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卡馬克核聚變

托卡馬克核聚變

托卡馬克核聚變,也稱超導托卡馬克可控熱核聚變(EAST)、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核物理學重要理論之 一,也是核聚變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托卡馬克核聚變是海水中富含的在特定環境和超高溫條件下使其實現核聚變反應,以釋放巨大能量,世界各國科學家為已在20世紀中葉開始相關研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托卡馬克核聚變
  • 外文名:Tokamak
  • 性質:核聚變
  • 發明時間:20世紀50年代
概念解讀,優勢,超導技術在EAST中的運用,研發背景,基本原理,實驗裝置,超導磁系統,真空室,冷屏與外真空杜瓦,面對電漿部件,裝置技術診斷系統,低溫系統,高功率電源系統,真空抽氣系統,低雜波電流驅動系統,總控與數據採集系統,中國EAST,電漿物理所成立,探索新能源過程,EAST裝置的主機部分,EAST裝置研製過程,EAST的建設和投入運行,新一代EAST,實驗突破,

概念解讀

托卡馬克(Tokamak)核聚變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的核聚變。它的名字Tokamak來源於環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it)、線圈(kotushka)。最初是由位於蘇聯莫斯科的庫爾恰托夫研究所的阿齊莫維齊等人在20世紀50年代發明的。
托卡馬克核聚變托卡馬克核聚變
托卡馬克核聚變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外面纏繞著線圈。在通電的時候托卡馬克的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場,將其中的電漿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

優勢

相比其他方式的受控核聚變,托卡馬克擁有不少優勢。1968年8月在蘇聯新西伯利亞召開的第三屆電漿物理和受控核聚變研究國際會議上,阿齊莫維齊宣布在蘇聯的T-3托卡馬克上實現了電子溫度1keV,質子溫度0.5keV,nτ=10的18次方m-3.s,這是受控核聚變研究的重大突破,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托卡馬克核聚變的熱潮,各國相繼建造或改建了一批大型托卡馬克裝置。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由仿星器-C改建成的STTokamak,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奧爾馬克(Ormark),法國馮克奈-奧-羅茲研究所的TFRTokamak,英國卡拉姆實驗室的克利奧(Cleo),西德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PulsatorTokamak。

超導技術在EAST中的運用

占發電量比重較大的核電站就是在控制之下的裂變能利用。托卡馬克核聚變,通過約束電磁波驅動,創造氘、氚實現聚變的環境和超高溫,並實現人類對聚變反應的控制。受控熱核聚變在常規托卡馬克裝置上已經實現。但常規托卡馬克裝置體積龐大、效率低,突破難度大。上世紀末,科學家們把新興的超導技術用於托卡馬克核聚變,使基礎理論研究和系統運行參數得到很大提高。

研發背景

能源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替代柴薪的第一次能源革命帶來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然而這些寶貴的資源就這樣被燃燒掉,同時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據估 計,一百年後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將會面臨枯竭。面對著即將來臨的能源危機,人類有了一個共同的夢想—尋求一種無限而清潔的能源來實現人類的持續發展。
托卡馬克核聚變
托卡馬克核聚變研究舉步維艱,根本原因是輕元素原子核的聚合遠比重元素原子核的分裂困難。原子核之間的吸引力是很大的,但原子核都帶正電,又互相排斥,只有當兩個原子核之間的距離非常接近,大約相距只有萬億分之三毫米時,它們的吸引力才大於靜電斥力,兩個原子核才可能聚合到一起同時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首先必須使聚變物質處於等離子狀態,讓它們的原子核完全裸露出來。然而,兩個帶正電的原子核越互相接近,它們之間的靜電斥力也越大。只有當帶正電的原子核達到足夠高的動能時,這需要幾千萬甚至幾億攝氏度的高溫,它們的碰撞才有機會使它們非常接近,以致產生聚合。
1933年,人們用加速器使原子核獲得所需的動能,在實驗室實現了核聚變。可是從這樣的核聚變中得到的能量比加速器消耗的能量要小得多,根本無法獲得增益的能量。1952年,美國用核子彈爆炸的方法產生高溫,第一次實現了大量氘、氚材料的核聚變。但這種方法的效果是,在極短時間內使核聚變釋放出巨大能量,產生強烈爆炸,即氫彈爆炸。人類要和平利用核聚變,必須是可以控制的聚變過程。核聚變反應比較切實可行的控制辦法是,通過控制核聚變燃料的加入速度及每一次的加入量,使核聚變反應按一定的規模連續或有節奏地進行。因此,核聚變裝置中的氣體密度要很低,只能相當於常溫常壓下氣體密度的幾萬分之一。另外,對能量的約束要有足夠長的時間。
二戰末期,前蘇聯和美、英各國曾出於軍事上的考慮,一直在互相保密的情況下開展對核聚變的研究。幾千萬、幾億攝氏度高溫的聚變物質裝在什麼容器里一直是困擾人們的難題。
1954年,第一個托卡馬克裝置在原蘇聯庫爾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建成。當人們提出這種磁約束的概念後,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在一些方面的進展順利,氫彈又迅速試驗成功,這曾使不少國家的核科學家一度對受控核聚變抱有過分樂觀的態度。但人們很快發現,約束電漿的磁場,雖然不怕高溫,卻很不穩定。另外,電漿在加熱過程中能量也不斷損失。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努力,遠未達到當初的樂觀期望,理論上估計的電漿約束時間與實驗結果相差甚遠。人們開始認識到核聚變問題的複雜和研究的艱難。在這種情況下,蘇、美等國感到保密不利於研究的進展,只有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才能推進核聚變的深入研究。另外,磁約束核聚變與熱 核武器在科學技術上沒有重大的重疊,而且其商業套用的競爭為時尚早。於是,1958年秋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二屆和平利用原子能國際會議上達成協定,各國互相公開研究計畫,並在會上展示了各種核聚變實驗裝置。自這次會議後,研究重點轉向高溫電漿的基礎問題,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各國先後建成了很多實驗裝置,核聚變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期,人們逐漸了解影響磁約束及造成能量損失的各種機理,摸索出克服這種不穩定性及能量損失的對策。隨著核聚變研究的進展,人們對受控核聚變越來越有信心。

基本原理

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員,包括裂變能和聚變能兩種主要形式。裂變能 是重金屬元素的核子通過裂變而釋放的巨大能量。受控核裂變技術的發展已使裂變能的套用實現了商用化,如核 (裂變)電站。裂變需要的鈾等重金屬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規裂變反應堆會產生放射性較強的核廢料,這些因素限制了裂變能的發展。聚變能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的能量。目前開展的受控核聚變研究正是致力於實現聚變能的和平利用。其實,人類已經實現了氘氚核聚變--氫彈爆炸,但那是不可控制的瞬間能量釋放,人類更需要受控核聚變。維繫聚變的燃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氘在地球的海水中有極其豐富的蘊藏量。經測算,1升海水所含氘產生的聚變能等同於300升汽油所釋放的能量。海水中氘的儲量可使人類使用幾十億年。特別的,聚變產生的廢料為氦氣,是清潔和安全的。因此,聚變能是一種無限的、清潔的、安全的新能源。這就是世界各國尤其是已開發國家不遺餘力競相研究、開發聚變能的根本原因。
托卡馬克核聚變
受控熱核聚變能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慣性約束核聚變和磁約束核聚變。前者利用超高強度的雷射在極短的時間內輻照氘氚靶來實現聚變,後者則利用強磁場可很好地約束帶電粒子的特性,將氘氚氣體約束在一個特殊的磁容器中並加熱至數億攝氏度高溫,實現聚變反應。
托卡馬克(Tokamak)是前蘇聯科學家於20世紀50年代發明的環形磁約束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在托卡馬克上產生聚變能的科學可行性已被證實,但相關結果都是以短脈衝形式產生的,與實際反應堆的連續運行有較大距離。超導技術成功地套用於產生托卡馬克強磁場的線圈上,是受控熱核聚變能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
超導不可能束縛高速帶電粒子。假設兩個距離很近的質子,往不同方向飛出,要同時束縛這兩個質子,超導產生的磁場必須在很小的空間內有一個180度的方向改變。即便是超導體內的電子是懸浮的,也不可能實現這種磁場。磁場如果距離超導有一定的距離,不但難以在空間上發生突變,在時間上也難靈活改變。如果一個質子要飛出反應釜,磁場必須約束質子,可是質子一但改了方向,磁場要約束質子,也必須改方向。通俗地說,一個質子溜著超導體內的全部電子玩。電子本身是有質量的。電子要形成一個靈活的磁場,電子速度(速率和方向)就要不停的變。最後的結果就是超導體溫度迅速增加,超導效果消失,質子飛出反應釜。

實驗裝置

“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包括一個具有非圓小截面的大型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和低溫、真空、水冷、電源及控制、數據採集和處理、波加熱、波驅動電流、診斷等子系統。其中超 導托卡馬克裝置是本項目的核心。而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又包括超導縱場與極向場磁體系統、真空室、冷屏、外真空杜瓦及面對電漿部件等部件。承擔各部件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充分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借鑑國際上同類裝置的經驗,通過一絲不苟的努力工作,目前各項工作的進展呈良性循環---設計推動了預研工作的進行,預研工作的結果又使設計得到進一步最佳化。
托卡馬克核聚變

超導磁系統

超導縱場與極向場磁系統是HT-7U超導托卡馬克的關鍵部件,結構複雜、技術難點多、難度大、涉及的不確定因素多。科研人員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設計、計算和分析,對多種方案進行比較、最佳化,目前超導導體的設計已進入最後的實驗選型階段;線圈的設計已完成試驗線圈的設計與繞制及原型線圈的設計;低溫下高強度線圈盒的設計已完成各種可能工況下的力學分析與計算、傳熱分析與計算、電磁分析計算以及線圈盒焊接時的溫升對超導線圈性能影響的試驗等工作;低溫冷卻迴路的設計已完成熱的分析與計算及冷卻參數的最佳化;超導導體接頭已完成多種方案的設計、研製與試驗,並確定了最終的結構形式;超低溫絕緣子的研究已完成最終的設計與試製,進入批量製造階段;超導線圈的真空壓力浸漬的工藝研究在國內電絕緣的歸口單位---桂林電科所及中科院北京低溫中心的密切配合下已完成超低溫絕緣膠的配方的研究,正在完成超低溫絕緣膠真空壓力浸漬的最終工藝試驗。超導極向場的線圈位置最佳化和電流波形最佳化,使之既能滿足雙零和單零的偏濾器位形的要求,又能滿足限制器位形的要求,這項工作經過反覆的平衡計算與調試、比較,已經滿足物理的要求,工程上線圈在裝置上的位置以及線圈的截面形狀均已確定。

真空室

真空室是直接盛裝電漿的容器,除了要為電漿提供一個超高真空環境,要滿足裝置穩定運行時電漿對電磁的要求以及為診斷電漿的特性、電漿加熱、真空抽氣、水冷及加料對視窗的要求、中子禁止的要求、還要滿足面對電漿部件定位和準直的要求。HT-7U真空室是雙層全焊接結構,由於真空室離電漿近,電漿與真空室之間的電磁作用最直接,真空室上所受的電磁力最大,同時真空室要烘烤到250°C,因溫度變化所產生的熱變形大。設計人員考慮到以上這些因素,對真空室進行了所有可能工況下的多輪受力分析、電磁分析和傳熱計算,針對每一輪的計算結果對結構設計進行最佳化。目前已完成最新一輪滿足各項要求的結構在各種工況下的靜應力分析、模態分析、頻率回響分析和地震回響分析,為設計的可靠性提供了充分的依據。真空室試驗原型段的施工設計正在進行之中,真空室滿足熱脹冷縮要求的特殊支撐結構的試驗平台正在製造過程中,真空室視窗所使用的各種異型波紋管的研製也在緊張的進行。

冷屏與外真空杜瓦

HT-7U的內外冷屏是超導磁體的熱屏障,對維持超導磁體的正常運行發揮作重要作用。該部件的電磁分析、受力分析和傳熱分析的工作都已完成,對傳熱計算產生重要影響的表面輻射係數的測量已完成,目前該部件已進入工程設計的最後階段,即將轉入施工設計。外真空杜瓦是維持其內部的所有部件都處在基本無對流傳熱的真空環境中,因而是超導磁體與冷屏維持超低溫的保證,同時也是其內部所有部件支撐的基礎。該部件的力學分析和電磁分析已結束,施工設計已正式展開。

面對電漿部件

面對等離子體部件直接朝向電漿,其表面性質直接影響電漿雜質的返流和氣體再循環,電漿的能量依靠面對電漿部件的冷卻系統輸運到托卡馬克外。面對電漿部件相對電漿的位置的最佳化正與德國馬普電漿所合作,利用他們的程式進行計算,已得出初步結果;直接面對電漿的石墨材料正與山西煤化所合作研究,開發參雜石墨與石墨表面的低濺射塗層,用於石墨材料各項性能試驗的大功率電子槍和實驗系統正在裝修一新的實驗室中調試;用於試驗水冷結構和石墨性能的面對電漿部件的試驗件已組裝到HT-7超導托卡馬克的真空室中,在即將進行的一輪試驗中進行各項指標的測試。

裝置技術診斷系統

裝置技術診斷包括溫度測量、應力應變測量、失超保護和短路檢測等部分。溫度測量從4.5k的液氦溫度到350°C面對電漿部件的烘烤溫度,要測的溫度範圍大,且要使用不同的方法。特別是超低溫下的溫度測量,其溫度計的標定費用高,科研人員積極發揮創新的能力,自己開發了一套溫度標定系統,且在該系統上進行了HT-7U所有低溫溫度計的標定。應力應變測量、短路檢測和失超保護的探測及放大電路已設計並調試完畢,數據採集和處理的專用程式也已進入調試階段。

低溫系統

低溫系統是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的關鍵外圍設備之一。它必須保障裝置的超導縱場磁體和極向場磁體順利地從室溫降溫至3.8-4.6K,並能長達數月保冷,維持超導縱場磁體正常勵磁和極向場磁體快脈衝變化的所需的致冷量。HT-7U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的低溫系統的2KW/4.4K工程設計已全面展開,部分外購設備已到貨且已安裝到位。新增兩隻100m3的中壓儲氣罐已安裝就序,新增100m3的低壓氣櫃也一穩穩地安放在低溫車間的一角,新建壓機站的五台嶄新的螺桿壓機被整齊地安裝在低溫車間中間,一台氦氣乾燥器、一台吸附器和兩台濾油器已安裝完畢。原俄羅斯贈送的OPG100/500二號制冷機的改造工作已經結束,德國FZK贈送的300W/1.8K制冷機的恢復施工即將開展。螺桿壓機站的電控部分和氣、水、油管線的施工正在緊張地進行。

高功率電源系統

擔負著向托卡馬克提供不同規格的高功率電源,實現能量傳輸、功率轉換、運行控制等重要任務。為電漿的產生、約束、維持、加熱,以及電漿電流、位置、形狀、分布和破裂的控制提供必要的工程基礎和控制手段。HT-7U縱場電源與極向場電源已完成了系統的分析、計算和方案的比較、最佳化。在設計過程中,科研人員本著保證性能、節約經費的原則,不僅在設計方案上結合本所的具體情況作多種設計相結合的方法,而且充分利用本所的技術儲備,積極發揮創新的能力,自行開發重要設備。極向場電源的關鍵設備,大容量晶閘管、直流高壓開關和爆炸開關等目前只能以很高的價格進口,經我所科研人員的努力已完成單元技術試驗,正在進行樣機的試製。

真空抽氣系統

為電漿的穩定運行提供清潔的超高真空環境,為超導磁體正常運行提供真空絕熱條件;充氣系統則為真空室的壁處理和電漿放電提供工作氣體。真空抽氣系統完成了總體布局設計,抽速和抽氣時間計算;主泵、主閥、測量系統的選擇和配備;完成抽氣系統主泵和予抽泵16台合計58萬元訂貨。真空抽充氣系統的保護和控制已完成最終方案的設計。

低雜波電流驅動系統

不斷地給電漿補充能量,是保證托卡馬克實現長脈衝穩態運行的重要手段,而離子迴旋共振加熱則是另一重要手段。HT-7U3.5兆瓦的低雜波系統已完成技術方案的設計,完成了波功率和相位監控、波系統的保護及波源的低壓電源的方案設計,準備先期建設的1MW波系統的高壓電源及波系統天線的試驗件正在製造過程中。離子迴旋共振加熱已完成波系統的總體設計,確定了4MW/30-110Mhz的波系統方案;完成了波源設計,並正在建造一台1MW,脈衝可達1000秒的射頻波源,預計2001年中建成並調試;已完成天線的調配系統設計,並正進行加工前的台面試驗。

總控與數據採集系統

是對整個裝置進行實時監測、控制與保護的分散式計算機網路系統。目前總控系統的安全巡檢系統、中央控制系統、脈衝充氣系統均已完成程式的設計,正在進行調試和預演;中央定時系統正在與國內相關單位合作研製,局域控制網正處於實施階段。數據採集系統的VAX-CAMAC採集系統、PC-CA MAC採集系統、PC採集系統、VXI採集系統、分散式數據伺服器、數據檢索系統和數據採集管理系統均已完成程式設計,正在進行診斷測量系統是一雙雙監視電漿的眼睛,給出電漿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的品質特性。除了HT-7上準備移到HT-7U上的診斷測量設備外,作為托卡馬克上的最重要的測量系統之一的電磁測量系統正在進行物理上的計算和磁探針、單匝環、Rogowski線圈、逆磁線圈、鞍形線圈等測量線圈的設計,由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贈送的新型CO2雷射器正在調試,它將用在HT-7U的遠紅外診斷上,其他診斷系統也在進行物理上的準備或設備上的準備。

中國EAST

中國在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學規劃”中決定開展核聚變研究,經過不懈努力,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HL-1以及HT-6B、HT-6M等一批有影響的聚變研究 實驗裝置。

電漿物理所成立

中國科學院電漿物理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9月,主要從事高溫電漿物理和受控熱核聚變及其相關高技術研究,以探索、開發、解決人類無限而清潔的新能源為最終目的。它是中國最重要的核聚變研究基地之一,是世界實驗室在中國設立的核聚變研究中心,也是國際受控熱核聚變計畫ITER中國工作組最重要的單位之一。

探索新能源過程

電漿所先後建造了中小型托卡馬克HT-6B和HT-6M,以及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HT-7和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EAST。目前尚在運行的HT-7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是中國第一個超導托卡馬克,其實驗研究取得了多項重大成果,是繼法國之後第二個能產生分鐘量級高溫電漿放電的托卡馬克裝置。

EAST裝置的主機部分

高11米,直徑8米,重400噸,由超高真空室、縱場線圈、極向場線圈、內外冷屏、外真空杜瓦、支撐系統等六大部件組成。其實驗運行需要有大規模低溫氦製冷、大型高功率脈衝電 源及其迴路、大型超導體測試、大型計算機控制和數據採集處理、兆瓦級低雜波電流驅動和射頻波加熱、大型超高真空、以及多種先進診斷測量等系統支撐。學科涉及面廣,技術難度大,許多關鍵技術目前在國際上尚無經驗借鑑。特別是EAST運行需要超大電流、超強磁場、超高溫、超低溫、超高真空等極限環境,從芯部上億度高溫到線圈中零下269度低溫,給裝置的設計、製造工藝和材料方面提出了超乎尋常的要求,其難度可見一斑。
托卡馬克核聚變

EAST裝置研製過程

電漿所發展了一系列高新技術,一些技術國際領先,並有著廣泛的套用前景,如大型超導磁體、超高真空、偏濾器、超導導體生產等技術。還有一些獨創 的技術得到國際同行專家的讚賞和借鑑 ,如將高溫超導接頭技術運用到托卡馬克,並取得相當好的效果,極大地提高裝置效率,目前該項技術已被國際ITER項目借鑑。

EAST的建設和投入運行

為世界近堆芯聚變物理和工程研究搭建起了一個重要的實驗平台,為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提升中國磁約束聚變物理、工程、技術水平和培養高水平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EAST是世界上唯一投入運行的全超導磁體的托卡馬克裝置,將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的建設及聚變能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一代EAST

2006年9月28日,中國耗時8年、耗資2億元人民幣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而成的新一代熱核聚變裝置EAST首次成功完成放電實驗,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電漿放電。EAST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成 並真正運行的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裝置。核反應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相同質量的物質釋放的化學能的數十萬倍至百萬倍。核反應有核裂變、核聚變兩種形式。一個重核在中子的轟擊下分裂成高能碎片的反應叫做核裂變,主要反應物是稀少的放射性元素等,如核子彈爆炸;兩個輕核發生碰撞結合成重核的反應叫做核聚變,主要反應物為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如氫彈爆炸、太陽發光發熱等。

實驗突破

2016年1月28日凌晨零點26分,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成功實現了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這是國際托卡馬克實驗裝置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電漿放電。該成果在未來聚變堆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標誌著我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目前,EAST已成為國際上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的重要實驗平台,其研究成果將為未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實現穩態高約束放電提供科學和工程實驗支持,並將繼續為我國下一代聚變裝置—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前期預研奠定重要的科學基礎。
2016年10月18日,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官方網站訊息,該校科學家在阿爾卡特C-Mod (Alcator C-Mod) 托卡馬克聚變反應堆實驗中創造出新的世界紀錄,電漿壓強首次超過了兩個大氣壓。鑒於高壓電漿是實現可控核聚變的關鍵因素,這意味著人類距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又近一步。在麻省理工學院服役23年的阿爾卡特C-Mod實驗裝置曾在2005年製造了1.77個大氣壓的世界紀錄。此次,該裝置的電漿壓強達到2.05個大氣壓的新的世界紀錄,其中電漿每秒發生300萬億次聚變反應。新紀錄在該裝置以往成績的基礎上提高了15%,對應的溫度達到3500萬攝氏度,約是太陽核心溫度的兩倍。
麻省理工學院阿爾卡特C-Mod裝置內部麻省理工學院阿爾卡特C-Mod裝置內部
2016年11月2日訊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電漿所承擔的國家大科學工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在第11輪物理實驗中再獲重大突破,獲得超過60秒的穩態高約束模電漿放電。EAST因此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