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墨菲法則

打破墨菲法則

《打破墨菲法則》由著名作家蘇珊娜·西格斯托姆(美)執筆,群言出版社於2007年9月1日出版。本書通過一系列分析與實例,引導讀者如何正確應對生活中的樂觀與悲觀情形,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避免事情朝不良方向發展,從而打破著名的“墨菲法則”。

基本介紹

  • 書名:打破墨菲法則
  • 作者:蘇珊娜·西格斯托姆
  • 譯者任小龍    
  • ISBN:9787800807589
  • 頁數:204
  • 定價:23.8
  •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9-1
  • 裝幀:簡裝本
  •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媒體推薦,目錄,作者簡介,

編輯推薦

《打破墨菲法則》一本關於如何獲取真正快樂的必讀之作——《時代周刊》
“墨菲法則”,是一種幽默而充滿哲理的規則——“任何可能出錯的事終將出錯”。

媒體推薦

蘇珊娜·西格斯托姆被公認為積極心理學這一新科學的新起之星。本書將向人們表明對她的這一稱呼是恰如其分的。
——羅伯特·愛蒙斯博士(戴維斯加州大學教授)
《打破墨菲法則》與那些只是強調試圖去獲得快樂的自助類圖書形成鮮明對照。西格斯托姆博士向我們表明:對快樂的一古腦兒追尋實際上可能是自我挫敗性的,只有有效的樂觀主義——集中於動機和堅持——才能導向美好的情感和天賦的成功。一本必讀之作。
——愛德·迭勒博士(伊利諾依大學教授,《快樂研究》雜誌編輯)
在這個被流行心理學嚴重誤導的世界,本書對樂觀進行的科學研究,為人們創造美好生活注入了一屢新鮮的空氣。
——阿蘭·卡爾(愛爾蘭都伯林大學教授,《積極心理學》一書作者)
西格斯托姆博士作為這一領域的排頭兵,加上她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及在諮詢方面的實踐,本書為我們如何創造更美好生活提供了一幅藍圖。
——謝莉·泰勒博士(加州洛杉磯大學教授,《積極的幻象》一書作者)

目錄

前言 打消那些讓自己變得快樂的念頭
◎ 許多人將樂觀與快樂劃上了等號,但實際上樂觀並非像快樂一樣,是一種感覺而已。樂觀,是一種關於未來的信念。
第一章 半杯水:半滿,還是半空:樂觀的性格特徵
◎ 如果經歷歡樂、滿意、興奮等積極情緒和避免壓抑、焦慮、仇恨等消極情緒一樣重要的話,樂觀就和悲觀同等重要,想要更加樂觀,首先要多多培養積極情緒,想要減少悲觀,首先要努力避免陷入消極情緒。
◎ 樂觀之所以能夠帶來人們幸福感的增加,是因為它增加了人對生活目標的專注和投入,而不是因為它有什麼快樂的靈丹妙藥,而且悄悄給了受它偏愛的樂觀者。
第二章 本能性堅持:樂觀者和他們的目標
◎ 在所有條件均等的情況下,樂觀使人前進,悲觀使人退後。
◎ 堅持能夠使人更易實現既定目標,彌合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鴻溝,獲得心理幸福感。
◎ 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的差異並不在於目標本身,而在於他們實現目標之道上的差異。
第三章 構建和重建未來:樂觀者和他們的資源
◎ 只要保持合理的膳食和休息,人的精力就可以完全再生。錢財也是可以再生的資源,人們可以通過就業把時間、精力、知識等資源轉化為金錢。
◎ 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最基本的一個不同就在於此,樂觀者在面對困難時採取的往往是迎頭而上而不是知難而退的策略。
◎ 要想獲得樂觀帶來的諸多益處,沒有捷徑可走。你不必走過長長的路途去成為一名樂觀者,你只要照樂觀者的做法去做,便有可能在實現自我超越性目標和構建存在資源方面取得進步。
第四章 在一起是如此快樂:樂觀者和他們的關係網路
◎ 在最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們最重要的需求則是社會歸屬需求。社會交際伴隨著人的存在而產生,社交資源是人們生存的必需條件。
◎ 人際交往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當一個人在追尋其個人目標和積累個人社會關係資源的同時,他也在同時成為你追尋的目標和試圖積累的社會關係資源。
◎ 樂觀者的朋友很多,與人交往積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往往懷著一種積極的期待去進行人際交往。
第五章 樂觀之於健康的福與禍
◎ 樂觀對一個人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就看究竟哪種工作方式會在其身上發揮作用,而且要看這個人具體有哪些弱點和脆弱之處了。
第六章 一切都是好事,尤其是壞事:樂觀者與他們的弱點
◎ 沒有任何一種性格可令你在一切情況下都表現得天衣無縫,任何類型的性格都有其無法掩蓋和逃避的弱點。
◎ 悲觀者是一種滿心憂慮的人,他們似乎很難從各種消極思緒中拔身出來。他們要比樂觀者們花更多的時間去考慮各種他們已經做錯了的事情、當前不太對頭的事情以及將來可能會做錯的事情。他們對周圍負面要素的關注甚至能令他們深信:他們的現狀要大大差於他們本來可以做到的。
◎ 人格性悲觀者最重要的人格特徵之一就是:他們總是選擇放棄。但是,防衛性悲觀者卻很少選擇放棄。在對各種困難和問題做出反應的過程中,防衛性悲觀者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看起來更像是一名人格性樂觀者,而不像是一名人格性悲觀者。
第七章 樂觀:與生俱來,還是生活造就
◎ 作為一名樂觀者,你的樂觀很可能來自父母的塑造。孩子往往需要通過對別人語言和行為方式的觀察來建立自己對世界的認識。
◎ 樂觀,是令人愉悅和有益健康的。但是,並非是樂觀本身使然,而是一些標誌著樂觀的行為方式使然。
第八章 樂觀的行為方式:樂觀者與悲觀者相互轉變的可能
◎ 改變自己在思維、行為、情緒等方面的方式——僅僅是因為你想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事實上,樂觀者不會失望,還會對潛在的問題抱有足夠的關注,而且也會比悲觀者付出更多的努力,這些言論非但不正確,而且顯然是在扼殺樂觀思維的萌生。
◎ 每天用筆記下三件最積極的事情,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幫你學會更多關注積極因素的辦法。
◎ 實際上,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情緒狀態都是互相關聯的。
◎ 要想達到樂觀帶來的各種益處,改變行為方式或許是一條最為便捷的路途,因為它不會迫使人們相信那些他們很難認同的想法。
結束語 一個不情願樂觀者的自白
◎ “樂觀”,你期待未來能帶來最好的東西,而且你試圖通過工作獲取這個結果。你相信未來是可控的。

作者簡介

蘇珊娜.西格斯托姆博士,美國肯塔基大學心理學教授。她花費十多年時間從事了大量關於心理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以及樂觀與幸福的關係之研究。她還因對樂觀方面的研究,獲得過TEMPLETON積極心理學獎。她的研究得到了美國全國健康研究所、丹那基金會等的資助。目前,她與丈夫和她的愛犬生活在肯塔基州的萊克辛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