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蘭屯黑木耳

扎蘭屯黑木耳

扎蘭屯黑木耳,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扎蘭屯市屬中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全年日照時數2619小時,≥10℃的有效積溫平均達2515℃,年降雨量450-550米米,年無霜期110-130天,適宜種植木耳。扎蘭屯黑木耳外觀呈黑褐色,背面淺灰色,有光亮感,自然捲曲狀,大小均勻一致,朵朵如雲。乾時肉厚色正,泡開有彈性,富光澤;食用時口感細嫩,風味特殊,乾濕大於1:13。

2009年9月14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扎蘭屯黑木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扎蘭屯黑木耳
  • 產地名稱: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
  • 品質特點:黑褐色,背面淺灰色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2009年第1267號
  • 批准時間:2009年9月14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扎蘭屯黑木耳外觀呈黑褐色,背面淺灰色,有光亮感,自然捲曲狀,大小均勻一致,朵朵如雲。乾時肉厚色正,泡開有彈性,富光澤;食用時口感細嫩,風味特殊,乾濕大於1:13。
扎蘭屯黑木耳扎蘭屯黑木耳

營養價值

扎蘭屯黑木耳營養豐富,每100克,總糖在66-67.3克之間,蛋白質12.5-13.8克;脂肪1.60-1.82克;此外還含有豐富的磷、胡籮卜素、人體必需微量元素等。維生素B2含量是遠高於一般穀物、肉類產品。
扎蘭屯黑木耳扎蘭屯黑木耳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扎蘭屯市總面積1.69萬平方公里,背倚大興安嶺,面眺松嫩平原,地貌大體呈現“七林二草一分田”之格局,森林覆被率達67.78%,是全國東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全市土壤類型為黑土和草甸土,土壤pH值在4.3-7.9之間,有機質含量平均6.11%,屬大興安嶺西草原區向嶺東松遼平原農業區過渡帶,低山、高丘、河谷相間分布,土質肥沃,耕性良好。

水文情況

扎蘭屯市境內水資源豐富。降水為地表水的主要來源,降水比較充沛集中,年降水量460-580毫米。現有渠首工程12處,較大渠道3處,小型水庫2座,塘壩5處,300多座渠系建築物。河川徑流量季節變化很大,過境水的利用量較小,水資源比較豐富,地下水基流量4.43億立方米,占地下水資源量的23.7%,可開發量1.11億立方米,占地下水基流量的25%,水質保持良好。

氣候情況

扎蘭屯市屬中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全年日照時數2619小時,≥10℃的有效積溫平均達2515℃,年降雨量450-550米米,年無霜期110-130天。對優質黑木耳栽培極為有利。
扎蘭屯黑木耳扎蘭屯黑木耳

歷史淵源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中東鐵路在扎蘭屯地區修築與通車後,扎蘭屯地區人口漸繁,農、工、商各業初露端倪,扎蘭屯黑木耳也從此走出山林。扎蘭屯市人工培植食用菌首先從黑木耳著手,已有近百年歷史。
20世紀60-70年代,扎蘭屯市黑木耳為試驗和典型示範階段。
20世紀80年代,扎蘭屯市西南各鄉鎮普遍開始人工培植黑木耳,
1989年,扎蘭屯市共有黑木耳段約3000萬段。
2008年5月,扎蘭屯市傲林山珍食品有限責任公司100萬斤黑木耳種植加工項目在成吉思汗鎮開工建設,該項目是扎蘭屯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構建綠色農畜林產品加工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扎蘭屯市黑木耳開發前景和獲利空間非常可觀。
扎蘭屯黑木耳扎蘭屯黑木耳

生產情況

1980年開始,扎蘭屯市黑木耳是該地主要出口農產品,出口到前蘇聯等國家。扎蘭屯市為大興安嶺地區黑木耳主要產地,每年產量達70萬公斤以上,黑木耳培植戶達8385戶。
截至2007年底,扎蘭屯黑木耳總生產面積260萬公頃,全市黑木耳培植戶達15675戶,年產量700多噸。
扎蘭屯黑木耳扎蘭屯黑木耳

產品榮譽

2009年9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扎蘭屯黑木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扎蘭屯黑木耳扎蘭屯黑木耳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扎蘭屯黑木耳在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境內,位於呼倫貝爾市南端的大興安嶺東麓,東以與阿榮旗相鄰,南與黑龍江省甘南、龍江二縣及扎賚特旗接壤,西與與興安盟相連,北與牙克石市作伴,是呼倫貝爾市向東開放的視窗。歐亞大陸橋濱洲鐵路貫穿全境,內蒙古阿榮旗-廣西北海省際大通道和301、111國道在此交匯。扎蘭屯黑木耳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東經120°06′-122°19′,北緯47°50′-48°02′。包括南木鄂倫春民族鄉、哈拉蘇辦事處、臥牛河鎮、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蘑菇氣鎮、關門山辦事處、色吉拉呼辦事處、窪堤鎮、浩饒山鎮、柴河辦事處10個鄉、鎮(辦事處)及所屬71個行政村。

質量技術要求

  • 生產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扎蘭屯黑木耳生產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日照時間長、空氣流通,水源方便,水質優良,自然整枝良好,林下雜灌木稀少,通風、透光、保濕性能良好的林區地。產地環境質量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T/T391-2000)的要求。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應使用符合國家《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規定已登記註冊的優良品種,並經過栽培試驗證明該品種的種性適應扎蘭屯地區氣候條件,抗逆性強,抗雜菌力強,菌絲生長健壯,原基產生整齊,子實體生長快,速生高產,品質好,商品率高的品種。如豐收1號、豐收2號、9808等。
(3)生產過程管理:
①段木準備:生產黑木耳的樹種選擇青皮櫟、楓揚、白揚、榆樹等栽培,不能選脫皮的樹木,樹種一般以5-15年生,直徑在5-15厘米左右為適。截成100厘米-12厘米為宜,兩端用2-3%石灰塗刷消毒。將截好的木段按“品字”形堆起,架在地勢高、通風向陽的地方,晾曬1-2個月。曬架過程中每隔10天翻動一次,達到乾燥,調濕均勻,當木段兩端截面出現放射狀細小裂紋時,含水率約35-40%,正適宜接種。
②接種:接種時間應根據黑木耳菌絲生長溫度要求而定,當自然溫度穩定在5℃以上就可接種。黑木耳菌種有木屑菌種,枝條菌種等,都要求菌齡在45-65天之間。木屑菌種接種法:接種時先用打眼器在段木表面垂直打眼,打眼深度深達木質部1-1.5厘米,在段木上交錯打成品字形,縱向距離10-12厘米,橫向距離4-5厘米,打眼後將適宜的木屑菌種填入孔內,以裝滿眼孔為準,不宜壓得太緊,然後覆上樹皮,用錘輕輕敲打,使蓋與樹眼緊密結合,木蓋不宜下陷也不能凸出,同時用石蠟封口。枝條菌種接種法:用打眼器在段木上打眼孔,深度和孔徑要按照枝條菌種直徑大小而定,行穴距與木屑菌種相同,接種時,先在眼孔底部加上些木屑菌種,然後將枝條插入孔內,用錘敲緊,使枝條與段木表面平,不需覆蓋樹皮。
③上堆發菌:接種後,立即將段木堆積起,用枕木或石頭把段木墊高10-15厘米左右,將段木按粗細和樹種分開堆放上邊,段木與段木之間保留約6-8厘米的間隙,上下層呈井字形,堆高1米,堆長根據段木多少而定。堆好後用薄膜覆蓋,堆內溫度控制在22-28℃,相對濕度在80%為宜。
④翻堆:每周翻堆一次,將裡面的段木翻到外面,上邊翻到下邊,覆蓋好薄膜。在第二次翻堆時,檢查發菌情況,檢查時去除樹皮,挖出菌種,若木質部顏色不變,說明菌絲未長,應採取措施。一般接種在氣溫適宜時,約30天可發好菌;接種早,氣溫低,發菌時間約45天。
⑤排場及管理:將菌絲已定植的耳木有序地鋪放在濕潤的耳場上,在耳木一端墊一根直徑2-3厘米的枕木,每根耳木之間相距5厘米,每隔2-3天噴水一次,當耳木出現大量的耳芽時,檢查菌絲蔓延情況,菌絲在耳木上確屬蔓延良好,而且有較多的耳芽發生,進行排場起架管理,以500根耳木放成一架,人字架的高度以場地和小區氣候的乾濕而定,乾燥的架低些,潮濕的可以架高些。黑木耳接種後可連續採收三年,當采完秋耳後,將耳木堆集起來呈井字形,保持一定溫度,次年3-4月耳芽發生,重新起架進行管理。
⑥黑木耳的袋料栽培:原料選擇與配方:鋸沫78%,麩皮(米糠)20%,白糖1%,石膏1%;棉籽殼78%,麩皮(米糠)20%,白糖1%,石膏1%;玉米芯99%,石膏1%,維生素B100片。方法:上述配方按比例配勻後,加水至手握時指縫有水珠而不下滴為度,然後裝入17×33厘米的聚丙稀塑膠袋中壓緊,袋口用硬塑膠作成瓶口相似的圓筒,用皮筋將袋口與圓筒紮緊,用棉塞塞口,硬紙包紮,放在15磅/英寸壓力下維持1.5h滅菌。接種:滅菌袋冷卻後移入接種室,按無菌操作每袋裝入原種5-10克,接种放入培養室,溫度保持22-25℃約30-60天,菌絲長滿,可加大接種量,15-20天菌絲可長滿。栽培袋管理:當菌絲滿袋移入栽培室,進行開洞栽培,開洞前用0.1%高錳酸鉀進行袋面清洗,然後拔除棉塞去除塑膠筒,去除老菌塊,用線繩扎口,在栽培袋周圍均勻開洞,洞直徑1厘米,洞距5-6厘米,每袋開洞10個左右,開洞後倒掛在木架片用塑膠簿膜覆蓋,每天進行數次空間噴霧,保持濕度,加強通風透光,開洞後在15℃左右培7-10天即可出耳。出耳後隨量增加,每天可噴水2-3次,並加強通氣量,光照強度在2500勒克斯以上,約10-15天可出耳採收,採收用小刀沿壁削平,不留耳根,一般採收後3-5天不噴水,一周后再次形成耳芽,成熟後進行二次採收。養菌階段管理:當木耳含水量在35%以上時,直徑10-15厘米枕木墊底,將木段按井字形排成層,單根間距10厘米,堆高50-100厘米,上覆塑膠薄膜保濕養菌,當木耳含水量低於或接近35%時,可密集成井字形,堆高50-100厘米,外用農膜包好,保溫保濕養菌。上堆30天后,應拆堆排場養菌,東西向墊枕木,離地10厘米高,將木耳南北向橫排枕木上,單根間距5厘米,每周翻一次木耳,上下顛倒,發現接種孔內有雜菌污染或小蟲時,應及時燒掉滅菌。當菌種表面有白絮狀菌出現,視為成活。白色菌絲已向木質部蔓延,視為定植,如菌種無變化或乾縮是溫度底或濕度小所引起。當菌絲成一片長出小耳芽時,就應轉入出耳期管理。出耳階段管理:當接種孔出耳率達到50%左右,應起架,將耳木互動呈30-45°角排列於橫樑兩側,耳木間距5厘米,如耳木乾燥可不起架,早晚各噴一次,霧狀水,水溫20°左右,氣溫高,乾旱時應少噴或不噴,夜間噴水效果更佳,每採收一次木耳後,停止澆水平7-10天,並將耳木倒置晾曬,然後澆水催耳,如果出現雜菌病蟲子害,應及時清除,以防傳染。
(4)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當耳片展開,邊緣稍卷變軟,肉質肥厚,耳根收縮,腹面見到少量白色飽子粉時進行採收。採取前2天停止澆水,用手指捏住耳根,稍加揪動,即可採下。採下的木耳應及時晾曬,晾曬時不要翻動,曬乾即可。如果遇到陰雨天,可用烘乾機進行烘乾,但溫度不能超過40℃。
(5)生產記錄要求:組織生產人員做好栽培、土肥水的管理、病蟲害防治、採收及采後的處理記錄。使用農業投入品要建立檔案,記錄投入品的名稱、使用時間、次數、用量、使用方法,收穫日期等。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扎蘭屯黑木耳,由於生產區域內無工業污染,水質土壤均達到安全標準,嚴格按照GB/T6192-2008黑木耳標準進行操作生產,質量均達到安全標準因此,生長的黑木耳無農藥、化肥,是純天然野生的綠色食品。扎蘭屯黑木耳種植產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國務院關於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等相關規範和法律法規規定。
  • 包裝標識等相關規定
(1)包裝標誌: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設計使用手冊》規定和要求,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包裝上統一標註“扎蘭屯黑木耳”農產品地理標誌和公共表示組合圖案。標誌要明顯,標清產品、品名、等級、重量,並註明檢驗人員姓名或代號。
(2)包裝袋:黑木耳包裝袋必須堅實、牢固、乾燥、清潔衛生,無不良氣味,對產品應具充分保護性能。包裝材料及製備標記所用的印色與膠水應無毒性,無害於人類食用。同一批黑木耳的包裝件應裝入同一產地、品種、等級和成熟度一致的產品,優等黑木耳要求質量、重量都具有一致性。
(3)貯存:采後用於低溫進行中長期貯存的黑木耳,可選擇適當的庫房保存,庫房內使用的包裝袋的模式、容量及使用材料要統一。採集後在常溫下短期貯存或計畫發運的黑木耳,可採用紙箱、紙盒包優等黑木耳採用紙箱包裝,包裝內黑木耳的陳列外表應整潔美觀。可以分層包裝,也以散裝。包裝箱外面要標有“防潮、防壓”、“小心輕放”等字樣。
(4)運輸:運輸過程中,嚴禁烈日曝曬、雨淋,注意防潮、防擠壓。不得與有毒、有害物品混裝、混運。貯藏黑木耳庫房內要通風、乾燥,加強防蠅、防鼠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