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水利用產業化研究

我國海水利用產業化研究

《我國海水利用產業化研究》是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國海水利用產業化研究
  • 作者:欒維新 
  • 語言: 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0年5月
  • 出版社: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 頁數:183 頁
  • ISBN:9787502777036 
  • 類別:海洋學
  • 定價:3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版次:1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區域海洋經濟是套用經濟學的分支之一,是開拓性的研究工作。區域經濟學是從巨觀角度研究不同的區域經濟發展及其相互聯繫的決策性科學,其“不同區域”多以陸域為落腳點。我們的研究特色是把落腳點放在海上,主要是圍繞著海洋資源開放活動而形成的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部門(包括海洋運輸、海洋水產、海洋油氣、濱海旅遊、新興海洋產業等)的空間布局、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等展開研究。《我國海水利用產業化研究》是我們堅持海洋區域經濟研究的另一項階段性成果,是對我國海水利用產業化研究的系統總結和思考。

目錄

緒論
一、我國未來淡水資源的形勢嚴峻
(一)我國淡水資源供需矛盾凸顯
(二)北方沿海地區淡水的供需矛盾尤其突出
(三)淡水危機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
二、海水淡化可以作為沿海地區“第二水源”替代某些長距離引水
(一)長距離引水的環境代價較大
(二)海水淡化有望成為沿海地區“第二水源
三、我國海水淡化事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一)現有政策不利於海水淡化規模的擴大
(二)成本核算體系不合理
(三)沒有按照產業化的思路發展海水淡化
四、海水淡化產業化的基本思路
五、加速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化進程的建議
(一)提升海水利用的戰略地位
(二)國家加強對海水淡化的巨觀管理與政策扶持
(三)推廣示範行業海水利用模式,提高企業海水利用率
(四)建立多元投入保障體系,為企業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五)以海水淡化技術與裝備為突破點,培育海水利用產業簇群
(六)建立海水利用示範城市,突破技術關鍵
第一章 我國海水利用產業化的研究意義、依據與框架
一、研究意義
(一)海水利用產業化是國家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保障
(二)海水利用產業化使海水在水資源利用中更具競爭力
(三)海水利用產業化是國家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
(四)海水利用產業化有利益於最佳化沿海地區產業布局
二、研究依據
三、研究架構
四、研究說明
第二章 我國海水利用產業化背景分析
一、淡水危機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
(一)水資源分布不均
(二)水資源安全問題突出
(三)水權糾紛與水浪費嚴重
(四)水旱災害頻發
二、我國淡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二)水旱災害頻發,水土流失未得到根本遏制
(三)水污染與水資源浪費嚴重
(四)城鎮水資源短缺嚴重
三、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加劇了我國沿海地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四、幾點啟示
(一)缺水問題已成為無國界的資源問題並列各種資源問題之首
(二)我國水資源問題亟待解決,刻不容緩
(三)尋求新的替代水源是解決世界和我國水資源問題的根本途徑
第三章 淡化海水能夠成為沿海地區的第二水源的可行性分析
一、國際淡化海水替代淡水的成功經驗
(一)淡化海水替代傳統淡水歷史悠久
(二)國外海水淡化發展現狀與趨勢
二、我國水資源開源節流的現狀
(一)“開源”途徑不少,但空間有限
(二)“節流”難見成效
三、沿海地區具備了海水淡化的綜合條件
(一)海水淡化自然條件較為優越
(二)海水淡化技術條件成熟
(三)海水淡化經濟條件可行
四、海水淡化已成為沿海地區新的水資源“開源”途徑
五、幾點啟示
(一)海水淡化作為新的開源途徑,已在全球得到了廣泛套用
(二)我國淡化海水事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三)淡化海水具備比較優勢,有可能成為我國沿海地區的第二水源
第四章 海水淡化有效替代長距離引水的可行性分析
一、比較意義
(一)長距離引水與海水淡化的比較
(二)成本比較存在的問題
二、長距離引水成本與影響分析
(一)長距離引水的成本
(二)長距離引水可能引起的生態環境影響
(三)長距離引水可能引起的社會影響
三、海水淡化成本與影響分析
(一)海水淡化的成本
(二)海水淡化可能引起的生態環境影響
(三)海水淡化可能引起的社會影響
(一)經濟成本比較
(二)生態環境影響比較
(三)社會影響比較
(四)其他相關問題比較
五、結論
(一)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是海水淡化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二)結合產業化降低能耗
(三)減少余液對海域的污染
(四)兩個內陸城市規劃海水淡化的啟示
第五章 我國海水淡化發展狀況分析
一、海水利用(海水淡化)發展迅速
(一)淡化技術日趨成熟
(二)海水套用規模逐步擴大
(三)關鍵技術和配套裝置已有基礎
二、海水淡化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海水淡化規模小、日產水量少
(二)海水淡化技術力量薄弱
(三)海水淡化成本相對偏高
(四)“六無”現象限制產業發展
三、海水利用推進緩慢的原因
(一)觀念、認識上的誤區
(二)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較少
(三)經濟條件與產業布局的影響
(四)現有政策不利於海水淡化規模的擴大
(五)成本核算體系不合理
(六)海水淡化產業化體系不完善
第六章 我國海水淡化的產業化機理研究
一、海水淡化產業化機理的基本問題
(一)內涵闡釋
(二)理論基礎
(三)海水淡化產業化機理的基本思路
(四)海水淡化產業化機理的遠景設計
二、海水淡化與相關產業節能組合(節能)降低成本
(一)電力工業一海水淡化組合
(二)核能工業一海水淡化組合
(三)純淨水生產一海水淡化組合
(四)太陽能工業一海水淡化組合
三、循環利用淡化余液來實現減排提高綜合效益
(一)淡化余液——新型鹽化工
第七章 我國發展海水利用產業布局條件分析
第八章 我國海水利用產業化的對策與措施
第九章 實證研究:以大連市創建海水淡化示範城市為例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