版過長篇小說《漠王》、《千金公主》;中篇小說集《女檢察員》、《黑森林間的小屋》;短篇小說集《死光》;評論集《聽雪集》。根據他的劇本拍攝的電影《婚禮上的刺客》、電視劇《大清蒙古王》、《俠客行》、《活出個樣兒》、《功夫驕子》和《唐人街的故事》受到觀眾好評。其中《活出個樣兒》榮獲第20屆電視劇飛天獎及1999年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李悅先生還是內蒙古一位著名藏書家,1995年他被評為“首屆青城十大藏書家”之一。近幾年,他非常注重對文化的研究,寫了很多文化批評方面的文章,尤其對弱文化的批判,在社會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目前他正在創作反映晉商生活的百集電視劇《大盛魁商號》。
李放,本名李保華,著名創新學家,創商(CQ)教育專家,日本國際腦潛能開發研究會會長。1987年南開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1994年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畢業。曾任職於光明日報社。現為民主與建設出版社策劃編輯,同時兼任創新型中國網執行長,北京創商(CQ)教育培訓中心首席培訓師。

序言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孔子的家族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宋國的開國始祖微子啟。孔子的父親叔梁迄是魯國有名的武士,孔子之前有九個姐姐加一個跛腳的哥哥,孔子是其父晚年娶的一個叫顏征在的年輕女子所生;在孔子3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孔子自小家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他被迫從事過種菜、駕車、吹鼓等許多當時被認為鄙賤的事情,他曾總結自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然而,孔子非常刻苦好學,他憑藉自己的勤奮努力和超人稟賦,先後精通了基本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和高等六藝《詩》、《書》、《禮》、《樂》、《易》、《春秋》)。他曾從事“儒”(貴族喪事贊禮者)的職業,中年時開辦私學,以有教無類的原則開始廣收門徒。他還積極參與政治改革,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直至代理宰相等職,4年後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後來他率弟子周遊列國,歷經13年,晚年歸魯,繼續講學,同時還專心整理古籍,直至73歲離世。孔子終生“述而不作”,《論語》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們記載的關於孔子一生言行的紀錄。
在此,我們首先有必要扭轉一下孔子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現在人們通常習慣於把孔子叫作孔老夫子,好像都覺得他是一個弱不禁風的酸腐書生。其實真實的孔子長得高大威猛,身高一米九以上,外號“長人”;他力大如牛,可以手舉城門,是聞名天下的舉重大力士;其他舉凡騎馬、射箭、彈琴、跳舞、種田、放牧等等他也樣樣精通。孔子之所以懂得這么多種手藝,一個是因為出身微賤,一個是因為自學成才的緣故。他是父母野合而生的私生子,這一點向來為他的歷代崇拜者們所諱言。其實野合是一種古老的原始遺風,直到春秋時期在平民中間還十分流行,孔子作為這種流行遺風的結晶也很正常。因為出身低微,孔子當過會計,做過弼馬溫似的牧官。但孔子十分好學,把當時貴族必備的六大修養(“六藝”)全都學會了,而且因為學得出色使得貴族們反過來要向他學藝,這樣孔子的名氣就漸漸地大了起來。
在中國歷史上,孔子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倫理學家,而且還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社會實踐家。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開創了儒家學派的濫觴,他的經世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以民為體”和“中庸之道”。孔子的思想學說自2000年前就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統,孔子也因此被尊崇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為“萬世師表”。儒學思想不僅滲入到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領域中,同時還影響了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民族近兩千年。孔子在他的一生中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孔子學說博大精深,不僅在中國成為2500年中華文化的基石,即便在國外,亦發生過宏遠的影響,他的影響力不僅波及了鄰近中國的日本、韓國、越南等國,而且還傳播到了西方,對於18世紀啟蒙運動產生了較大影響。在中國奉為“萬世師表”的孔子,由此成為世界人類的師表。西方學者將孔子與耶穌、釋家牟尼並稱為“世界三聖”,孔子的思想至今仍在閃耀著奪目的光輝,擎引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火種。198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宣稱:“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如果說五千年中華歷史文明長河中有哪位歷史人物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最大,影響最為久遠,毫無疑問要首推大思想家孔子。朱熹曾經說過“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的話,雖然是對孔子的略顯過度溢美之辭,但也可從中窺見孔子在中國人心目中所占據的崇高歷史地位。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一直把孔子視為一個高不可攀的“聖人”,他的思想也深深地雋刻在中華文化的智慧聖殿里,流淌在每個華夏子孫的血脈中。雖然歷盡千年滄桑,卻像北斗恆星一樣永遠光輝燦爛,照亮著我們的前進航向。《論語·子罕》中說:“大哉,孔子!”孔子的一生是獲得巨大成功的一生。孔子的人生經驗充滿了大成智慧。用我提出的“創商”理論來衡量的話,孔子無疑是一個“創商”很高的人。

後記

我原本是搞文學創作的,寫小說、散文、也寫影視劇本。近幾年之所以又寫些文學批評方面的文章,是為了解除文學和文化的窒息感。是的,我已經被惡俗的文學和文化現象壓迫得不能自由呼吸,憤怒並驚異於批評話語的缺席。我知道我這樣的一介書生無力創造有利於批評家正常成長和發展的氛圍,我力所能及的只能是提起筆來寫些批評的文章,並不是為了證明還有真正意義的批評存在,而是為了痛快地大口吸一些我所創造的氧氣。這似乎比涸轍之鮒還有著悲壯意味,它們是相濡以沫的,而我卻是自沫以濡了。
我最先批評的是二月河的作品,我實在不解這位用500萬字歌頌封建皇帝的作家,何以能夠走紅,他寫的《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及《乾隆皇帝》何以能夠入圍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並獲得“八五”期間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及全國優秀暢銷書獎,根據它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雍正王朝》何以能夠獲得飛天獎。這是怎么了?為什麼將近2l世紀的時候,我們的文學與影視卻為皇帝大唱讚歌,並且全國都流行祈願皇帝“再活500年”的歌聲。我在2003年寫出《批評二月河的“唯皇史觀”》,被工人出版社入選《與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書》一書,並成為網上的一個熱點文章。
隨後我又批評了王蒙、莫言、賈平凹、余華、殘雪、阿來、劉震雲、池莉、王安憶、姜戎、王朔、余秋雨、易中天、劉心武等著名作家,對於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李少紅、黃健中、胡玫、馮小寧、顧長衛、孫周、徐靜蕾等走紅的導演也沒放過,我主要批評這些作家和名導缺少文學精神和人文追求。雖然他們之中有我的老相識,我也顧不得那許多了。因為只有憑藉敢於質疑的批評,我們才會有對文學藝術的可靠認知和可信的判斷,藝術家、讀者和觀眾才能提高文化教養和文明素質。看來批評對於一個民族是不可缺失的,一個優秀的民族應該是一個具有懷疑精神、反思精神和批評精神的民族。
今年年初,我寫了《<論語>可以亂講嗎——批評于丹》,于丹的《論語心得》印刷200多萬冊,而且於教授還在電視的《百家講壇》上講了她的觀點,為害甚廣,有那么多觀眾和讀者在受害,令我萬分憂慮。所以我很著急,在4天之內就寫好了4萬多字。隨後寄給了遠在海南的朋友孔見先生,他轉給了天涯社區文學主編樸素先生,貼在了天涯論壇上,受到了網友們的關注。隨後我又寫了《<莊子>不可以這樣講——再批評于丹》。
在這兩篇文章中,我指出於丹教授缺乏傳統文化的常識,沒有讀懂《論語》和《莊子》,肢解和閹割了這兩部經典的精神。我同時批評了于丹教授認識論上的主觀唯心主義與方法論上的形上學。也許因為我的文章在網上影響較大,點擊率很高。所以,這引起了民主與建設出版社的重視,將我的批評于丹《論語》心得的文章選入了《批判于丹》一書,另一位作者是知名學者李放先生,他是一位創新學家和創商教育家,先後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和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他在網上發表了一些支持我批評于丹的文章,還從文化學的角度上剖析了于丹走紅現象。能與他合出一本書,是件很高興的事,他和我能從不同角度批評于丹教授,也算是批評方面的一種互補吧!更讓我高興的是因本書的出版,有幸結識了這家出版社的總編輯王書燕女士。在批評于丹的意義上,她能夠與我達成共識。我們認為批評于丹的意義不在於讓更多人關注《論語》、《莊子》等傳統文化,而在於關注今日文化的現實,為文化的轉型做些實際工作。文化轉型就是要從傳統文化中提取支撐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價值,進而能夠提供未來世界文化發展的一個新方向。所以出版社很重視這本書的出版,王書燕總編願意與我今後合作為文化轉型做些事情。我願與她繼續合作,也願與李放先生今後繼續合作。實際上中國的文化學者(包括于丹教授在內)應該共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作出努力,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歷史的要求。
就在本書出版之際,國內已出版了好幾本批評于丹的書,有的書也選用了我批評于丹的文章。我的名字出現得較多,有的媒體就把我當成了批評于丹的主力人物,記者最愛問我的問題是:“你認為于丹到底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于丹稱自己為“傳統文化普及工作者”,但我覺得她缺少“傳統文化普及工作者”應該有的學養和能力。從1979年到2007年的27年之間,于丹只在正式期刊上發表了六篇專業論文,還出版了一本名為《形象·品牌·競爭力》’的書。其中只有一篇在某校的校報上發表的論文《從<左傳>描述的迷信現象看先秦宗教觀及其實質》,算是與古典文化沾上了點邊兒。其他幾篇文章從沒有涉及過《論語》與《莊子》。所以我這樣的“傳統文化業餘愛好者”都輕易擊了中她的錯處,她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我對《論語》是隻言片語、非學理化的闡述。”所以于丹稱不上是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只不過是一個“時尚文化媒介人”。
這樣的人去普及傳統文化,當然會錯誤百出,當然要誤導廣大電視觀眾和讀者,當然只能將中華文化推向全面低俗化。百家講壇、出版社和于丹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為了功利目的!為了出名掙錢!功利主義一直破壞著我們的文化。我希望本書出版後,能夠與其他幾本批評于丹的書共同批評功利主義,純淨我們的文化環境,從而為21世紀的文化轉型和文化復興做出貢獻。我所做的文化轉型工作,一直得到石玉平、高延青、董恆宇、李博宏等好友的支持與關注,文藝界與企業界的朋友馮岑植、王新民、劉文斌、曾憲東、鄧九剛、田彬、閆江林、喬勝祥、王建忠、柏曉青等人一直支持我的觀點,其中有人還寫了評論文章,在此我深表謝忱之意。
李悅2007年4月12日於呼和浩特光明小區聽雪樓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