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夏天引風用品)

扇子(夏天引風用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扇子是引風用品,夏令必備之物。中國傳統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集成部分,它與竹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有著密切關係。歷來中國有“制扇王國”之稱。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傳是虞舜所制。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輿服》記:“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

扇子的種類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團扇摺扇、絹宮扇泥金扇黑紙扇檀香扇等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制扇技藝有江蘇蘇州檀香扇、浙江杭州王星記扇子、重慶榮昌摺扇、四川自貢龔扇、廣東新會葵扇湖州羽毛扇。日本則有檜扇、蝙蝠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扇子
  • 外文名:fan
  • 拼音:shàn zi
  • 用途:引風用品、兵器
  • 主要材料:竹、木、紙、玳瑁、飛禽翎毛
  • 遺產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詞語釋義,歷史沿革,古扇源流,扇面書法,傳播,發展,功能,分類,宣扇,舞蹈扇,真絲扇,檀香扇,火畫扇,竹絲扇,綾絹扇,摺扇,羽扇,葵扇,篾絲扇,人像掛扇,其他,樣式,波折式,真絲摺扇,和尚頭,集錦式,尖頭式,日式,如意頭,螳螂腿,細梢式,魚尾,直式方頭扇,木質旅遊扇,特點,詩句集萃,白羽扇,扇,扇,扇上畫牡丹,扇,詠破扇,悲紈扇,古扇,詠扇,詠破扇,代秋扇詞,秋扇詞,竹扇詩,扇詩,

詞語釋義

1.搖動生風的用具。原指團扇,後泛指各式扇子。五代 馬縞 《中華古今注·冠子朵子扇子》:“披淺黃藂羅衫,龍皮扇》:“ 元寳 家有一皮扇子,製作甚質。”《朱子語類》卷九四:“譬如扇子只是一箇扇子,動搖便是用,放下便是體。”
2.量詞
3.蒸籠。元·張國賓 《羅李三郎》第三折:“我買了恰下甑的饅頭三扇子。”

歷史沿革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稈、蒲草等也能編成或製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構造精緻,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中國傳統的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來擋住太陽產生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以木曰扉,以葦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葦做成的權力象徵物,扇子起初的功能並不是用來納涼,而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的儀仗扇。因扇子多見於皇宮中,所以扇子又叫“宮扇”。 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在這一時期,與扇子有關的詩詞大量出現,像李嶠的《》、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詠破扇》等等。古代文人墨客要是手中無扇,就像小資不養寵物狗一樣,顯得有些沒品位。到了清代,不光是文人墨客,就連踏入仕途的官員、賬房先生,甚至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各色人等也喜歡搖扇“擺造型”。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傳是虞舜所制。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輿服》記:“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乘輿(皇帝)不得用。”也就是說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從秦至漢都在沿用,張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納賢才的主張,但到了魏晉之時竟成為皇帝的專用。殷周時期已出現了一種“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說。《爾雅》中談道:“以木曰扉,以葦曰扇。”從這可推測,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長方形的葦編物。早期的扇子並非用來納涼,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中國秦漢以後,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採用絲織的絹素,由於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宋以後,摺扇漸漸流行。明清時期,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後風行世界。
涼友,是扇子的一個別名。宋陶谷《青異錄·器具》:“商山館中窗頰上有八句詩云:‘淨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帚與扇明矣。”
扇子最早稱“翣”,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它起初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一種禮儀工具。漸漸地,扇從地位和權利的象徵轉變成為納涼、娛樂、欣賞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

古扇源流

扇子起初是一種禮儀工具,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而使用的。
扇子本是實用之物,以其輕薄而面積大,可扇風取涼。中國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裝飾的傳統,於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書畫。較早的雕工書畫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種有才華富想像的藝術家也來參加,扇子也就此演變成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使人頓生愛羨之心、寶藏之意,成為今天集藏的一大門類。
中國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雛形。
中國古代扇子的種類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摺扇團扇二種。
摺扇一名“摺疊扇”,又名“聚頭扇”。摺扇收則摺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摺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團扇產生遠早於摺扇,因形狀團圓如月暗合中國人合歡吉祥之意,又名“合歡扇”。又因其由絲織物製成,故又稱“紈扇”或“羅扇”。更由於唐人王建《調笑令》中的名句“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而產生了“並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稱。
明代是摺扇流行的開始,這或許是由於永樂時期明成祖的倡導。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摺扇不少,可與上述記載相印證。摺扇製作在全國範圍內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稱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黃扇、青陽扇、溧陽歌扇、豐潤畫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紙麥扇、吳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種。扇股扇面的製作日趨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認可。如果說摺扇源於日本的話,此時已真正漢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扇子(夏天引風用品)
清代是中國摺扇大發展的時期。扇子在文人官員間的使用更加頻繁。扇子不僅是用以生風涼的工具,也不僅是一種藝術品,它成為一種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徵,成為他們社會角色的道具。不僅是夏天,就是在天氣涼爽的季節,手執一扇,打開收攏,或佩掛在身,或藏於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緒交流的意義。不僅是文人,不僅是男性使用摺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分出以黑紙扇、游鑒圖扇和戲畫扇為典型的工藝扇,以及女用的米扇。從扇本身出發,又有了扇袋、扇墜和扇盒等附屬的工藝品。扇子還從中國流傳到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乾隆時期,廣州的商人曾專門生產適應歐洲貴婦趣味愛好的象牙摺扇。摺扇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徵和與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國時,摺扇保持了它在中國藝術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沒有什麼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創新是集錦扇。在此之前,雖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繪畫,或分段書寫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錦扇卻是將扇面空間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後由多名書畫家分別作書繪畫。從最少的兩人組合開始,到多至十餘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在扇面上作畫寫字,在三國時就有,據《晉書》記載,王羲之為蕺山老姥題扇的故事。在扇面上作書繪畫歷來被人們所喜愛,所收藏。由於扇面形態獨特,文人墨客苦心經營,別出心裁,依據扇面形狀繪製出千姿百態的圖畫,抒發出令人賞心愉快的語言詩句。當今書畫藏品中的歷代名人佳作以成扇或扇面形式的作品數量不少,成了書畫藝術的珍寶。

扇面書法

在摺扇上寫字作畫並非易事,由於扇面的形態不同,高低不平,材質多樣,要在上面創作出氣勢貫通,瀟灑流暢,令人讚美的作品,確實需要精心設計,耐心經營,反覆實踐才能達到,從古人的經驗中我們看到較多的有如下幾種章法設計:一是一行長一行短的章法,如圖1,這種形式使用行草書體最為適宜,可以收到氣勢流暢,磅礴大氣,美不勝收的效果。二是行行字數相等的章法,如圖2中國將軍書畫網),這種形式適宜使用隸書、楷書,顯出古穆樸實、清雅遒勁、厚重耐看的效果。使用篆書、甲骨等也很耐看。(如圖2 中國將軍書畫網)三是一字成行的章法,這種形式適合寫大字,書體不限,沿著摺扇弧邊書寫,在下面留下一片空白,顯得空靈、自然、大方、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感。以上三種形式的章法,都是沿著扇面的弧邊書寫成弧形的,今人也有別出心裁的,在扇碩中部排成平行四邊形(或圓形)的形態,吾以為這種形式雖不夠自然但只要安排得當,特別是安排好落款和印章,同樣可以獲得美的享受。關於團扇(即圓形鏡面)的書法創作,比起摺扇要自由一點,可以沿圓形布滿扇面,也可取中間排列成方形,也可半方半圓,也可只寫一個單字,也有一番韻味。
扇子(夏天引風用品)

傳播

在歷史上,中國扇子曾流傳日本、歐美等國家,並對這些國家的扇子生產以至宮廷禮儀都產生一定的影響,稱為歐洲扇子。早在唐代,中國絹扇就傳入日本,並在日本宮廷內流行。天祿年間(970~972),宮廷內的絹扇以紫檀木鑲嵌螺鈿為柄,中國紅羅為扇面,風格華貴。圓融天皇(970~984)還將絹扇作為賞賜功臣的禮物。清代初葉,中國摺扇大量出口日本。16世紀初,中國摺扇傳入歐洲。葡萄牙、西班牙因為缺乏優質紙張,以細嫩的牛犢皮、羊羔皮作為扇面,稱為皮摺扇;有的還在扇面上灑以香水,稱為香皮摺扇。同一時期,法國宮廷內流行用中國絹綢和牛犢皮製成的摺扇。18世紀,法國大量進口中國的竹扇骨,在巴黎組裝、生產摺扇,使巴黎成為歐洲制扇手工藝的中心。法國宮廷貴婦們使用的摺扇以象牙、珍珠貝殼、玳瑁、椴木等為扇骨,上面鏤雕精巧的渦旋紋、玫瑰花等洛可可風格的圖案;扇面以羊羔皮、紙、雛雞皮、中國的絹和紗等製成,飾以彩繪、刺繡、珠繡等,風格秀麗。17世紀末,中國摺扇傳入英國,使英國摺扇生產逐漸興盛。1709年4月19日,在王后安妮(Anne,1665~1714)的批准下,200多名倫敦摺扇匠師成立了同業公會。1747年,倫敦摺扇同業公會成員達839名。17和18世紀,摺扇已經成為歐洲國家宮廷中訂婚、結婚、加冕、歡慶勝利、國王病癒、葬禮、舞會等禮儀的禮物或紀念品。

發展

在源遠流長的歲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還孕育著中華文化藝術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蔚成獨具中國扇風格的奇觀,是民族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
戰國金銀錯銅壺上的奴隸執長柄扇圖象戰國金銀錯銅壺上的奴隸執長柄扇圖象
許多學者認為扇子起源於虞舜時代。晉崔豹《古今注》雲,舜為了“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最早的扇子圖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金銀錯銅壺上的奴隸手執長柄扇。
最早的扇子實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殘件,以及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篾絲編木製長柄扇。馬王堆出土的長柄扇長1.76米,是一種儀仗用扇,由奴隸或僕從執掌,用以障塵蔽日,也象徵主人的權威。這種扇古稱“(sha)”,又稱障扇或掌扇。《方言·雜釋》云:“扇自關而東謂之箑,自關而西謂之扇,今江東亦通名扇為箑。”《世本》曰:“武王作翣。”從這些記載中了解到,扇古寫為“箑”,又作“翣”。《小爾雅·廣服》:“大扇謂之翣。”王煦疏:“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可見用翣的多少是由主人的身份地位決定的。這種儀仗用的長柄扇在唐代閻立本的名畫《步輦圖》中,及山西太原市開化寺的宋代壁畫中也可見到。
供扇風取涼用的羽扇出現得比較早。據晉王嘉《拾遺記》雲,周昭王時塗休國獻青鳳、丹鵲,盛夏時周昭王派人用其翅、尾之羽製成“游飄”、“條翮”、“兮光”、“仄影”四把名扇,“輕風四散,泠然自涼”。晉陸機《羽扇賦》云:“昔楚襄王會於章台之上,山西與河右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鶴之羽以為扇,諸侯掩塵尾而笑。“後經宋玉侃侃而辯,羽毛扇才得到諸侯們的承認,在士大夫中普及開來。魏晉南北朝時,“塵尾扇”、“羽扇”和“比翼扇”相繼出現。
西漢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長柄扇西漢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長柄扇
麈是領隊的大鹿,士大夫手執塵尾或塵尾扇作清談,含有“領袖群倫”之意。北魏石刻“飛天”中飛天女一手執翟,象徵飛天時的翅膀,其形狀與羽扇十分相像。
墓中畫像石上刻有扇的圖形,也有少量發現,如山東安邱縣漢墓是20世紀50年代初發現,墓中有畫像石16塊,在北壁上的石刻上就有如廚刀狀的扇圖案。壁畫在漢代也已流行。在壁畫上繪有扇的最早實例應該是50年代初在遼陽發現的三座壁畫古墓。在多處壁畫上繪有團扇狀。還如l979年發掘於河北磁縣大冢營村北東魏茹茹鄰和公主墓內的壁畫,其墓為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在北壁的壁畫上共繪女子7人,居中一人比較豐滿,頭戴峨冠,右手舉手版作吩咐之狀。旁邊六人比較修長清秀,頭梳雙丫髻,手執羽葆、華蓋、團扇、杯盞等物。團扇呈長柄長圓形。
唐代昭陵新城長公主墓中壁畫內繪的扇,是目前發現唐代壁畫中最早的。在墓內壁畫上繪有長柄鴨蛋形扇。最早的扇為竹製。漢·班固的《竹扇賦》,不僅能補充、證實,更能相映成趣。“青青之竹形兆直,妙華長竿紛實翼。沓條叢生於水澤,疾風時時紛蕭颯。削為扇翣成器良,托御君王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圓方,來風堪避暑靜夜。”其詩從竹的生長,乃至扇的材料,製作形狀和作用都加以描述。竹作為扇的主要材料源遠流長。晉·許詢也有詩,詠竹扇。“良工眇芳林,妙思觸物騁。蔑疑秋蟬翼,圓取望舒影。”此詩所描繪的竹扇的工藝非常精巧,扇面上編織的竹篾薄如蟬翼。其面為圓形,而流傳的“羲之書扇”這膾炙人口故事中的扇是六角形的。《晉書·王羲之傳》載:“王羲之在蕺山時,一老媼持六角竹扇以賣,羲之書五字於扇上。媼初有慍色,羲之曰:‘但虧右軍書,求百錢’。人競買之。”其實在晉代,扇的形狀已有多種。質地除竹扇外,還有蒲葵扇,也是常見物。“晉,謝安鄉人有作蒲葵扇五萬,安執一把用之,士庶增價數倍。”羽扇的故事在晉·王嘉的《拾遺記·卷二》上記載:“(昭王)二十四年。塗修國獻青鳳,丹鵲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時,鳳、鵲皆脫易毛羽。聚鵲翅以為扇,緝鳳羽以飾車蓋也。扇一名‘游飄’,二名‘條翮’,三名‘虧光’,四名‘仄影’。”
扇子(夏天引風用品)
時東甌獻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娛。使二人更搖此扇,侍於王側,輕風四散,冷然自涼。“然而關於扇的著名詩,卻要數漢·班婕,漢成帝寵妾紈扇詩,《怨歌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一把紈扇寄託著愛情的悲歡離合,名為團扇又名為合歡扇,更流風餘韻。晉·桃葉的《答團扇歌》與其真是交相輝映,異曲同工,同病相憐。“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耽暑,相憶莫相忘。”扇中的愛情故事流芳百世。而讚嘆扇的詩、詞、賦、銘、文真是多得美不勝收。
步輦圖步輦圖
唐代張祜《賦得福州白竹扇子》云:“藤縷雪光纏柄滑,篾編銀薄露華輕。”這種白竹扇子用雪白光亮的細藤絲纏繞在扇柄上,扇柄非常光滑、竹篾絲編織而成的扇面細巧發亮,猶如鋪上一層薄薄的銀粉,扇面上隱隱露出盛開的鮮花圖案。這說明竹扇的製作到了唐代已巧奪天工,這種福州白竹扇子已是一種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品了。
隨著絲絹紡織技術的進步,絹宮扇(又叫團扇、絹扇、紈扇)開始流行。漢班婕妤、南朝梁武帝蕭衍、唐詩人劉禹錫和杜牧。宋詩人王安石等都寫過詠團扇的著名詩篇。
唐代扇的實物,僅在新疆阿斯塔那的唐墓中,曾出土木柄絹質的團扇,長柄,扇面上繪有花鳥圖案。後代張萱,是盛唐時期的人物畫家,他所畫的《搗練圖調》(宋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繪有一女子手持短柄腰圓形團扇。中唐時期的人物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中可以看到一位婦女手執繪有牡丹圖案的長柄團扇。更有周昉的《揮扇仕女圖》(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圖絹本,設色,描繪宮廷中妃嬪、宮女的日常生活,全圖共13人,有作揮扇侍立,扇呈長柄團扇,扇面上有一對鸞鳳。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唐代孫位《高逸圖卷》,又名《七賢圖》。圖中有一位高賢手執短柄扇。而初唐閻立本的《步輦圖》中,唐太宗坐於輦上,宮女九人前後左右分列,有抬輦,扶輦,更有持扇,打傘,各具姿態。其扇應是障扇,有障塵蔽日之功用。又如張萱《皇后行幸圖》中,皇后身側及前引的隨從高舉的長柄大物,也應是障扇。
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存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第四段描寫韓熙載欣賞樂伎演奏管樂,袒胸露腹,揮扇聽樂,旁有一侍女也手持長柄團扇,上繪有樹、山等畫。如果我們稍加歸納,不難看到《七賢圖》和《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男主人手執的是短柄扇,而且扇面外已帶有木框。另《搗練圖》中的執扇女在扇炭爐,所用的也是短柄,其餘服侍主人的侍女所用的扇子全部長柄,壁畫中也證實了這一點。而且從時間早晚分析,扇面似乎逐漸由圓形向方形過渡。形成多形式扇面品種。
我們的祖先先後用羽毛、竹篾、絹紗製作扇面,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後來又用紙來糊制扇面。1975年,在江蘇省金壇縣茅麓公社發掘了一座南宋太學生周瑀的墓,出土了一把雕漆活柄紙團扇。這把扇的製作極為精巧,它以細木桿為軸,用細如鬃毛的竹篾絲做扇面的骨脈,再糊上紙做成扇而。扇柄以脫脂法用黑紅兩色施以髹飾,多至10多層,厚達2至3厘米,然後鏤空剔透成對稱的三組雙雲頭如意紋,整個雕漆柄和上端的木桿不相連線,扇風時扇面中間的木桿可以在雕漆套柄中旋轉而不會脫落。
中國從宋代起大量製作摺扇(又叫“摺疊扇”、“聚頭扇”),摺扇扇面少數用絹(左上圖),多數用紙裱糊。宋代趙彥衛認為中國的摺扇是從朝鮮傳入的,他在《雲麓漫鈔》中說:“宋人用摺疊扇,以蒸竹為骨,夾以綾羅,貴家或象牙為骨,飾以金銀,蓋出於高麗(朝鮮)。”其實中國在南齊(479-502年)時已有摺扇了,《南齊書·劉祥傳》:“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通鑑》注云:“腰扇即摺疊扇。”中國歷史上出現摺扇的最早的實物見證,是1977年江蘇武進縣南宋墓出土的戧金漆奩,這件名為“人物花卉紋朱漆戧金蓮辨式奩”的漆器珍藏在常州博物館,其奩蓋面戧畫一幅“園林仕女消夏圖”,一仕女懷抱紈扇,一仕女輕搖摺扇。從此幅圖可看出,早在南宋摺扇已廣為流行。
美麗的摺扇美麗的摺扇
明代之前,摺疊扇少見,無流行之勢。所以當時有些人認為,摺疊扇始於明永樂年間。摺疊扇是因為受到永樂皇帝喜愛,所以在明初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劉元卿《賢奕編》記載:“永樂中朝鮮進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為之。”永樂皇帝朱椽對摺疊扇垂青,眾大臣得到賜贈,倍加推崇傳播,世俗之見日趨改變。同書又記,“南方女子皆用團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婦女亦有用撒扇者,此亦可見風俗日趨於薄也”。而摺疊扇首先在宮廷中使用,作為御用到地方上普及總是要有一個過程,一段時間。從流傳的及出土的明代摺扇,主要都是明代中、晚期。而且主要產地是蜀、吳二地。
明清兩代中國的制扇業十分繁盛,扇和人們的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孔尚任的《桃花扇》、《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紅樓夢》中的晴雯撕扇,雖是藝術虛構,但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扇的影響之大。同時,扇又和書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清代的“揚州八怪”和常州著名畫家渾南田,都有扇面書畫佳作傳世。
除羽扇、竹扇、紈扇、摺扇外,中國民間還有許多扇種,清王廷鼎《杖扇新錄》中記載的就有芭蕉扇、鴨腳扇、麥草扇、檳榔扇、繭扇等。其中繭扇的製作十分别致。書中還說到,浙東人於蠶吐絲時,用光漆圓盤置十數蠶其中,以物蓋之,蠶往來組飪,適如盤樣,絲盡而止,出其繭,粘作團扇,光潔勻密,非紉非織,謂之繭扇。
早朝圖扇面早朝圖扇面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出產的名扇不勝枚舉。浙江湖州、湖南嶽陽、江西吉安的羽毛扇,北京、杭州、蘇州、紹興、安徽宣城摺扇真絲扇,廣東和福建的蒲葵扇,四川墊江的棕櫚扇和自貢的龔扇,浙江、山東的麥稈扇,成都、蘇州的絹扇,肇慶的牛骨扇,廣西陽朔的畫扇等等,都名聞遐邇。從本世紀三十年代起,杭州、蘇州生產出芬芳宜人的檀香扇,遠銷全國和世界各地。此外,蘇杭兩地還生產合撒自如的摺扇、秀美雅致的絹宮扇、精鏤細刻的象牙扇,因而成為全國制扇業最發達的兩個城市。是當時杭州扇業公所牆界的照片。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民民眾審美水平的提高,一些風格特異、材料新穎的塑膠扇、袖珍扇、帽扇,自開扇、多功能光導工藝扇等相繼問世。現代生活使用扇子納涼驅暑的作用相對減小,但扇子作為精美的工藝品,將永遠帶給人們美的享受。
扇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里有個“羽”字。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後,扇子開始用來取涼。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繡畫。一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扇面上常繡以山水花卉,款式爭奇鬥豔,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第一次出現於三國。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北宋時,出現了攜帶極為方便的摺扇。摺扇,亦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貴材料製成;形式有琴式、如意頭、竹節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並出現了扇鋪和畫商。明清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近現代的惲壽平鄭板橋金農、石濤、任伯年以及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眼下,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價值都高達數萬,乃至數十萬元。

功能

扇子一般是用來扇風祛熱的,但仔細想來,扇子似乎不只是用來扇風祛熱的,它還應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用途。
諸葛亮喜歡手執鵝毛扇。羽扇綸巾,很儒雅。扇子輕輕一搖,就有了計謀。自打諸葛亮喜歡用扇子以來,許多謀士、幕僚也就喜歡用扇子了,扇子一時成為儒雅智慧的象徵。清朝時,紀曉嵐就經常搖著扇子吟詩做對子,好像扇子一搖就生出了妙語佳段。滑稽的是許多文人為了用扇子做秀,常常不分季節地拿扇子,這樣就有了很多“穿冬衣,搖夏扇”的人。
一些小說、演義裡頭,扇子還可以用來做兵器。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中就常常有它們的身影。鐵扇公主的芭蕉扇能製造龍捲風,孫悟空都奈何它不得。還能滅火。有人考證,鐵扇公主的扇子是世界上最早的滅火器。濟公也有一把扇子,蒲扇,破的。在濟公手裡,這把蒲扇跟鐵扇公主的芭蕉扇一樣,不是用來消夏的,是一件法器,可以禦敵於千里之外,有非凡的神力。
看某些電視劇,若留心觀察,你也許會發現,漢奸、地主老財家的帳房先生也喜歡用扇子,插在後脖頸上。這些人愛執摺扇,竹骨油紙做的。但他們似乎很少用它來扇風,倒很像他們的一條人造的尾巴。只是這尾巴不是長在屁股上,而是長在後頸窩裡,滑稽之至。
古代小姐、貴婦,也喜歡扇子,她們喜歡用絹宮扇、紈扇、羅扇(統稱團扇)。形狀多為圓月形。最好有樟木或者檀木的體味兒。京劇《貴妃醉酒》中的楊貴妃就愛用扇子,卻是摺扇,絹面竹骨,上面有大團的牡丹。貴妃喜歡拿大摺扇,想是體型龐大又太膏腴了,需要拿大扇子來招風祛熱的緣故吧。為什麼不用蒲扇?蒲扇太老土,不符合她的身份,那種絹宮扇,則過於精巧,風力又太小,不能解她的風之“渴”。當然,多數小姐都是借扇掩面而笑,突出自己的美。
古代,最喜歡用扇子的人其實是書生,特別是像唐伯虎、鄭板橋一類的有點書法、繪畫、文字功底的秀才。他們喜歡舞文弄墨,顯露風雅。還喜歡拿有題字的扇子跟香閨里的小姐們交換絹帕、汗襟兒,當作定情信物。所以扇子在古代的書生小姐手裡,更像一種調情物。
現如今,最喜歡拿扇子的有四種人,一說書人二說相聲的。像田連元郭德綱,一上台賣弄嘴皮子,就會手拿一把摺扇。不是扇風,是作為一種道具。相當於過去藝人登台時用的醒木。三是下棋的。我常在電視上看見聶衛平馬曉春柳大華下棋的時候手拿摺扇。偶爾展開扇扇。大冬天也如此。他們似乎是在學諸葛亮,以為扇子有助思考。四是文人、書畫家,他們自然是在仿古,效唐寅、朱耷之流。

分類

宣扇

“宣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產地命名的一種摺扇,產於安徽省宣城地區。宣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說。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中國竹之鄉,宣城地處江南,楚頭吳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宣城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首開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文化發展,其文脈源遠流長,宣扇因此孕育而生。
扇子(夏天引風用品)
宣扇起源於宋代,當時摺扇普遍被稱為“聚骨扇”,時值宣紙技藝成熟之時,對宣扇的產生有巨大的催化作用。明清時期宣扇進入鼎盛時期,各項技藝達登峰造極,被文人墨客們深深喜愛。明代文徵明,清代石濤等一代藝術大家都以宣扇為載體造作過作品。宣扇製作精湛,美觀典雅,寓意吉祥,內涵豐富,文化、工藝、收藏價值高。其每道工序要求之高之嚴謹,無處不透露出宣扇是傳統手工藝與文化的結晶。
宣扇,竹扇骨取材於六年以上竹類,如毛竹、紫竹、香妃竹等。木扇骨取材於生長50年以上名貴樹木,如紫檀、沉香木等。扇面使用優質絲絹和上好的宣紙。
摺扇,最早起源於中國,宣扇作為摺扇的一種,產生於宋代。

舞蹈扇

浙江是舞蹈扇的最大產業基地,雖然扇子作為舞蹈道具就歷史不是很長,之前一直是北方壟斷舞蹈扇的生產基地,但限制於,北方竹子產量,做工不精細,產品創新力不強。加之,網路的發展,限制浙江製作的‘舞蹈扇’獲得全國一致肯定,夕陽下也許你還能看到一群大媽,飛舞著舞蹈扇子,飄逸的舞姿讓你忘返。浙江舞蹈扇,以‘女雅工藝’製作的扇子尤為具有性價比,也是戲劇 舞台 廣場舞的標配,市場份額是最大的一家,女雅工藝,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扇子B2B平台,深的經銷商喜愛,也是浙江乃至全國扇子企業轉型網際網路最早的一家工廠。

真絲扇

安徽是真絲扇發源地,至今有四百多年歷史,安徽艾蘭竹木工藝製品有限公司,在對真絲面料及印刷上採用了獨特的方式來處理,真絲扇用真絲綢緞面料製作而成,它不但可以用於觀賞收藏,也具有饋贈友人,之佳品。真絲扇的製作工藝複雜比紙張柔軟,凌娟光滑,製作起來工藝要求極高,扇骨用頭青天然高山楠竹製作,經過數次的打磨,刀工,平面處理等方式。面料處理先過漿下水,在烘烤陰乾,在做成型定位,在染色印刷在過漿風乾,然後折面定位,在做扇骨刻繪工藝,然後搭面成型,總計70於道工藝流程,真絲扇是安徽傳承的手工藝製作工藝保留至今,真正純手工製作。真絲扇的外觀漂亮,工藝製作考究精細深受世界各國的青睞。
扇子(夏天引風用品)

檀香扇

檀香扇是蘇州的一大特產,用檀香木製成,其木質堅硬。白者白檀,皮腐色紫者紫檀,白檀為勝。有天然香味,輕輕搖,馨香四溢。此扇有“扇存香存”的特點,保存十年八載後,扇起來依然幽香陣陣,沁人心脾。夏令既去,藏入衣箱,還有防蟲、防蛀的妙用。花式品種有拉花、燙花雕花、繪畫、印花、鑲嵌和
檀香扇檀香扇
接骨等。一般經鋸片、組裝、鎪拉、裱畫、繪畫和上流蘇等十多道工序組成。
檀香扇以其獨特技藝,獨具風格,富有工藝性,而至今深受人們的喜愛。

火畫扇

火畫扇”始創於清代同治末年,是廣東新會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後來工藝逐步發展,製作時選薄玻璃扇兩柄,合成一柄雙面扇,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火筆作畫而成,清秀典麗,永不褪色,是欣賞收藏的精品。
火畫扇火畫扇

竹絲扇

竹絲扇俗稱“龔扇”, 有燦若雲錦、薄如蟬翼的美評。扇面多是桃形,形似紈扇,是用細如絹絲的竹絲精心編織而成的。它顏色嫩黃,薄而透光,綿軟而細膩,恍若織錦,圖案或山水人物,或花鳥蟲魚,無不惟妙惟肖,加上象牙或者牛骨做的扇柄,絲質扇墜,簡直玲瓏剔透,精美絕倫,被譽為巧奪天工的國寶。
竹絲扇竹絲扇

綾絹扇

秀麗典雅的綾絹扇秀麗典雅的綾絹扇
綾絹扇是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屬於宮扇的一種,產於浙江省。用細潔的紗、羅、綾等製成的一種扇子。一般多圓形,故又名“團扇”。綾絹扇扇面輕如蟬翼、薄如晨霧、色澤光亮,給人以溫文爾雅之感。

摺扇

古稱摺疊扇、聚頭扇、撒扇。品種有紙摺扇、象牙扇、貝殼扇、 檀香扇、孔雀翠羽扇等,其中以紙摺扇為最普及。紙摺扇是以細長的竹片製成眾多的扇骨,然後將扇骨疊起,其下端頭部以釘鉸固定,其餘則展開為半圓形,上裱糊以紙,作扇面,並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扇骨料以棕竹、湘妃竹、烏木為佳,每把扇子少則 7支,多達40支,一般多為14支或16支。40支扇骨的摺扇,扇骨纖細,風格秀麗,古代專為婦女所執。象牙扇、貝殼扇、檀香扇則以象牙、貝殼、檀香木製成扇骨,直接以絲線將扇骨綴連為半圓形扇面,並在扇面上鏤雕精巧、纖細的圖案。檀香扇的扇面除鏤空圖案外,又飾以烙畫,或裱糊薄絹,彩繪花鳥、仕女畫面,風格艷麗,為婦女所喜愛。蘇州摺扇以水磨竹扇骨為著名,即以細砂紙、浸濕的木賊草和榆樹葉等反覆將竹扇骨打磨,然後上蠟,滋潤細膩,如同白玉。
摺扇摺扇

羽扇

通常採用洪澤湖鄱陽湖等湖泊周圍蘆葦叢中的、鷹、、氏鳥、雕和青雞等野禽的翅尾編織成扇面,再加扇柄而成。傳統的高擋羽毛扇,扇柄用鸛羽或鵝羽羽管劈絲編織而成,用瑪瑙、檀香鏈銅絲釘鉸,十分精巧。其諸葛扇、桃形扇、圓形扇、半月形扇和絨摺扇。它不僅為納涼、裝飾、舞蹈所用,也是中國古代宮廷禮儀的陳列品。中國羽扇大多以3~4支鵝羽編織而成,呈上尖下圓的桃形,在扇面中央飾以五色綾緞剪鏤或彩色絲線繡成的壽桃等圖案。扇柄有的為木柄,有的將鵝羽管劈削成篾絲,編織成古錢等圖案作為翎管柄。羽扇質輕,出風柔和。孔雀翠羽扇以象牙為扇骨,孔雀羽毛編織為扇面,色彩富麗,也是舞蹈的道具。
清道光年間,湖州創辦了首家羽毛扇店――邱義豐羽扇店,光緒、宣統年間,又先後開辦了嚴正泰、嚴怡泰等老牌羽扇店。1959年建立湖州羽毛扇廠。20世紀90年代,原湖州羽毛扇廠破產。湖州市工藝美術學會創辦了“湖州天工羽毛扇研究所”,致力於湖州羽毛扇的研究、開發和生產。沉寂多年的湖州羽毛扇,在湖州天工羽毛扇研究所重新恢復生產。

葵扇

俗稱蒲扇。由蒲葵的葉、柄製成,質輕,價廉,是中國套用最為普及的扇子。廣東新會的葵扇,葵葉圓正,葵柄細勻,生產工藝複雜,品種多。葵扇製作工藝是先選擇柄長30多厘米、色澤淺碧的葵葉,摘後日曬約20天,乾後,色澤變白;再以水洗、烘乾,並以重物壓平;然後隨葵葉的大小,剪成不同規格的圓形,再以篾絲、絲線緣其邊,仍用其葵柄為扇柄。葵扇的品種很多,除一般常用的葵扇外,還有玻璃白葵扇、漂白編織葵扇、烙畫葵扇等。玻璃白葵扇是選擇初發未舒的淺綠嫩葉,經過日曬,色澤晶瑩潔白,再經水洗、硫磺熏蒸,色乃益白,如同玻璃,因而得名。漂白編織葵扇是將玻璃白葵葉剖成2~4mm細條,然後手工編織成杏仁形的葵扇,並在扇面上以金銀線、彩色絲線繡成各種圖案。烙畫葵扇是在扇面上烙畫人物、山水等,風格古雅。其中雙面烙畫葵扇是將兩把形狀、規格完全相同的玻璃白葵扇縫合為一把,然後在正反兩面各烙畫相同的畫面,可以兩面觀賞。葵扇的扇面除了裝飾以刺繡、烙畫外,還有漆畫,或用細針刺成各種圖案。扇面的規格不一,大者長90多厘米,可以遮陽。扇面的邊緣俗稱細邊,以金銀線、絹、彩色絲線、篾絲、細長條藤皮等手工纏繞、縫製而成。葵扇的扇柄大多用原葵葉的柄,有的在葵柄外纏繞細長條的藤皮,或外面套上染色的竹管,執於手中柔滑而舒適。高級的扇柄則另飾以方竹、湘妃竹、佛肚竹等名貴竹材,或用象牙、玳瑁等製成扇柄。2010年,睢寧縣下邳蒲扇編織技藝列入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葵扇葵扇

篾絲扇

又稱竹編扇龔扇。以篾絲編織成扇面。產於四川、浙江、湖南等地,以四川為最著名。四川篾絲扇在明代已很著名。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四川自貢匠師龔爵伍編織的篾絲扇,人稱龔扇,所用篾絲,細如毫髮,每根長400mm、寬1mm、薄0.2mm,在日光映照下透明晶瑩,微風拂之,則絲絲飛揚。所編織的扇面,光滑無痕,宛如綾絹。扇柄多為牛骨製成,下墜以流蘇。20世紀初,龔爵伍之子龔玉璋繼承父業,能編織複雜的仕女、山水、花鳥等畫面,清晰、美觀。龔扇已傳至第三代,即龔玉璋之子龔長榮、龔玉文兄弟。他們編織的篾絲扇曾在美國、日本展出。
篾絲扇篾絲扇

人像掛扇

以婚紗照、寫真照和兒童照等各種人像照片為扇面的掛扇,人像掛扇(以下簡稱像扇)是現代影像技術和古老制扇技藝的巧妙融和,像扇的扇面從設計到輸出,都採用了與當前影樓業相同的技術和材料,因此其畫質已經達到了影像級別,色彩還原真實,細節表現優異。古時,新婚之夜又稱卻扇之夕,因婚禮上要行卻扇之禮,作卻扇詩,紅蓋頭即是由卻扇之禮中的扇子演變而來。古往今來,人們曾經以繪畫、刺繡等技法在扇面上形成人物畫面,今天藉助現代科技又出現了以婚紗照等為扇面的人像掛扇,像扇為源遠流長的扇文化中,又添加一股清新時尚的現代氣息。
扇子(夏天引風用品)

其他

有麥秸編織扇、鴨腳扇、竹板扇、筍殼扇等。麥秸編織扇主要產於浙江浦江。它是以麥秸編織成扁帶,然後纏繞成圓形作為扇面;再以竹片下端為柄,上端劈削而為二,將麥秸編織扇面夾於其中,並在扇面中央貼以五色綾絹,上繡圖案,作為裝飾。鴨腳扇因扇面形如鴨腳而得名。產於浙江、廣東、四川等省。它以長30cm左右的竹片製成,以其下端的三分之一為柄,其餘三分之二則劈削成數十根篾絲,然後以細線將篾絲編結成鴨腳形扇面,再以紙糊扇面,以絹、錦緣其扇邊而成。竹板扇產於浙江。它以長30cm、寬15cm左右的竹板為扇面,熨之使其平整。因竹板扇面色澤白潤如玉,所以又名玉版扇。筍殼扇產於福建。它以巨筍殼壓平而為扇面,長30cm,寬18cm左右。扇的正面潔白光潤,有的飾以烙畫;背面為筍殼外皮赭色,如同檳榔,所以又名檳榔扇。筍殼扇執於手中,樸實而高雅。
麥秸編織扇子麥秸編織扇子

樣式

波折式

大小骨俱作彎曲如水波蛇行狀的扇股。相鄰兩根扇骨的波峰波谷相錯,如水波起伏,饒有趣味。此款多見於九檔至十六檔大扇,材質多竹或烏木。大骨一般不再施以雕刻,雖然也是一個特別品種,但並不算十分難得。80年代以後,有些地區又恢復生產,但精細生動的趣味已蕩然無存。

真絲摺扇

此款扇子屬於摺扇工藝的一種,唯有不同之處是扇面處理及扇骨處理不同,扇骨造型別致有鏤空雕刻及機器沖花二種區分,扇子造型別致精巧,扇骨鏤空部分,恰巧形成扇骨空白處的點綴,扇子折合28方,扇面疊合均勻平整,扇子邊骨和扇芯對稱,折紋較多是扇子中很長見的一個品種,後因安徽(艾子牌)制扇工藝改造出現了用真絲面料製成的摺扇,取名真絲摺扇。

和尚頭

此款式起源亦甚早。扇股聚頭處成一圓球如和尚頭,故名。此式明代已有,稱圓頭或大圓頭。因如今扇股根為圓弧形者甚多,為避混淆,取此俗名,也十分生動。和尚頭多見於十六檔大扇,也有九檔、十一檔大扇股。秋扇極少有用和尚頭的。和尚頭可全由扇股一種材料“聚成”,也可在兩側加扇釘處鑲兩片異質材料,如竹股鑲烏木、鑲象牙、鑲紫檀等。和尚頭扇股價格較高,即使樸素無工,也常超出其他同等材質的扇股價格。

集錦式

集錦扇可用普通扇面扇骨,也可用集錦扇面,也可用於專門的集錦式扇骨。集錦式扇骨不穿在扇面里,而是夾住扇面--露在外的扇骨便起了分割扇面的作用。但是,一般並不是所有的扇骨都是露在外面,而是每隔若干根露一根在外,根據扇面空間分割的需要。

尖頭式

聚頭處尖削如矛頭的股式。明代稱“尖根”。此款僅見於十六檔竹骨大扇,但以精巧細緻為特點,竹材質量甚為重要。

日式

日式扇骨為九檔或十一檔。大骨窄,與小骨相仿,僅梢部較粗。穿上扇面後扇面側面露於扇骨之外,大骨雖窄但仍可施以各種雕工。

如意頭

僅見於九檔和十一檔大扇。邊骨形狀似一柄如意。常用材料有烏木和黃楊,多雕刻鏤空。

螳螂腿

因扇股大骨的形狀上較粗下很細如螳螂腿而得名。此款較為多見,但有精粗高下之分,幾乎都為竹股。

細梢式

這是秋扇所特有的扇股款式。穿入扇面的骨梢尖細,露在外面的部份寬而圓轉,扇骨之間不露縫隙,多為二十檔扇所用,材質有竹、棕竹、烏木、玳瑁、象牙、獸骨和牛角等。

魚尾

近扇釘處大小骨一齊內凹成束腰狀的扇股。因外形像魚尾而得名。僅見用竹質者,因此需烘彎扇骨,扇骨執手處又極細,故常選竹材中極緻密堅韌者,以保持其夾緊扇面的彈性。這是一種頗為罕見之品,1949年以後不再有人生產。

直式方頭扇

直式方頭扇股是摺扇中最早出現,使用也極廣泛。其造型為一長而窄的梯形,簡潔到無可再簡。有時兩側邊並非真正直線而略內收。民國間生產的直式扇股常以“仿古雅扇”相號召。直式扇有一個簡便之處,就是裝扇面時不必太多考慮扇面的長短。其他款式的扇股裝扇面有一定長短要求:太短不雅觀;太長需切去部份,而許多藏家因不捨得破壞扇面書畫的完整性,寧可不切,拖長一段,也不美觀。直式扇無此問題。

木質旅遊扇

有木質扇骨或者有竹製扇骨組成,風景圖案或者人物等等圖案直接印製在木製的扇骨上面,端頭有布質材料連結而成,圖案清晰可見,具有很強的立體感,有23根扇骨組成。具有一定的旅遊紀念價值和收藏價值,也可以當做禮品送人。2013年正式開發國內的市場。

特點

扇子綜合了雕刻、編織、編結、書法等多種藝術的技法。摺扇兩旁的2支扇柄,俗稱大骨或大邊,上面鐫刻字畫;中間眾多的扇骨,俗稱小骨或心子。扇骨的裝飾技法很多,有的螺鈿,有的髹漆,其中金星珊瑚是以珊瑚紅漆為底,上灑銀末,閃爍如星。扇子下端的扇頭式樣有竹節、梅花、小花瓶、大鉤如意、荸薺圓頭等約 100多種。扇墜以玉石、桃核、橄欖核雕刻而成,或編結流蘇,搖晃生姿。刺繡扇套,既美觀,又耐磨、實用。在檀香扇、骨扇、象牙扇、貝殼扇的扇面上,鏤空成精細的圖案。葵扇、檀香扇扇面上的烙畫,墨分濃淡,風格古雅。扇子的用途很多,它除了夏日納涼外,還是評彈、戲曲、舞蹈、曲藝等表演的道具。
柄扇起源早,發現最早的實物是1982年在湖北江陵馬山戰國墓出土的短柄竹編扇與楚地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羽扇。
柄扇,是以較為固定的扇面,下加一把柄而成。有些為了加固及裝飾所需,附以扇托。講究者,在柄下鑲嵌扇頭,垂以扇墜。
由於柄扇歷史較長,所以種類多,質地雜,良莠差異大。除引風納涼外,還有表示身份的,如車駕上,儀衛的障扇。
摺扇的扇面,最常用的材料為紙,也有用絹和夾紗的。其中紙的扇面占絕大部分。
紙扇面分有色扇面和白色“素麵”。除白面外,有色扇面中以金面最講究也最複雜,最受人歡迎。有泥金,屑金、灑金、冷金、半冷……。其中泥金在中國很早就使用。在唐代開元、天寶時已用“泥金帖子”。泥金的製造,是從金箔做起的,把黃金打成金箔。如《吳縣誌》中記載,蘇州金箔製作,又俗稱“紅飛金”,每張三寸三分見方。每兩黃金能制2319張。並有“大赤”、“佛赤”和“田赤”三種深淡各異的色彩。“大赤”是黃金的本色;“佛赤”則拼人紫銅,顏色顯得深赤;“田赤”則內含紋銀二成,故略呈淡黃色。製造泥金用的金箔,三者皆有之,故泥金亦有三種花色。
製造泥金的金箔必須打得枯徹,要薄要爛,製造出來的泥金才能細膩。所以泥金,有些人亦稱“渾金”。有的用特殊方法製造出的代金粉所替代。
根據《芥子園畫傳》記述,泥金製法,是以手指蘸膠將金箔,粘人碟內,用第二指團團磨搨而成。而蘇州《姜思序堂》的製造泥金,改用右手手掌的根部來磨搨,這樣工作效能要高一些,效果也好一些。
總之,泥金是將金箔或金粉和膠成泥狀,故名“泥金”。用它塗飾在白扇面上,成泥金扇面。
而灑金,屑金,冷金……,和泥金的區別僅是工藝上的不同。它們是先在扇面上施膠,然後將金箔以小片密集狀灑上扇面,成雨夾雪灑金面,通稱“銷金”、“屑金”或“雨金”;也有稱“灑金”。如大片分布在扇面上如雪片,稱“片金”,也有稱“灑金”。如全部布滿金,即稱“冷金”。有些扇莊將一面是冷金,一面是白面的稱之為“半冷”。實際上泥金,冷金,片金,屑金都是金扇面上所常見的幾種,都有“大赤”、“佛赤”和“田赤”之別。而在具體的製作工藝上並非如陳述那么簡單。各個扇莊,在各個時期,均有自己的拿手特藝,有自己的專門客戶、對象,負責選材、定做。在手藝中各有“竅檻”。所以對各種金扇面的稱呼也不同,如有“韻松堂揀制全特加重赤泥”、“九華堂寶記監製元赤冷”、“王星記製品杭半赤冷”……。
在歷史上,大多數著名畫家都有專門為自己加工扇面的扇莊,滿足自己畫扇的需要,才能使自己的畫得心應手,隨心所欲、遊刃有餘。明《五雜俎》載:“初以重金裝飾其面為貴,近乃並其骨制之極精。”以傳世及出土的明代扇面,仍以泥金扇面為多。扇面重金,以顯華麗富貴,討文人、士大夫們之喜,更受收藏者之青睞。
除各種金扇面外,還有格景、柿青、上青、湖色、珊瑚等有色素麵的扇面,頗受歡迎,惜大多數品種至今已失傳。還如《長物志》記載:“其畫……又以金銀屑飾地面……其所染青綠甚奇,專以空青海綠為之,真奇物也。”
白色素麵一直是扇面中的主要產品,有紙、絹、髮箋等。其中以紙質為主。產量大,品種多,出現早。從所見的傳世扇面中,有明早期謝縉的《汀樹釣魚圖》等。工藝複雜,有的是用多層宣紙裱成,有3層、4層、5層不等;有的選定上等的宣紙作表層,中間襯紙多用“皮棉”和“連史”。
而扇面的質量好壞不僅是選材,製作工藝相當關鍵。同樣是白色素麵扇,其高下迥然不同,真是判若雲泥。在歷史上,較有名的有鏡面箋等。解放後的“老礬扇面”最為著名,專為高檔摺扇扇骨配套。其製作精妙,素潔大方,優於引筆、平正牢韌、久用不裂。特別其製法複雜,要經過開料、刮光、切形、上礬、整理、裱制、套刷、摺疊、切通、沿邊十道工序。
另還有仿古、髮箋、絹面等白色素麵扇。
特別要提到的三開扇面,專門為“春宮畫”扇配製的,可以左右撒開。向左撒,即顯“春宮圖”,向右撒開,出現的是另一幅畫面,用以隱蔽。
摺扇中扇骨的文化內涵最為豐富,形制古樸優美,幽雅別致;用材奇珍異寶,五光十色;裝飾素淨淡雅,賞心悅目;雕工巧奪天工,獨闢蹊徑,和扇面藝術交相輝映。謂之“紅花綠葉”。摺扇的扇骨取材寬廣,據《野獲編》載:在明代,“吳中摺扇,凡紫檀、象牙、烏木俱日為俗制;堆以棕竹,毛竹為者,稱懷袖雅物”。明·文震亨《長物志》云:“姑蘇最重書畫扇,其骨以白竹、棕竹、烏木、紫白檀、湘妃、眉綠為之,間有用牙及玳瑁者。”清《杖扇新錄》曰:“骨用湘妃、桃絲、烏木、檀香、象牙、玳瑁、一切珍奇之品。”
確實,對於扇骨來說,首先是取材,而關鍵是精工,要經過打磨、髹漆、雕刻、鑲嵌等幾道工藝流程。如是竹料,還要先經過選、煮、曬、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藝;然後進入“打磨”。除竹材外,其餘如烏木、牙、骨、角等也需打磨。然後髹漆。這兩步主要完成骨子的光色之美;而雕刻、鑲嵌的目的是對骨子的裝飾美化。
扇面用工筆彩繪,紅日高照,群山起伏,古松盤曲蒼翠,群鶴或立或舞,扇骨用細拉花圖案襯托扇面。
在打磨中,水磨具有獨特的效果,特別是一些有天成之美的,如湘妃,斑竹等,本身絲紋縷縷,彩紋斑斕,花斑點點,一經水磨,更具晶瑩悅目、疏密自趣。而髹漆是對材料不足的彌補。如打磨貴在天趣,則髹漆妙於人工。髹漆早在明代已流行,日趨花樣增多。主要有單色漆和斑紋漆。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金星珊瑚漆和細金雨雪滿堂,前者以珊瑚紅漆作地,灑以薰黃的銀箔碎片。後者也是珊瑚紅漆作地,而灑金片如雨夾雪。還有波羅漆和各種八寶漆,更有之嵌螺甸等工藝。特別是“漆心玉邊”,在大骨中間漆以花色圖案、留出骨邊作為框線。髹漆主要使扇骨漆光閃爍,既五彩繽紛,又不失文靜玉潤之雅。雕刻是對扇骨的裝飾,首先選圖案,題材豐富,無所不取。但做工之精良卻是關鍵。特別是反映雕工之水準的是竹雕,淺刻與深刻,尤其是“留青”。留下竹青為紋,露出竹黃為底,烘托層次,對比色彩。
對不同質地的扇骨,還用鑲、嵌、畫、燙等手法進行裝飾美化。如木骨有嵌有燙、漆骨則有刻有畫……。真是變化萬千,佳構巧思,妙趣無窮。難怪在明清時期能出現如此之多的制骨馳名者。明《長物志》云:“……其匠作則有李昭、李贊、馬勛、蔣三、柳玉台、沈少樓諸人,皆高手也”。
扇骨的形式相對說來較為簡單,而其細部如肩、頭的變化繁多。扇骨的長、短、多、少、寬、窄及式樣決定了扇子的形狀。但主要取決於扇肩和扇頭的變化和扇骨的數量。扇肩通常在大骨的偏下方,若在中間為對開肩,若偏上稱“倒肩”。扇肩也分有肩、無肩。肩頭變化多,有排茄、古方、燕尾、玉蘭、梅花、如意、竹節……。常見為方形、圓形。大骨,一般分花式和素式兩大類。花式以曲折型,素式為平直型區分。兩類均有寬窄、長短之分。
摺扇的品種甚多,由於使用的對象不同,場合各異,而各取所需。如男式以九五·十六或九五·十八;而女式較小,為七寸·卅……。
扇頭,亦稱“端”。其造型是摺扇中最具特色與魅力的。據乾隆《吳縣誌》載:“馬(勛)圓頭、李(昭)尖頭、柳(玉台)方頭、蔣(蘇台)沈(少樓)方圓井精、各擅其巧。”而流傳至今的扇頭形式,可謂琳琅滿目、枚不勝舉。其實,對扇骨的收藏重視要數蘇州。扇骨作為民間工藝品,在蘇州不僅流傳很多,而且在50、60年代制骨名手雲集。特別是文博系統的一批老專家,本身就是工藝美術家與文物鑑定家。在他們手中進出的扇骨均可以“萬”來計數。為蘇州博物館徵集了一大批成扇、扇骨。同時他們還常將自己家藏的,或剛徵集到的,結合館藏的扇骨、成扇來進行比較,商討,鑑別。通過切磋琢磨,區別仿造與新創作的,並定期舉辦一些小型鑑賞會來提高鑑賞水平。甚至舉辦多次成扇、扇骨展覽。將部分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扇頭按時代繪成示意圖展示。有些專家家藏的扇骨之精,扇頭之美,難以言表。講到扇頭的變化無窮,佳構百出,妙趣無比。其發展有一個連續性、繼承性,有些扇頭雖然為元、明時期的,而在清代民國還在繼續使用,僅將扇面換之。特別是仿造,各時代都有,直至今日。
扇釘及其工藝:“畫龍點睛”,小小扇釘,對一柄精骨名畫扇顯得那么的重要,稱之謂“扇骨尾部之樞鈕工序”。先打眼,貫入牛角釘,再用火燙加帽。而要燙成帽,也不那么容易。一般用“鉗燙”和“鑽燙”方法,這樣不僅釘軸不會脫銷,還能有“鼠眼”,俗稱“一粒椒”、梅花等多種花式出現。特別是,有些講究者,為了點綴扇骨,在鼠眼上加上螺蓋。還有些為了美化扇頭,將一些扇頭面積大的,如松枝圓頭、花鼓圓頭、開肩茄圓頭、大圓頭、葫蘆圓頭、正圓頭、荸薺圓頭(圖十七)、琵琶圓頭等。在大骨頭部外,將一些圓形、環形,菱花形及其他圖形的翡翠、白玉、寶石,各色的料器或金、銀、銅的薄片鑲嵌。然後燙釘。有的在釘梢上加帽釘,通稱螺蓋。其螺蓋和鑲嵌物或相映成趣,或畫龍點睛,或渾然一體。使扇骨整體色調和諧,明快。特別是一些髹漆,嵌螺甸的扇骨更講究扇釘的點綴。

詩句集萃

白羽扇

【唐】白居易
素是自然色,圓因裁製功。颯如鬆起籟,飄似鶴翻空。
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引秋生手裡,藏月入懷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稱相對,清瘦白須翁。

【唐】李嶠
翟羽舊傳名,蒲葵價不輕。花芳不滿面,羅薄詎障聲。
御熱含風細,臨秋帶月明。同心如可贈,持表合歡情。

【唐】陸暢
寶扇持來入禁宮,本教花下動香風。
姮娥須逐彩雲降,不可通宵在月中。

扇上畫牡丹

【唐】羅隱
為愛紅芳滿砌階,教人扇上畫將來。
葉隨彩筆參差長,花逐輕風次第開。
閒掛幾曾停蛺蝶,頻搖不怕落莓苔。
根生無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里栽。

【唐】司空圖
珍重逢秋莫棄捐,依依只仰故人憐。
有時池上遮殘日,承得霜林幾個蟬。

詠破扇

【唐】唐怡
輪如明月盡,羅似薄雲穿。
無由重掩笑,分在秋風前。

悲紈扇

【唐】韋應物
非關秋節至,詎是恩情改。
掩顰人已無,委篋涼空在。
何言永不發,暗使銷光彩。

古扇

【唐】項斯
昨日裁成奪夏威,忽逢秋節便相違。
寒塵妒盡秦王女,涼殿恩隨漢主妃。
似月舊臨紅粉面,有風休動麝香衣。
千年蕭瑟關人事,莫語當時掩淚歸。

詠扇

【唐】徐夤
為發涼飆滿玉堂,每親襟袖便難忘。
霜濃雪暗知何在,道契時來忽自揚。
曾伴一樽臨小檻,幾遮殘日過迴廊。
漢宮如有秋風起,誰信班姬淚數行。

詠破扇

【唐】楊凌
粉落空床棄,塵生故篋留。
先來無一半,情斷不勝愁。

代秋扇詞

【唐】鄭谷
露入庭蕪恨已深,熱時天下是知音。
汗流浹背曾施力,氣爽中宵便負心。
一片山溪從蠹損,數行文字任塵侵。
綠槐陰合清和後,不會何顏又見尋。

秋扇詞

【唐】劉禹錫
莫道恩情無重來,人間榮謝遞相催。
當時初入君懷袖,豈念寒爐有死灰。

竹扇詩

【晉】許詢
良工眇芳林,妙思觸物騁。
篾疑秋蟬翼,團取望舒景。

扇詩

【宋】張舜民
扇子解招風,本要熱時用。
秋來掛壁間,卻被風吹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