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代價:一位大學教授的生活手記

成長的代價:一位大學教授的生活手記

《成長的代價:一位大學教授的生活手記》記錄了作者付八軍的成長故事與人生之旅,包括作者從大學的訓練營轉戰社會的實戰場,從一個渴望進步的求知者到一個追求理想的求職者,從一隻嗷嗷待哺的乳燕到搏擊長空的雄鷹,雖經艱難曲折,依然堅定信念,在忙碌中享受充實,在發展中尋求突破,在辛勞中體驗快樂,在遼闊的天空展翅翱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故事,在提煉與升華的基礎上,都能給別人帶來啟發。《成長的代價:一位大學教授的生活手記》突破了單純的成長曆程與個人情感,注重從一般性、普遍性規律的角度來分析、概括與提升,具有較大的思想性、可讀性與收藏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長的代價:一位大學教授的生活手記
  •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 頁數:276頁
  • 開本:16
  • 作者:付八軍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成長的代價(一位大學教授的生活手記)》是作者付八軍的成長故事與人生之旅,記述了作者從大學的訓練營轉戰社會的實戰場,從一個渴望進步的求知者到一位追求理想的求職者,從一個嗷嗷待哺的乳燕到搏擊長空的雄鷹,道路艱難曲折,依然堅定信念,在忙碌中享受充實,在發展中尋求突破,在辛勞中體驗快樂,在遼闊的天空展翅翱翔。該書突破了單純的成長曆程與個人情感,注重從一般性、普遍性的角度來分析、概括與提升。

作者簡介

付八軍,男,1976年生,湖南嶽陽人。教育學博士。副教授。1999年,畢業於湘潭大學管理學院,獲管理學學士,2001年,提前一年從湘潭大學哲史文化學院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隨後,在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從事調研與管理工作:2003年進入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2006年博士畢業後,到中國教育報刊社從事編輯和新聞工作。當年10月,轉入井岡山大學教育學院工作至今。近五年來,先後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等發表或轉載學術論文30餘篇;主持省部級課題2項,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多項。主要從事高等教育,教師教育研究。

圖書目錄

第一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人生的意義——再讀《三國演義》有感003
人生的最高境界——陪潘懋元先生赴寧波006
用平緩的方式表達奔涌的理念——我從張楚廷教授那裡學到的010
柴契爾夫人為什麼能夠成功012
評價一個人的德和才013
知其然但不為其所然——《國畫》讀後感016
一位有心人018
賀卡021
三個小時的人生大書023
做一名學者型編輯——參加新聞培訓班學習有感026
第二章家庭環境,成長搖籃
千部自傳書033
深圳求職040
強弟的嘆息043
春節千辛萬苦回家為哪般?048
寒門子弟成長路漫漫051
我的使命,承上啟下053
取名字056
傳統觀念中犧牲的又一代——從生兒育女的角度來評說妹妹059
回家061
給母親立碑——傳統與現代的碰撞064
第三章選對職業,成就一生
攻博三年的六大收穫069
擇業:要平台還是娶待遇076
假如我上了“井岡山”080
冒失082
講座與音樂,哪一個更有吸引力085
我被北京擅了一下腰087
含淚的微笑092
工作感悟——我在《中國教育報》當記者095
遠離北京的信099
千萬別考公務員?104
第四章選對婚姻,幸福一生
沒有眼淚的女人難以幸福113
世上已無好男人?115
不要孩予的理由117
如果我有一個家120
安心的不讓人放心,放心的不讓人安心121
“隨便”能夠隨便說嗎?124
研究“老婆”126
”自我缺乏痘”是一種人性129
天才緣於勤奮,名望需要時勢——《徐志摩傳奇》讀後感133
婚變十感136
第五章選對心態,快樂一生
一位大學教師的三種人生觀145
豁達是一種境界148
關於我150
網路是我們最好的朋友151
評”野”152
個性決定命運154
賣書156
我們要有選擇地收藏158
愛多一點,還是恨多一點——評說我們對美國的愛恨交加161
從搬家看人生164
第六章成長挫折,人生財富
用人之道隨感169
學會向領導提問——隨校長赴學院座談心得拾記171
領導能力不足,還是領導風格不同175
不會布置任務的領導不是好領導179
慎講套話,慎表意見——去北京接課題有感181
最愚蠢的一次購物184
現代人事工作中的另三大歧視186
不懂法律的人,不是現代公民189
法律只是我們的備用武器193
“不要敢於打官司”?——醫療官司十感196
第七章社會生活,思想之源
南北差異之一——山東的鄉村209
南北差異之二——山東的春節212
擦鞋216
我剪斷了與北京的最後一根臍帶218
房予成為普通百姓的財富天平221
社會財富的天平應該偏向誰?——土地稅是解決房產泡沫的重要砝碼224
中國人為何這么熱衷於找關係226
借錢228
車站旁邊的食宿232
WORD文檔殺手病毒234
第八章學術世界,景象萬千
一位大學班主任的坦白——中國小教學名師讓我這個大學班主任感到慚愧239
一位真正捐資辦學的老人243

後記

近日,我與一位同事聊天,其中聊到我的這些隨筆。這位同事,正在全力以赴地準備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處在事業的成長期。他說,你一個大教授,正是創造事業、大顯身手的關鍵時期,寫些這樣的東西有什麼用呢?簡直浪費時間!我不禁感慨,難道他們認為那些沒有幾個人看且看得似懂非懂的學術論文就很有價值與意義?在我看來,這只是表現方式不一樣而已,其內容或許沒有太多的區別。如果我沒有在學術論文上有過探究,沒有對不少博士、教授們有所了解,我肯定不會有這種體會。現如今,我很清楚,人文社會科學,更受歡迎的,還是這種深入淺出、語言凝練的文章。我看古中今外,大凡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做出成績者,都是那些注重從生活中、從故事中、從感悟中、從樸素中提煉文字的人。而且,這些東西,更多的不是急就章,不是純粹的功利取向,而是一種心靈的呈現。
確實,有些書,是為自己寫的;有些書,是為市場寫的。如果能夠把兩者結合起來,那就最好不過了。該書,最初是為自己寫的。積累到一定程度,發現這些生活體悟與所見所聞,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啟發性與可讀性,可以拿出來與大家共享。於是,在出版教育隨筆與報告文集時,把這些生活隨筆一併整理了出來。當初,計畫利用這些隨筆與報告,一次性出版《走進象牙塔》《走出象牙塔》《登上象牙塔》三本著作。在即將開印之際,出版社建議更換書名,並提出《走出象牙塔》暫緩出版,因為內容、風格與另外兩本不一樣。就這樣,《走進象牙塔》更名為《走進大學——獻給那些關注大學天空的人》,《登上象牙塔》更名為《大學與人生——獻給那些在大學中追夢的人》,已於2013年1月正式出版。利用寒暑假,針對《走出象牙塔》,採用新的體例,增刪部分內容,重新梳理一遍,基於既為自己而寫又為市場而作的目的,將書名改為《成長的代價——一位大學教授的生活手記》,獻給那些正在人生道路上奔跑的人。 這本成長故事,既是個人情感的自由流露,更是人生智慧的共享,值得一讀。誠然,由於事務較多,許多寫於數年前的隨筆,來不及進行系統的修改與完善。不過,保持原始記錄,才可以看到我的坦蕩無私、誠信品質與此時此刻的認識水平,還可以呈現歷史原貌,反映社會變遷。同時,歡迎讀者對我的觀點提出批評意見,歡迎大家共同營造我們的精神家園。
感謝每一位閱讀此書的朋友,正是你們的閱讀,才使得此書有了生命,才讓我有機會通過此書向大家坦陳心扉。
感謝每一位關心我的親人和朋友,是你們給我力量,給我支持,讓我沒有顧慮地追尋夢想。
感謝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及責任編輯王黎明,是你們的支持與努力,才使得此書順利走出書齋,走向社會。
最後,我得特別感謝國家一級作家王旭烽教授。原以為,請王老師為本書作序,其謝忱可以三言兩語概括出來,在收到王老師的序之後才發現,這種謝忱及感受,兩三萬字也講不完。正如王老師在序中所言,“八軍和盧梭一致……任何事物只要與他們的生命本體接觸,就有可能被語言方式回饋”。在該序中,王老師設計巧妙,運用對比手法,不偏不倚,切中要害。讀第一遍,讓作者我感到該序寫法別具一格,著力點準確;讀第二遍,才發現內隱一條主線,時空感強烈。一千來字的序,承載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這是厚積薄發的結果,是內力深厚的表現。從王老師的序中,我還悟出,創作可以基於工具理性,但又高於工具理性。讀法國盧梭與英國莎士比亞的文字,我們不禁感嘆其運用文字的魔力,思想遷移之自如,語言表述之精彩,各種比喻之生動,讓晚輩高山仰止,嘆服不已。有人說,那是文學家的創作,不是思想家的手法。現如今,我堅信,最好的思想家,也應該力爭成為最好的文學家;最好的文學家,一定要先成為思想家。可以說,再經世致用的文章,也可以做到文采飛揚,在字裡行間本身就體現作者思想之魅力、想像之豐富及文字之美滿。
一流的隨筆,既要有思想穿透力,還要有文學表現性。走上創作路,漫漫無止境。由此,與其從中索取結果,不如從中尋找快樂。這部書稿,就是與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掩埋其下的,更多的卻是挫折、苦楚、義憤與淚水。也就是說,經歷這些故事,或許是痛苦較多,而將它們變成文字,則更多的是快樂。
付八軍於浙江農林大學
2013年8月25日

序言

一位行走在路上的況思語者 王旭烽
讀完了八軍兄的兩部隨筆集《走進大學》和《大學與人生》,接著再讀這部題為《成長的代價》的書稿,想起了盧梭的《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毫無疑問,他們文本之間的差異原本是很大的,法國哲人文豪盧梭的這部“為自己而作”的最後作品,跟美國哲人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樣,講述的都是一個孤獨隱居者與大自然對話的故事,由此創造了“遐想”這種新的文學體裁——散文,更開創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而八軍兄的“三部曲”,雖然大量地寫到了自我經歷及人生感悟,從本質上說,出發點卻並非“為自己而作”。法蘭西民族自由浪漫的文化品相,與中國文人數千年來浸潤在骨子裡的家國情懷,其間跨度,不言而喻。
那么,人們或許會問,是什麼緣由讓作序者把二者聯想了起來呢?
就這樣,大千世界中一條路隱約呈現。
這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人生之路,盧梭走在這條路的生命終端——他以一個人的姿態、以“走”的方式完成了他的生命,夕陽無限好,何妨在黃昏。
付八軍,則讓我看到了在那條路上出發的背影:起初是一個芙蓉國中的農家少年的單薄身形。少年失母,怎么可能無孤單之情呢?父遭劫難,怎么可能無炎涼之感呢?人在底層,怎么可能無前途堪憂之慮呢?但他一邊成長一邊修復著自己,就這樣走到了生命之路的青年階段。他開始以一個勵志者的姿態,求學求職,步步為營,步步維艱,步步向前,學士,碩士,博士,然後,終於開始初入中年。人生煩惱,學術有成,事業艱辛,前途無量,這條路真是錯綜複雜,岔道頻頻,又大道通天。一個如此年輕的教授,目標並無偏離,他一直朝前走著,奔跑著,跳躍著,縱橫捭闔著,而且,他把他的每一個步伐都記錄下來了。
盧梭在沉思,是已經摒棄一切除精神之外的欲望,完全沉浸在個體與自然的心靈對話中;而八軍最初的生活環境是不可能讓他這樣做的,因為他必須維持個人生命的肉體存在,但在這個肉體之上,他又有著強烈的精神需求。這是一個起初峻急的年輕人的思考,這樣的思考開始是生動而喧囂的,漸漸地沉靜下來;起初是相對事功的,漸漸地進入學術聖殿,越來越呈現出學術自身的魅力;起初思想的火花是一觸即燃的,生命的感受在思考中應接不暇,漸漸地放慢節奏,集中在一些著力點上,理性的力量和穿透力就此呈現了出來。
而兩者之間最為接近的,便是他們的訴語。我們可以說,在對這個世界的種種感受和發言中,八軍和盧梭一致。他們都是那種有強烈表達能力和欲望的人,任何事物只要與他們的生命本體接觸,就有可能被語言方式回饋。因此,我看到了這樣一個生存跨度極大、實踐感受豐富、理性感性並存的文本世界。
他們的不一致只在年少者的奔放不羈、掏心掏肺、赤心質文,年長者那經過歲月曆練之後的節制,以及一部文學經典經過修辭表達後呈現出來的象徵和隱喻。從這一點上說,年少者是永遠要向年長者學習的。
而他們最不一致的,則是他們的傾訴對象和傾訴方法。在盧梭晚年,傾訴的對象只有一個——大自然,傾訴的方式只有一種——自言自語。首先是對自己說,別人聽到了,記住了,那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在付八軍,少年意氣,胸懷大志,傾訴的對象在全社會,所有與他有關的人。並且他幾乎是積極的無任何心理障礙地向世界發言。至於方式,堪稱多種多樣,有時長信,有時簡訊,有時呼籲,有時抗議,有時講座,有時教材,有時論文,有時格言,有時附耳密語,有時大聲建言,目的明確,是講給自己聽的,也是講給他人聽的,而且聽到的人越多越好。聽到的人越多他越自豪,實在沒有人聽,他也會自言自語,不發聲卻是萬萬不行的。這樣的付八軍,實在是有一派天真氣象的。
在付八軍的這個年齡和精力階段,怎么可以只管自言自語呢?精神的花朵不得開放,豈非暴殄天物乎!年少者自有使命,正在人生途中,青春做伴且放歌。
既然是走在路上,便有路上的未知。但丁的《神曲》,恰是在人生中途的遭遇:我走過我們人生的一半旅程,卻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我們由此可知,機遇和挑戰都永遠潛伏在人生前面的路程上。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尤其期待著八軍兄的下一部著作,下一段心路歷程。那裡,別有一番新天地,且在等待行進著的人們。
是為序。
2013年8月2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