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運軌

戴運軌

戴運軌(1897年11月27日-1982年4月4日),字伸甫,出生於浙江省奉化縣,物理學家、教育家。

1927年戴運軌畢業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系,之後回國擔任北平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1928年擔任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1932年擔任金陵大學物理系教授;1946年2月奉教育部之命,到台灣接收日據台北帝國大學,他首先將台北帝國大學改為國立台灣大學,出任教務長兼代理校長,同年8月,成立台灣大學物理系,兼系主任;1956年參與籌建新竹清華大學,並創建了該校原子科學研究所;1958年參與籌建台灣中央大學;1962年創建了該校地球物理研究所,出任所長;1968年成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出任院長;1973年自中央大學退休後,受聘於私立中國文化學院,任教授兼理學部主任、物理系名譽主任;中國文化學院改名中國文化大學後,任研究教授;1982年4月4日在台北逝世。

戴運軌對台灣物理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運軌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奉化
  • 出生日期:1897年11月27日
  • 逝世日期:1982年04月04日
  • 職業:教育家、物理學家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 主要成就:創建台大物理系
    台灣物理學之父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在四川大學期間,奉命去台灣,為研究操勞,離台赴美作訪問研究,協助籌建清華大學,任職物理研究所,主要論著,社會任職,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1897年11月27日,戴運軌出生於浙江省奉化縣。1917年,畢業於浙江省寧波第四中學(寧波中學),同年考取浙江省官費生,留學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
新竹清華大學新竹清華大學
1918年,東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理化科。1922年,又考取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系,1927年畢業,旋即回國。
1927年,回國後擔任北平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1927-1928)。
1928年,擔任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1928-1932)。
1932年,擔任金陵大學物理系教授(1932-1946)。
戴運軌戴運軌
1937年,抗戰時隨金陵大學自南京西遷成都,期間兼任四川大學物理系教授(1940年-1946年),並在1941年、1942年兼任華西壩成都空軍參謀學校物理學教授。
1946年2月底,奉教育部之命,離開金陵大學,到台接收日據台北帝國大學。他首先將台北帝國大學改為國立台灣大學,出任教務長兼代理校長。同年7月,新任校長陸志鴻抵台,戴運軌才擺脫校務,專心教務工作;8月,成立台灣大學物理系,兼系主任,直至1962年。
1954年至1956年間離台赴美作訪問研究,在明尼蘇達大學原子核子物理研究室和柏克萊加州大學輻射研究所分別任名譽研究員和客座研究員。
1956年,由美返台,此時正值教育部長張其昀親自主持國立清華大學在台復校,戴運軌協助梅貽琦具體復校,並以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為先,負責研究所籌建事宜。第一年借用台灣大學物理館,第二年遷至新竹。
1958年,議決國立中央大學在台復校,並以辦中大地球物理研究所為先;1962年該所正式成立,戴運軌出任所長。先借用台灣大學物理館,次年遷苗栗。1967年中央大學終遷中壢,1968年成立中央大學理學院,任院長。
1973年,戴運軌自中大榮休後,受聘於私立中國文化學院,任教授兼理學部主任、物理系名譽主任(1973-1980);中國文化學院改名中國文化大學後,任研究教授(1980-1982)。
1982年4月4日,在台北逝世,是年85歲。

主要成就

在四川大學期間

戴運軌在四川大學期間,與李方訓合作研究水化離子的絕對熵值。他們運用量子理論,找到了一種計算水化離子絕對熵的新方法。1939—1942年間,戴運軌在成都華西壩空軍參謀學校與同事們一起,在物資奇缺的條件下,艱苦地創建了我國早期的航空風洞,並以此研究各種翼型。他在30年代和40年代編寫的中學物理教本和《大學普通物理學》,在當時也頗具影響。

奉命去台灣

1946年2月底,戴運軌奉教育部之命赴台灣。他首先將台灣帝國大學改名為國立台灣大學。起初,赴台接收人員還有羅宗洛陸志鴻陳建功蘇步青馬廷英等人。前二人因事回重慶,陳建功、蘇步青又應聘於浙江大學,因此實際參與接收工作的只有戴運軌與馬廷英2人。戴運軌任台灣大學教務長兼代理校長。當時百廢待舉,面臨許多困難。他們首先保護校內一切財產和教學設備,同時將日本的大學學制改為我國的學制。他草擬了台灣大學學則,建議台灣各校聯合招生,修建校舍,聘請教師,為台灣大學走入正軌奠定了基礎。同年7月,新任校長陸志鴻抵台,戴運軌才擺脫校務,專心教務工作。8月,成立台灣大學物理系,戴運軌兼系主任。1948年8月,他辭去教務長,專任物理系主任。台灣大學物理係為抗戰勝利後首創的一個系。在日本占領時的台灣帝國大學,只有一個物理學講座,兩三間辦公室和實驗室。經戴運軌的苦心經營,至1956年,台灣大學物理系初具規模,還建有物理館,供師生教學、研究之用。該係為台灣培養了不少物理學人才。從1946年至1962年,他擔任物理系主任達16年之久,出其門者500餘人,其中赴美國深造獲博士學位者達五分之三。

為研究操勞

除日常校務和教學之外,戴運軌還為台灣大學的物理學研究操勞。他創立了台灣大學原子核物理研究室。在他主持下,利用范德格拉夫(VandeGraff)靜電加速器,以24萬伏直流高壓電源加速質子,在1948年5月成功地進行了我國第一次原子核擊破實驗,將鋰核轟擊為二個氦核。此事當時曾轟動台灣,被譽為我國“首次原子核擊破實驗”。隨後,他領導的研究室又製造重水,生產重氫及中子源,從日本、美國等國購進儀器,從事人工放射性和其他核反應實驗。此外,戴運軌還建立了台灣大學C14研究室,開闢了台灣古物年代測定技術的新領域。
戴運軌戴運軌

離台赴美作訪問研究

1954--1956年間,戴運軌離台赴美作訪問研究。先後在明尼蘇達大學原子核物理研究室和柏克萊加州大學輻射研究所分別任名譽研究員和客座研究員。在此期間的重要成果是,在輻射研究所B.J.莫耶(Moyer)教授指導下,以32MeV和18MeV質子轟擊厚靶的方法檢測了59種元素和化合物的中子產額,發現了在原子序數Z=20和Z=30附近中子產額突然增加而Ni的產額僅為鄰近元素的1/3的現象。戴運軌和他的合作者們將其實驗結果與基於核反應的統計理論的計算結果作了比較:當Z>30時,二者比較一致;而在Z=30時,計算的結果並沒有明顯的中子產額增加現象。他們的實驗研究表明,核反應的統計理論不能解釋所觀測到的突躍現象。這對於研究荷電粒子的發射,以及研究在接近於鈣(Z=20)和鋅(Z=30)之間的分離同位素中的中子發射,有極好的參考價值。

協助籌建清華大學

1956年,戴運軌由美返台,協助梅貽琦籌建新竹清華大學。當時決定,先建立該校原子科學研究所,並由戴運軌負責建所事宜。戴運軌籌劃購置儀器設備、招收研究生,草擬兩年內研究生的必修與選修課。第一年招收了20名研究生,並借用台灣大學物理館上課與實驗;第二年才遷至新竹。戴運軌協助梅貽琦延攬師資,充實設備,並在該校任教達3年之久,被譽為新竹清華大學建校的第一位真正的創業者。

任職物理研究所

1958年議決成立台灣中央大學,並以辦該校地球物理研究所為先。但是,一直拖到1962年,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才宣告成立。1962年7月戴運軌任該所所長,8月便閃電式地招生開學。因當時該校與該所都還在苗栗二平山設計與建設之中,因此9月開學,只能借用台灣大學物理館。舉凡延聘教授、擬訂課程、購置儀器、確定研究方向,都是在短期內完成的。戴運軌主持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11年,開展了地磁與地質勘探的研究,尤其在地震研究以及對台東火山區的磁場分布異常現象和台南部分地區引力異常分布等問題的研究有成果,培養了10屆畢業生200人。1973年在台灣大學召開的一次國際性地震學術會議中,台灣方面的學術報告幾乎由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包攬。這使戴運軌頗感欣慰。戴運軌不僅使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難產中問世、在物質條件不理想之時培養出如許人才,而且為中央大學建校付出了一番心血。
中央大學原校址建在苗栗二平山,地域狹小,無發展前途。戴運軌堅持要將中央大學遷到中壢市。在眾多非議及壓力之下,他力排眾議,費盡心機,申請撥款,購置土地,建設校舍,甚而親臨施工現場,走通上下關係,1967—1968年間終將中央大學遷移到中壢。在1968年之後,又辦起了中央大學理學院,任該院院長,建起了科學館、理工館、圖書館。新建大廈,綠化校園,增建宿舍與運動場,還增添了空調設備。至70年代初,中央大學成為台灣一座現代化高等學府,成為中壢市景色壯觀的文化城。戴運軌苦心經營11年中央大學之後,感慨地回憶道:
“除了為台灣省光復後的台灣大學的建設,我出過一份力之外,在為中央大學建校工作中,前後共11個寒暑,我們付出的有血、有淚,有歡欣,也有慰藉。只是我生性耿直,絲毫不苟,作學問之外,在行政工作方面也許不太相宜。有人說我不適合的主要原因,我想該是因為我不懂得向權勢低頭,也不會和小人妥協。因此更有人批評我,說我不會搞公共關係,苦死了也沒有人知道。這又何妨呢?!這些批評,誠然沒有錯,也不過分。但令人費解的是,我始終不相信,一個腳踏實地的人,為何不該受人尊敬?我曾經不顧毀譽,是非曲直、公道自在人心,本著我的良心孤軍奮鬥,兢兢業業默默地為國立中央大學建校而努力,且並沒有白費。”(戴運軌:《二十七年來的回憶錄》,台北《中外雜誌》,1974,16卷)
戴運軌戴運軌

主要論著

1 戴運軌.開明物理教本.上海:開明書店,1931.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46.
2 戴運軌.正中高中物理.1938.
3 戴運軌.中心力的普遍性.金陵學報,1940,7(1).
4 戴運軌.大學普通物理學.成都:新華出版社,1941.
5 戴運軌,李耐宜.四川市銅之物理性質及其成分.金陵學報,1941,7(2).
6 戴運軌.理論物理學之進展.科學世界,1941,10(3):131—138.
7 F X Li,Y K Tai(戴運軌).The absolute valuse of entropies of aqueous ions J ChinaChem Soc ,1941,8(1):60—64.
8 E X Li,Y K Tai The entropy of hrdration of faseousions J ChinaChem Soc ,1941,8(2):185—193.
9 戴運軌.開明新理化教本.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51.
10 Y K Tai,G P Millburn,S N Kaplan,et‘al Neutron yidles from32-Me V pronots on thick targets.Pyse Rev ,1955,100:1793.
11 戴運軌譯.原子能的和平用途.台北:中央文化出版社,1956.
12 戴運軌.愛因斯坦的生活及其時代.近代物理學論文集,1956.
13 戴運軌.二十世紀之物理學.二十世紀之自然科學,1956.
14 戴運軌.反質子的由來.核子科學,1956,1(3):14—18;Nuclear Science,1956,1(3):14.
15 戴運軌,許雲基.利用電解法製造重水.核子科學,1957,2(4):10—48.
16 Y K Tai,G.P Millburn,B J Moyer,etal.Neutron yielde fromthick targets bombarded by 18-and 32-Me V protons Phus Rev ,1958,109:2086—2091.
17 戴運軌,許雲基.由250KVCockcroft-Walton加速器產生2.5MeV中子源.核子科學,1959,2(4):3—9.
18 戴運軌,許雲基,許東鴻.鋯氘靶的受重質子柱轟擊所發射的中子總產量及其角度分布.核子科學,1959,2(4):29—34.
19 Y K Tai,Y C Hsu.Angular distribution of protons from the d(d,p) reaction Nuclear Phus ,1963,44:588.
20 Y C Hsu,C Y Huang,Y K Tai,et al Neutron total cross sectionof arsenic at 14 MeV Chinese j Phys (Tauwab) 1963,1(1):1—5.
21 C Y Huang,J L Hwang,Y K Tai,et al Counting efficiencyofe nuclear Multplate camera Chinese J Phys (Taiwan),1963,1(2):3338.
22 Y C Hus,C Y Huang,Y K Tai.Neutron total cross sectionof praseodymium at 14 MeV hinese Phye (Taiwan),1963,1(2):39—41.
23 S C Lu,Y K Tai,Y C Hsu Radiocarbon concentration in TaiwanWood.Chinese J.phye.(Taawan) 964,2(1):1—5.
台灣大學台灣大學
24 Y C su,C Y Huang,Y Ket al.Low background counterfor carbon 14atice Phus (Taiwan),1965,3(1):19.
25 S C Wu,Y Tai Effect of ring current on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of earth’s magbetc fiald Bull.of lnstCeohys ,NCU,1968(3):1—14.
26 J S WangY K Tai Magneticanpmalies in the tatyunvolcano area,NrthenTaiwan Bull oflnstt.Geophys ,NGU,1969(6):1—12.
27 Y K Dai,y K Tai.The effects for prospectong underground surcesdue to magnetismoff the earth fluid Bull of inst.Geophys ,NCU,1970(7):30—37.
28 T C Fang,Y K Yai.Gravity anomalies in the area between Chulutsunand JIeng,Southeastern Taiwan Bull of lnst Geophys NCU,1972(11):1—10.
29 Y K Tai Takashi Kizawa,Y C Fang Establishment of the gaavitybase of National
遺作
* 《八十回憶錄》
* 譯作《太空世界》(與魏岩壽合譯)
* 譯作《原子能的和平用途》(與魏岩壽合譯)

社會任職

1956年戴運軌創立了中國台灣物理學會(名為“中國物理學會”),並當選為理事長。
1963年,創辦了物理學雜誌(名為《中國物理學刊》)。
1965年,又創辦了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通報》。
1954年在台灣成立的自然科學促進會的發起人並當選為理事長
1958和1977年又積極促成台灣分別成立天文學會和太陽能學會,並在其中任職。

人物評價

戴運軌為台灣物理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戴運軌生平有一事為之反省、內疚。1949年,傅斯年任台灣大學校長。因有人盜竊了從大陸搶運至台灣的教學儀器和設備,傅斯年在當年台灣參議會會議上,被議員郭國基質詢教育施政時當場氣死。此事在台灣報界稱為“大炮議員郭國基罵倒傅斯年”。戴運軌在台灣大學校園內建立傅園,以紀念傅斯年籌建台灣大學之功。多年之後,戴運軌聯想到新竹清華大學校園內有梅貽琦之墓、台灣“中央研究院”有胡適墓,認為這些源於台灣大學建傅園,因而為之自責,認為在學校、機關之內造墓之舉“屬封建思想”,“是開倒車”。
戴運軌與蔣介石同鄉,戴運軌的開筆老師毛鳳美、毛思誠也是蔣介石的塾師。戴與蔣有鄉誼之情。蔣原本有意請戴運軌出長中央大學,也是蔣介石的心意。然而,戴運軌毫無藉此躋身政界之意。他不圖富貴和顯官巨豪,而安貧樂道,奉行科學救國、教育救國之信念,淡泊高風。戴運軌生性耿直、治事公正,其人其事,在台灣學界頗具影響。

後世紀念

戴運軌終生從事物理學研究和大學教育。博覽群書,老而不倦。中央大學為表彰他建校和教學之功,曾為其塑像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